• 我的订阅
  • 人文

聊聊皇权下的逃民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2-20 21:45: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大概从战国开始,国家就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将人户的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的义务就是给国家纳粮当差,为国家作贡献。这被认为是老百姓天生的本分,天生的义务。

在赋税和徭役义务太重,无法负担的时候,这些列入国家户籍册的老百姓,只能选择用脚投票,逃走。这些被赋役压迫而逃走的编户民,叫做逃户,也叫逃民。皇权禁止编户民逃离,但编户民的逃离却几乎与皇权相始终。

其实所谓逃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真正逃走了,逃到他户籍所在地的官府管不到的地方,逃到山高皇帝远,皇权鞭长莫及的地方,过一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日子。另一种并不是真正逃走,而是庇托到当地的豪强大族的保护之下,成为豪强大族的浮客、部曲。国家失去了对这些人的控制,他们不必再给国家纳税服役了。这时候,他们或许还在原来居住的地方生活,但户籍和身份已经是属于豪强的“私属”,而非国家的编户民了。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的编户民通过庇托于豪强大户,而逃脱国家的控制,不再对国家承担沉重纳税服役义务的做法,非常常见。那时候国家动荡不宁,战争频发,老百姓虽然承担沉重的赋役却并不能从国家得到什么安全保障,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投靠豪强大族,虽然社会地位降低为差不多属于奴仆,但至少能够得到一定的保护,而且,经济负担也有所减轻。在魏晋南北朝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国家与豪强之间,进行了长时期的争夺人口的拉锯战式对坑。这样的对抗,对于处于国家与地方豪强之间的老百姓来说,或许还多了一种选择,多了一条活路。国家要把庇荫于豪强大族羽翼下的逃户争夺过来,让他们重新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给国家纳税服役作贡献,就势必要给予多种优惠措施;豪强大族要把客户们留在自己的保护之下,也必须对这些人予以善待。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豪强势力的存在,对于当地老百姓来说,未必就是一件坏事。

聊聊皇权下的逃民

那时候,国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布命令,恩威并用,一面禁止百姓逃亡,威胁说,如果不听命令,将会对逃民的妻子儿女一起治罪,或者发配到遥远的边镇。另一面又说,对回来从事旧业的逃民,国家蠲免一些赋税,以示扶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出台占田制,课田制,均田制,按人口给农民们授田,限制豪强大族对土地的兼并和占有。对于逃民,国家也作出一些让步,只要重新回到编户民,国家给他们分配土地。

随着隋朝的统一,中央集权的加强,国家对地方豪强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国家对于逃民也越来越不耐烦,农民连逃户也作不安稳了。隋文帝时期一个叫做裴蕴的地方刺史,就给皇帝建言说,国家应该大索貌阅,查验户口,“若一人不实,则官司解职,乡正、里长皆远流配。又许民相告,若纠得一丁者,令被纠之家代输赋役”。裴蕴得到隋文帝的赏识。唐朝初期,唐高祖采取的一些政策,大体也是来自裴蕴的建议。唐高祖开皇三年,“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以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所谓貌阅,就是官员亲自验看每个人的年龄大小,相貌特征,验证是不是与户籍簿上的记载相符。隋唐时期,貌阅曾经年年举行,后来改为三年貌阅一次。为了防止像魏晋南北朝那样有大户隐蔽人口的情况发生,唐高祖还对人们家庭规模与结构作出限制,要求堂兄弟之间必须分家,各立门户,以防止大家庭由于人口众多可能存在隐蔽人口的问题。

唐朝开元年间,监察御史宇文融上言说,天下户口逃移,巧伪甚众,请求加以检括。朝廷下命令说:“州县逃亡户口听百日自首,或于所在附籍,或牒归故乡,各从所欲。过期不首,即加检括,谪徙边州。公私敢容庇者抵罪”。任命宇文融为户口检括使,在全国进行了一场雷厉风行的检括逃亡户口的运动。和中国历史上历次运动一样,这次运动搞得鸡飞狗跳,人人自危。历史记载说,“使者竞为刻急,州县乘风劳扰,百姓苦之”“州县希旨,务于获多,虚张声势,或以实户为客”。这样在全国检括出80万户逃亡户,宇文融也成为唐朝增加户口的功臣。在唐朝,官员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看在任期间,户口是不是增加。这种考核办法强化了官员对于逃民的防范和打击力度。

虽然唐朝经宇文融的强力检括,大量逃亡的民户被检括出来,重新成为国家的纳税服役户,但农民身负沉重的赋役,地方贪官污吏随时巧取豪夺,敲诈勒索。农民平时或许能够勉强度日,一遇战乱灾荒,便无法生存,逃亡仍然是他们无可奈何的选择。农户逃走了,当地的赋役总额却不会相应减少,那些赋役就只好由未逃走的农户承担,这逼得他们也走上逃亡之路。历史记载就有官员抱怨说,“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须五家摊税,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这就是“摊配”,也叫“摊逃”,它造成了逃户的恶性发展。唐代宗曾经多次发布诏令禁止“摊配”,但效果甚微。朝廷不去调整各地赋役的总额,地方官员为了保证赋役总额的完成,必须将逃走人户的赋役摊派到尚未逃走的人户头上。

