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9月5日上午,由中国作协和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暨第六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世界文学之都”南京隆重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出席开幕式,并向与会汉学家颁发了“中国文学之友”证书和纪念牌。
围绕“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学”的主题,毕飞宇、阿来、刘震云、东西、曹文轩、李洱、范稳等40余位中国作家、国际传播专家,和来自24个国家的32位汉学家欢聚一堂。在会场,不同肤色却说着同一门语言的友人们欣喜相逢。“这是一次旧友新知、双向奔赴的欢聚,更是一场以中国文学之名,汇聚四海宾朋的盛会。”开幕式上,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深情说道。
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深刻形塑着彼此的面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表示,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宽,中国作家的眼界也越来越开阔,文学观念不断更新,对创作方法的探索从未停止。中国作家会当今之变,采众家之长,胸怀世界,放眼全球,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的审美秩序,也加深了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彼此理解和珍贵情谊。
意大利汉学家代表李莎以流畅的汉语,介绍了她与中国文学相识相知的过程——
“从2010年的首届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开始,我们从研讨中国翻译经验,到了解全球视角下的中国文学翻译;从研讨怎么介入中国的故事,到主张与中国文学携手同行;从讲述中国文学在自己国家的认知程度,到分析中国故事的特征——逐渐,我们和很多中国作家成为知己:莫言、刘震云、贾平凹、阿来、余华、毕飞宇、麦家……如今我们可以很自在地谈论我们选择翻译他们作品的动力和理由,通过一次又一次会议,从宏观视野到微观视角,我们渐渐地靠近核心目标,那就是积极地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
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创办于2010年,每两年举办一次,是团结凝聚各国汉学家,推动中国当代优秀文学作品对外译介,提升中华文化和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平台。
一如毕飞宇所言,文学翻译是一项“爱的劳动”:“作为作家,我深知一部文学作品,谁来翻译、怎么翻译,太重要了。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数字时代,人工智能取代了相当一部分翻译工作,但始终跨不过文学翻译的门槛。”长期以来,一批优秀的各国汉学家、翻译家,满怀对中国文学的热爱,苦心孤诣、辛勤笔耕,以己为桥、贯通东西,为中国作家作品找到超越民族、地域、文化、语言、时间的互动、共振与交汇,使中国文学真正成为世界的文学,使中国作家和世界读者从此遥远而亲密地联系在一起。
为表达中国作协、中国作家对各国翻译家们的真挚敬意和真诚感谢,开幕式上,13位为传播中国文学付出智慧和辛劳的翻译家获颁“中国文学之友”证书。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冯圆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06 06: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