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宋词里最苍凉的一场雨,700年来无人能出其右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5-20 11:25: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提到宋朝时,往往会冠以积贫积弱的帽子,这就使得我们现在人印象中的宋朝与封建那些鼎盛王朝很难以相提并论。

但实际上,宋朝并不是我们认为的那样弱,至少在宋朝的前半段历史中,大宋的荣耀极尽辉煌,到了后半段才走上了一条屈辱的道路。

宋词里最苍凉的一场雨,700年来无人能出其右

不过,这并不是大宋王朝一个朝代的个例,而是所有封建王朝的通病,毕竟制度的局限性使得一个王朝不会永久存在,历史洪流的滚滚向前,只能以朝代的更迭作为推动力。

盛世繁荣之下,文化往往会登峰造极,而宋词的极盛之势,便是对宋朝曾经强极一时的最好诠释。

宋词出现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极盛于宋代。

这是一种中国文学体裁,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汇集了宋代文人骚客的智慧精华,足以与唐诗争奇,更能与元曲斗艳。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宋词好似一座充满芳香的园圃,拥有着经久不衰的姹紫嫣红。

宋词能站在古典文学的顶端,自然也与那些数不尽的词人息息相关,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等等都是其中的翘楚。

但撑起宋词天空的决然不止这些有名的词人,还有很多并不出名的词人,而蒋捷就是其中之一。

宋词里最苍凉的一场雨,700年来无人能出其右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南宋末年词人,先世为宜兴大族,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为宋末四大家。

由于生逢乱世,高中进士的他未能出仕,南宋便灭亡了,他身怀亡国之痛,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在宋词词坛上独树一帜。

他在晚年写下宋词里最苍凉的一场雨,700多年来无人能出其右,初读时已令人肠断。雨之忧愁

人生在世,不知道要经历多少场雨,而听雨则是一种境界,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欣赏雨的美,更多时候,它传递出的是忧愁,是断肠。

正如海子所言:

雨是一生的错过,雨是悲欢离合。

宋词里最苍凉的一场雨,700年来无人能出其右

原来,当我们阅尽千帆,回首往昔之时,雨已经不再是雨,听着雨,品着茶,恍然之中,已过半生。

对于蒋捷来说,他的一生都笼罩着一层阴云,那无法被驱散的雨,已经成为了他人生中最凄苦的色彩。

蒋捷是个读书人,如果生在大宋最为繁盛的时候,想必也能成就一番作为,只是山河有恙,蒋捷无力扭转时局,只能在动荡中选择漂泊。

蒋捷自幼刻苦读书,早年他立志入仕,要做一个人民爱戴的好官,在他二十多岁的便已经高中进士,等待着他的本该是一片坦途。

只是在蒙古军队的进攻下,蒋捷还没有等到南宋朝廷委任为官,便已经感悟到了亡国之痛。

南宋亡了,何以为家?

宋词里最苍凉的一场雨,700年来无人能出其右

一身傲骨的蒋捷并不愿意做元朝的官员,所以他立志一生不再出仕,而他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只是每每想到国家灭亡,他便心如刀绞。

此恨难平君知否,似琼台涌起弹棋局……

彩扇红牙今都在,恨无人解听开元曲……

恨意难平的蒋捷,终究用笔下了词之悲恸。词之悲恸

公元1299年,避世流浪的蒋捷寄居在福善寺,已经50多岁的他,尝尽了人生苦短,灭国之痛已经折磨他二十多年,只是这种痛苦依然还在持续。

有一天夜里,一场大雨,惊醒了好不容易睡下的蒋捷,他听着雨声,想着人生,无尽的哀思彷佛雨滴一般将他的内心淹没。

宋词里最苍凉的一场雨,700年来无人能出其右

他提笔凝神,写下了宋词里最为苍凉的一场雨,这场雨淅淅沥沥下了百年,苍凉的令人初读断肠,再读已是满眼沧桑。

这首词便是《虞美人·听雨》,词曰: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这首词看似写听雨之感,实则写尽了他的一生,他以雨为媒介,概括了少年、壮年、老年的特殊感受,将几十年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谱写了一篇恢弘的画卷。