唐朝中后期赋役制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原来的租庸调制转变为“两税法”。这种转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逃亡现象。在租庸调制度下,赋税和徭役都是以人口为基础的,本质是一种人头税。而“两税”从赋税角度来说是一种财产税,赋税主要落在土地上。但由于徭役仍然是以人丁为对象,所以,两税法只能缓解却并不能完全解决赋役对农民的压迫。随着唐朝后期政治和财政危机加深,贪官污吏敲诈勒索变本加厉,农民逃亡问题越演越烈,最后导致了大规模的流民造反。

明朝对于逃户的防范比唐朝更为残酷严密。明朝实行“配户当差”“役皆永充”的办法,既不允许人们自由择业更不允许自由迁徙。朱元璋建立政权后,就将全国的户籍人口分为“军民灶匠”四种,民籍中又分为更多的小类。这种户籍身份伴随一个人一辈子,不但他本人不能改变,就是自己的子孙后代也永远不许改变。为了防止迁徙,朱元璋还实行了“路引”的制度,“凡军民等往来,但出百里者,即验文引。”沿途各地巡检司对过往行人加以盘查,对无文引者要擒拿送官,进行查究。在城市住店的话,旅店也有详细的旅客登记,以备官府查验,如今日住店的身份证登记制度。

朱元璋的明朝还发明了“里甲制度”(农村)和“厢房制”(城市)。里甲制度,是将一个地方的110户人家编入一个里,每10户人家编入一个甲,每年由一位里长带领10户人家当差,十年一个轮回。被编入里甲的人一旦逃走,他的当差义务就由剩下的人户分摊。这本来就是唐朝的“摊逃制”,奇怪的是,唐朝的皇帝曾经不断要求禁止摊逃,但明朝的皇帝似乎连这个姿态也没有。“摊逃制”的弊端就显露无遗,而明朝却在明知故犯。正德年间有官员就报告说:“递年派粮编差,无所归者,俱令小户赔偿。小户逃绝,令里长;里长逃绝,令粮长。粮长负累之久,亦皆归于逃且绝而已。由是流移载道,死亡相稗,户口耗矣”。所以,“摊逃制”与其说是防止逃户的办法,毋宁说是大量制造逃户的办法。

