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摊丁入亩”损害地主利益,为何还能成功推行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5-16 16:35: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在中国古代,徭役赋税一直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随着朝代更迭,赋役制度也经历了多次改革,清朝的“摊丁入亩”制度改革便是其中之一,而且意义非常重大。

一直到清朝覆灭,“摊丁入亩”制度都没有更改,是清朝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这项制度虽成功推行并且一直沿用,但最开始的推行并不顺利,还遭到许多地主豪绅的强烈反对,这里面有何隐情?

“摊丁入亩”损害地主利益,为何还能成功推行

“摊丁入亩”损害地主利益,为何还能成功推行

一、摊丁入亩的缘起

在清朝初期,赋役制度基本沿用明朝的“一条鞭法”,考虑到明朝后期横征暴敛导致灭国,清朝统治者将其中的一些加派的税收去除,以达到安抚民心目的。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赋役制度的弊端就显现出来。

首先,阶级矛盾的爆发。受中国古代施行的自然经济影响,土地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源,每户人家都希望自己家中有大量的土地,大清的皇室成员们也不例外。

早在入主中原以前,大清的皇室、贵戚甚至是大小官吏仗着清军强大的军事力量对汉族居民土地进行侵占。等到清朝成立,这种侵占汉人土地的行为愈发肆无忌惮起来......

“摊丁入亩”损害地主利益,为何还能成功推行

这便导致清初许多农民失去谋生的手段,但沉重的税收、养家糊口的压力依然压在他们的身上,农民和地主间的矛盾也在这个过程中愈演愈烈。

于是农民起义不断出现,成为清朝廷极为头痛的隐患。

其次,由于明末统治者大量搜刮民脂民膏,明清交替时长久不断的战争,以及明清统治者对农民起义强力镇压,导致很多地方出现有地无人地荒芜景象,与此同时还有大量的流民。

一时之间,清政府的经济状况可谓捉襟见肘。

此外,早期清朝赋役制度也十分混乱,加上一些官员谎报人丁,还有地主为逃避税收与官员勾结,将自己需要交付的税收强加给老百姓,使老百姓所需要承担的丁银越来越多。

最终百姓不堪重负逃亡,消极拖欠,清朝就此陷入“丁额无定,丁银难收”的窘境。

“摊丁入亩”损害地主利益,为何还能成功推行

“摊丁入亩”损害地主利益,为何还能成功推行

二、摊丁入亩的推行

面对以上问题,为保证朝廷的财政收入,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改革赋役制度成为清朝迫在眉睫的一件事,“摊丁入亩”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摊丁入亩”制度的推行,某种程度说来讲是分两步进行的。

第一步是在康熙五十一年的时候宣布“盛世兹丁,永不加赋”。规定只有康熙五十年登记在册的人丁需要赋税,而后增加的人丁都称为盛世滋生人丁,不需要赋税。

这就将清政府以后每年要征收的税固定下来,这一诏令也改变一直以来施行的“人头税”模式。但很快又出现一个新的问题:这些固定下来的人丁如果发生死亡等变故,他们所要缴纳的税又该由谁负责呢?

“摊丁入亩”损害地主利益,为何还能成功推行

为着手解决这个情况,清政府又提出“抵补”的办法,将每户人家开除的丁口和新添的丁口抵补,如果人丁数目无法补够,就需要丁粮多的人家将这个缺口补上了。

把丁额丁银固定下来后,清政府又将征税的方式进行更改,将原本各自负责自家的丁银改为把丁银摊到各地的田赋银中,和田赋银一起征收,这就是“摊丁入亩”制度的第二步。

这一举措,导致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人需要缴纳更多税,但是对那些想要逃避税收,享受占据大量土地带来的财富的地主们来说,这一赋役制度改革无疑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因此许多豪绅地主都在朝廷推行这一项改革时激烈抗议,导致最初“摊丁入亩”很难进行下去。

但是与巩固皇权,稳定财政收入相比,这些地主豪绅们的利益显然算不上什么。因此尽管地主豪绅们强烈反对,“摊丁入亩”还是作为一项经济变革措施予以强制实施。

“摊丁入亩”损害地主利益,为何还能成功推行

“摊丁入亩”损害地主利益,为何还能成功推行

三、顺利推行的隐情

一些有为官员的严厉手段、统治者的坚持是这项措施能够推行下去的原因之一——在雍正在位期间,一位名叫李卫的人被任命为浙江巡抚,负责浙江地区“摊丁入亩”的推行。

在李卫刚上任不久后,钱塘江县令就紧急禀告他浙江各地的贵族豪绅子弟都聚集在首城,强烈请求皇上不要推行“摊丁入亩”这一新政策。

李卫深知新政的重要性,也明白这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于是面对这些地主富户的叫嚣,毫不犹豫地派出重兵将他们包围,把其他聚集的贵族豪绅子弟都给驱散,之后将带头闹事的地主富户给抓起来,然后关进大牢里监禁了一段时间,还革去了他们的功名利禄。

李卫这一行径震慑住那些还想继续阻止“摊丁入亩”推行的地主,使改革能在浙江继续下去,同时也给“摊丁入亩”开了个好头,给其他遇到相同阻挠的官员提供了示范。

“摊丁入亩”损害地主利益,为何还能成功推行

试想一下,如果李卫没有用严厉的手段结束这场闹剧,“摊丁入亩”还能成功推行吗?历史又会是怎么样的一番景象呢?