这首词表面上的意思是,少年的时候,阁楼上听雨,红烛展展,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壮年的时候,在漂泊的小船上听雨,茫茫江面上水天一线,西风之中,听到的是孤雁阵阵哀鸣。

宋词里最苍凉的一场雨,700年来无人能出其右

现如今,已到老年,双鬓已经斑白,独自一人在寺庙中听雨,人生的悲欢离合尽显无情,唯一能做的只有任凭台阶前的小雨滴落到天明。

而在这场雨的背后,则是人生的无奈。人之无奈

蒋捷听雨中的人生思考,其实正是我们很多现代人的生活写照。

人在少年,只知追逐欢笑,享受玩耍的乐趣,此时的雨是欢快的,听到雨声,便可以安然入睡,期待着天亮之后,院子里会有存水以供玩乐。

人在壮年,已经尝尽人生之苦,尤其是漂泊在外的人,更是听不得雨声,彷佛每场雨都将加重自己的思乡之情。

宋词里最苍凉的一场雨,700年来无人能出其右

人在老年,寂寞与孤独常常令人窒息,一生的悲欢离合,写尽了人生苦痛,听雨之举已是无奈之苍凉。

回头再来看看蒋捷,他的孤寂与痛苦融进了本没有生命的字词之中,可直到去世,他都没有后悔不出仕的决定。

蒋捷虽然没有做过南宋一天的官,却做了南宋一辈子的守灵人,这份信念,足以令人闻之泣泪,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蒋捷能有如此气概?