为了防止和打击逃户,明朝不许逃走的农户在落脚地入籍落户,往往要强制遣返,严厉治罪,甚至派兵镇压。明朝的逃户政策,与历史上其朝代相比更为严酷而无道。在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之前,历代曾经实行过占田制、均田制,授田给农民。农民与国家的逻辑关系是,国家给农民土地,农民给国家纳税服役,国家与农民只有有一种相互义务。农民如果扔下土地逃走了,可以被认为是农民违约。而那时逃户入籍也可以重新得到政府分配的土地。而明朝时期已经完全土地私,有化,农民失地后无法生存也不能离开,逃离是有罪的;强令逃户归还原籍,国家却不可能给予土地。农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完全变成农民单方面的义务。这比唐朝更加霸道而无道理可讲了。当然,明朝也和唐朝一样,是在逃亡流民的武装暴动中最后失去江山的。这样残暴无道的江山最终被流民推翻,实在是咎由自取。“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农民希望有那么一块没有硕鼠危害的乐土,可以自由劳作生活,自己养活自己。但这种愉快的乐土却意味着无人养活那些肥大的硕鼠。硕鼠怎么能够同意呢?所以,历史上总有花样翻新的强迫农民纳粮当差的办法,也有从不停止的逃户逃民。这种游戏,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20 22: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显微镜下的大明》中的帅家默,其实也不是那么简单
...黄色便成了御用色,所以进呈册采用黄色也更加符合封建皇权统治。黄册是明王朝社会经济发展之下的产物,是其用来管理户口和征调赋役的一种依据。广大农民有田可耕,赋税徭役按产业厚薄、人
2023-02-13 20:31:00
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演化出君主立宪制
...会晋升通道的邪气。这些清流排斥勋贵、压榨农民、抵制皇权,甚至一度压制皇权,出现了原始的“宪法思想”和资本主义萌芽。但是明朝晚期未能在政治制度上有所突破,当时的明朝内有李自成,
2023-11-03 19:30:00
“摊丁入亩”损害地主利益,为何还能成功推行
...抗议,导致最初“摊丁入亩”很难进行下去。但是与巩固皇权,稳定财政收入相比,这些地主豪绅们的利益显然算不上什么。因此尽管地主豪绅们强烈反对,“摊丁入亩”还是作为一项经济变革措施
2024-05-16 16:35:00
明朝脚夫群体的搬运活动,有促进商业发展的作用
...役的特权,普通百姓都要交纳税粮和应役。赋役的征收是国家统治的基础。国家通过向臣民征派赋税和徭役,以维持国家的运行。明代中央包括皇室以及地方各衙门的一切运作都需要物力和人力的支
2023-04-18 09:45:00
明末的通货膨胀与财政危机是如何造成的
...禄米数量。然而,由于时间推移,宗室人口大量增加,给国家财政造成非常沉重的负担。很多宗室成员兼并土地、广置田产,占用大量国家资源。刘宗周对此十分不满,认为这是对国家财富的过度耗
2024-05-14 17:15:00
举荐制度、学校制度和科举制度:明朝时期的当官途径
...还鱼肉百姓横行霸道,甚至隐藏丁口和土地,向农民转嫁赋役负担,使朝廷的统治延伸不到下面,是一大不稳定因素,于是在明朝建立的前后,明太祖朱元璋几次下令将曾经依附于陈友谅、张士诚、
2024-01-06 20:44:00
张居正及其变法,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吗
...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内阁职能的充分发挥,有助于皇权切实有效地行使,因而皇帝往往会鼓励阁臣积极主动地参决大政;另一方面,阁权的伸张,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侵蚀皇权,因此嘉靖以来
2024-04-19 15:29:00
...皇帝最忠心的仆人,很多帝王喜欢用太监制衡百官、加强皇权。不过,宦官往往受教育少,做事缺乏底线,过分任用他们,也会祸乱国家,并大大加剧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东汉、唐朝和明朝,都因为
2023-08-18 15:35:00
...循腐败;3.将领能力下降,武备废弛;4.边疆危机日益加剧,国家防备力度不够;5.财政状况恶化,连年赤字亏空。与这五大积弊相对应,张居正还提出了五大解决办法,主要是:抑宗藩,整
2023-03-17 15:3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济源三章:黄河岸边的千年治水史诗
大河网讯 王屋山下,济水源头的济渎庙内,一棵千年古柏的枝叶轻拂着红墙。龙池中,珍珠般的水泡从池底不断涌起,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这里曾是济水的源头
2025-09-21 18:55:00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全球习练者近4亿人 太极拳在此发源
大河网讯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提到太极拳,不得不去其发源地——焦作温县陈家沟转一转。9月20日,“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来到陈家沟景区
2025-09-21 07:37:00
大河网讯 9月20日上午,“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走进焦作武陟嘉应观,探访这座有“黄河故宫”之称的清代治黄文化建筑群
2025-09-21 07:37:00
电影《731》热映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南京,日军当年也有一支“731部队”南报网讯(记者杜莹)电影《731》正在热映,主要讲述了抗战胜利前夕
2025-09-20 09:53:00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城市知识竞猜服务类节目《欢乐大猜想》约您畅游河北邯郸
千年古都,孕育出无数的成语典故,现代新城,绽放出摄人的夺目光彩,“活楼”、“吊庙”,诉说着华夏起源,贴崖石窟,讲述着文化底蕴
2025-09-20 11:08:00
书法爱好者郭书雷:巧构“合体字”,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从伟在多数人眼中,汉字是方方正正的符号。而在书法爱好者郭书雷的手中,汉字却成了可以巧妙拼插的“艺术积木”
2025-09-20 16:21:00
史料里的家国情怀|李策:烟盒纸上写下赤诚宣言
“我们现在只是暂时的分离。”在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纪念馆上百件展品中,有一张香烟盒纸引人驻足。香烟盒纸平整铺开,面积仅10余平方厘米
2025-09-20 23:34:00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伊水畔的龙门石窟 藏着不朽文化印记
大河网讯 站在伊水之滨远眺,东山与西山隔河对峙,天然造就“伊阙”胜景,而嵌入两岸崖壁的石窟群,正是这座跨越千年的佛教艺术宝库
2025-09-21 00:27:00
央媒看太原9月19日,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报道了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二战侵华日军“太原工程队”旧址,这里曾是日军的战俘集中营
2025-09-20 07:24:00
9月18日,“致敬英雄·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主题活动在清徐县烈士陵园举行。清徐县党员干部、公安民警、少先队员、抗战英烈子女代表等各界人士百余人
2025-09-20 07:24:00
中国最能吵架的邻居城市,抢人,抢钱,抢高铁
作者:野庐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中原腹地一对命运交错的双生花。俩城市同在南襄盆地,相距不过两百公里,高铁半小时便可互通。地缘联系造就了经济
2025-09-20 04:1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最早的“南京面孔”长什么样?南京先祖的衣食住行有何特点?最早的南京城里有什么?……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江之永矣——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正在举行
2025-09-19 14:49:00
160件文物静静陈列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从新石器时代一直跨越到明清,跨越数千年时光在此相聚。一场名为“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的盛事
2025-09-19 15:57:00
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9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古工委”)主办,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承办的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2025-09-19 17:21:00
杜兴成新作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 周进朗诵
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作者:杜兴成朗诵:周进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中轴线上,儿孙相伴家人行。大栅栏,一条古色古香的街巷
2025-09-19 20: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