浙江的闹剧结束后,雍正趁热打铁,在福建、陕西、湖北、江苏等地陆续实行。等到乾隆继位,这一政策被大范围推广施行,最终在全国成功推行。

除此之外,对百姓而言,“摊丁入亩”的推进能够大大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按照“摊丁入亩”的规定,那些曾经只能靠租田缴税的佃农、手工业者、商人和其他没有田地的劳动者都暂时摆脱了需要缴纳丁银的苦恼。

而“丁多地少”的自耕农、半自耕农,他们所负担的丁银和以往相比也有所减少。这些好处,也让百姓们相信之前康熙“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的诺言。

“摊丁入亩”损害地主利益,为何还能成功推行

于是,百姓们对待“摊丁入亩”的态度可以说是喜闻乐见,也乐于在“摊丁入亩”推行的过程中充当推动者的角色。

——都说“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有百姓力量的支持,清政府推行“摊丁入亩”在排除早期困难后就较为顺利。

就这样,“摊丁入亩”改革在一些官员对地主抗议的严厉镇压、多个皇帝大力实行以及百姓的推动下顺利完成。总结

值得一提的是,“摊丁入亩”并没有完全消除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削,因为土地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依然牢牢掌握在地主统治阶级手中,地主还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压榨农民。

——比如和官员勾结将本该自己缴纳的丁银嫁接到农民身上,加重农民负担。此外,摊丁入亩带来的大量人口增长也加重农民的生产负担。

可以说农民的负担并未减轻多少,地主阶级的利益损失只是一时的,在摊丁入亩不断地推行中,他们发现自己还是可以剥削百姓牟取利益,弥补摊丁入亩实行之初造成的“损失”。

而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摊丁入亩损害地主利益却还能顺利推行的一个原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7 00:45:1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一条鞭法\\\
...鞭法是一种改良主义的政策,是含有专业主义政权和豪绅地主斗争的性质。但是这个“改良”和“斗争”也是极其微弱的,连对当时豪绅地主优免权也要“除外”。南橘北枳一条鞭法是江南地区百余
2024-06-24 21:50:00
聊聊雍正一生最大的闪光点:“摊丁入亩”
...来简单,其实操作起来很难,因为他触碰的是大资本家,地主的利益,一些官僚阶层是不满于这项政策的,为此,他们甚至敢于和中央政府对着干,不过雍正是一个很强势的皇帝,他说过话那就要做
2024-06-23 20:54:00
秦朝覆亡的根本原因不是严刑的峻法,也不是赋役无度
...私人拥有制在统一的国家中,获得了合法地位,这应当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在全国范围确立的标志,进一步加剧了土地的兼并。陆贾说:“秦始皇骄奢靡丽,好作高台榭,广宫室,则天下豪富制屋宅者
2023-02-13 15:43:00
\\\
...平。仅据部分清丈的结果,就增加了土地2.8亿亩,使不少地主隐瞒的土地缴了税。(2)统一赋役,限制苛扰,使税赋趋于稳定。实行一条鞭法以前是赋役分开。赋以田亩纳课,役以户丁征集,
2024-06-26 11:22:00
明朝的灭亡让人觉得可惜,清朝的灭亡让人觉得大快人心
...。一般一个王朝到了一定的时间就会出现百姓手中无田,地主豪绅因为土地赚得金钵满盆。在这种情况下百姓连自己的肚子都填不饱,在灾年甚至还有倒欠地主豪绅的钱,一旦时间久了自然会有百姓
2022-12-24 15:51:00
雍正最重要的一项赋税改革,奠定了乾隆盛世
...”的现象。最终导致很多农民逃亡,土地大量抛荒,加上地主为了逃避人头税隐瞒户口,以至于康熙继位后的四五十年间,全国人口一直在2000万的水平徘徊。人口的流失及土地兼并导致国家税
2023-06-05 13:27:00
隋唐前期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是因为哪个制度的实行
简单说均田制就是以地主所有制为前提,小土地制所有制为内容的国家所有制。均田制最大的前提就是国家掌握大量土地而均田制自从北魏产生以来也是历尽劫波。尤其是北魏末年,均田制根本就是完全
2024-06-22 19:16:00
黄巢起义与宋朝的建立:历史的转折与影响
...建社会中,这些财富不是归于劳动人民,而是为封建官僚地主阶级所剥夺。经过隋末、唐末农民大起义,虽然打垮了旧的世家豪族势力,但新起的封建官僚、地主,又大量兼并土地,如宋真宗时,已
2023-12-12 14:44:00
王莽当政的这15年里,到底折腾了些什么呢
...?一、耕者有其田,结果却很糟糕。西汉末年,有土地的地主们越来越富有,不断兼并农民的土地,这导致大量农民失去了田地,只能成为流民。这是时代发展到某个阶段必然要经受的一个过程,富
2023-04-23 10:2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