面对逝水流光,面对山河之恙,凄苦的蒋捷没有发出撕心裂肺的悲号,那种淡淡的感叹,其实才是我们普通人深沉的人生。

宋词里最苍凉的一场雨,700年来无人能出其右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蒋捷另外一首词《一剪梅·舟过吴江》,同样写雨,同样平淡,但令人读罢更是久久不能平静,词曰: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好一个“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原来无情的岁月,终究会抛弃我们所有的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0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宋词里最苍凉的一场雨,写尽人世悲欢离合
...最令人慨叹人生的,莫过于他的《虞美人·听雨》。这是宋词里最苍凉的一场雨,写尽人世悲欢离合,700多年无人能出其右。 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
2024-06-30 09:14:00
南宋时期,宋词继续发展,这一时期的宋词更加完善和成熟,也涌现了数不胜数的宋词名家。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南宋时期二十位著名词人有哪些。1、辛弃疾:抗金将领,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
2023-05-12 08:12:00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宋词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一直就有“豪放”和“婉约”之分。非洲大草原,也是一个浩瀚的世界,生活在其中的动物,勇猛而坚韧。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曾把词里的忧患意识
2024-03-15 22:27:00
柳永的悲壮人生路及其代表作《八声甘州》〔199〕
...多侧面的反映出词人的人生际遇。他的词,艺术性高,对宋词的繁荣作出开创性的贡献。首先,他是两宋创用词调最多的,又是写慢词最多的词人。宋代计有词调880多,其中他首创或首用的,就
2023-12-10 11:29:00
蒋捷:宋朝末年的文人哀歌与不屈精神
...一生的总结,在我们现在看来更是一个时代的挽歌,并为宋词这个光芒四射的文学体裁写下了终章,画上了句号。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
2024-03-17 01:16:00
嘉善县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东校区
...暖暖的,我嗅到了妈妈藏在鞋子里的爱。童言诗语壮哉,宋词!N406班 肖以诺 指导老师 阮征华夏五千年历史,如同那浩渺的星空般璀璨绚烂。而宋词就是那片星空中最耀眼夺目的一颗,只
2024-03-16 08:07:00
成长记录中的人生思考 《成长记》在京首发
...虞美人·听雨》和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两首宋词,并以此说明“成长”的过程伴随每个人的一生,是我们人生最重要的主题,也几乎是一切文学作品的主题。他认为,在这本关于“成长
2024-08-27 21:42:00
...宋韵”元素越来越多地融入影视作品。纪录片《遇见最美宋词》,以宋词为载体,构建了一座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遇见最美宋词》的叙事突破了传统文学纪录片的线性模式,采用“散点式创作结
2025-03-18 07:28:00
提到词,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宋词,毕竟,宋代是这个诗歌体裁下的巅峰。不过,在宋代之后,其实也出现了一些好词。比如,今天列举的这清朝4首词,水平极高,不逊色于经典宋词!木兰花·拟古
2024-07-24 17:1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历史上的今天 |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诞辰
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年4月2日~1875年8月4日),又译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德森等
2025-04-02 11:32:00
季布一诺:楚汉风云中的诚信丰碑
他是项羽麾下骁勇善战的猛将,令刘邦闻风丧胆;他也是汉高祖悬赏千金也要生擒的“死敌”。可当生死攸关之际,竟有人甘冒灭族之险
2025-04-02 09:34:00
“孔融让梨”世人皆知,可有多少人知道他哥后来为他而死呢?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历史上出过很多有高尚美德的名人,也有很多关于美德的故事。比如说“曾参教子”
2025-04-02 00:05:00
万贵妃比明宪宗大17岁却为何极度受宠?她最终的结局如何?
铁打的万贵妃,流水的皇后”,说的就是明朝皇帝朱见深对万贵妃的专宠。自古老夫少妻的组合很常见,但老妻少夫却相对“另类”。这不
2025-04-02 00:09:00
迁西县塔子山村:八十余载坚持守护无名烈士墓
图为村民为烈士扫墓。王喜增摄3月27日清晨,燕山深处的迁西县上营镇塔子山村,薄雾轻笼。清明节即将到来,塔子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宗宾和几名村民带着铁锨和笤帚
2025-04-02 06:46:00
大皖新闻讯 为纪念赵朴初先生逝世25周年,传承和弘扬赵朴初先生爱国主义与无私奉献精神,安庆市赵朴初故居陈列馆近日同时举办三组主题展
2025-04-01 22:06:00
清明节吉林省各博物馆用35个展览带观众“邂逅历史”
清明节小长假已经进入倒计时,吉林省内各博物馆将推出35个展览,邀您共赴春日之约。此外,有多家博物馆延时闭馆,让观众可以在博物馆中尽情度假
2025-04-01 23:03:00
西班牙曾计划用两万人征服明朝,为什么最后没有实施?
1574年1月11日,殖民者雷克尔给西班牙国王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告诉国王,只要他愿意,可以率领60名士兵攻占中国明朝
2025-04-01 17:26:00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何如此出名?专家:放大十倍后就明白了
无论哪个时代,无论是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甚至普通读书人,对达芬奇的传世名画《最后的晚餐》都有所了解。毫无疑问,《最后的晚餐》已经是永恒的精神符号
2025-04-01 17:58:00
白登之围与一片石大战,相同困境,刘邦与李自成的选择,孰对孰错
中国历史上有两场战争很相似,但时间上却跨越了两千年,那就是汉初的白登之围和明末清初的一片石之战。这两场战争在发生的背景上很相似
2025-04-01 18:50:00
又至清明,追思情深。在襄阳市保康县城关镇堰塘村的一座红军墓前,邓家四代人接力守墓94年。墓中长眠的是一位至今无人知晓“叶司号员”
2025-04-01 20:14:00
10个可以和人吹嘘的历史冷知识,一般人真不知道
一:百家姓为何以“赵钱孙李”开始?百家姓流传至今,四姓一句朗朗上口,为何从赵钱孙李开始呢?据相关历史记载,百家姓最初的编纂者是宋朝时期南方吴越国的一位老儒生
2025-04-01 16:44:00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四至”西界首次被准确定位
武当山"蟠蜛八百余里"的区域概念,肇于宋元史志,至明代被确立为法定山界。随着东、南、北三块界碑陆续被发现,其边界走向与古籍记载基本吻合
2025-04-01 16:50:00
2019年,女子坐月子吃12个南瓜被婆婆大骂,公公让她用脚踩钉子
2014年10月19日,长沙市望城区的何庆林接到了村里妇女主任的一个电话,妇女主任对何庆林说:“你的妻子方宝琴在原阳市的一家医院中生了一个孩子
2025-04-01 16: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