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鲁舒婷祝东秀王峰
实习生何佳瑞
DeepSeek火爆,给汉学家带来哪些改变?哪些文学作品才能得到汉学家们青睐?翻译过程中如何跨越文化鸿沟?7月21日,第七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分组讨论环节,与会嘉宾从不同视角展开对话,为翻译实践与文学传播注入思想火花。
拥抱AI浪潮,坚守创作核心
从文本生成到语言优化,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多种方式参与到文字创作的链条中,这既带来了新的可能,也引发了深层思考。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在重塑写作的形态,它能整合多元信息,为创作者拓宽视野。因此,中国作家梁鸿在讨论环节提到,“我们必须开放地拥抱AI,这是一种不可逆的发展趋势。”但她也强调,作家必须变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并非与AI对抗,而是要在技术浪潮中守住创作的核心,“AI不能代替作家与写作对象之间的对话与凝视,这种凝视是一种深沉的情感,它是写作的基础。”
除了人工智能,与会人员还深入探讨了如何将中国文学作品传播到更多国家。“远亲不如近邻,邻居的阅读尤其重要。”中国作家东西表示,中国与东盟山水相连、风物相近,彼此一旦重视阅读各自的文学作品,就会产生共鸣。
“读者更新的速度要远远快于作者,我们要认识到中篇小说在外国市场更受欢迎,这与我们大多数中国作家期望写出长篇小说是相矛盾的,我们在埋头苦干的同时还需要思考读者喜欢什么作品。”中国作家阿乙表示。
跨越文化鸿沟,在差异中寻找共同点
翻译者的未来到底在哪里?怎样的中国文学作品更受欢迎?这些成为与会者绕不开的话题。
“翻译意味着跨越语言、书写系统、文化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的差异,去寻找共同点。”西班牙翻译家白兰坦言。
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研究报告显示,在过去20年,从中文原著翻译成西班牙语的文学作品数量显著增加,且题材日趋多样。
来自埃及的汉学家、翻译家艾哈迈德·赛义德是希克迈特文化集团的创始人兼总裁,这些年来,该集团翻译了刘震云、徐则臣、毕飞宇、黑鹤、余华、苏童、迟子建、王小波等知名作家的小说与散文,也翻译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历史十五讲》《孙子兵法》《美猴王系列》等作品。这些译作,部分已经进入埃及、阿联酋、沙特、摩洛哥、黎巴嫩、阿尔及利亚、约旦、突尼斯等国家的主要出版市场和高校课程体系。
“我们发现,在阿拉伯世界,最受欢迎的中国作品,并不是那些商业题材,而是那些带着‘中国精神’与‘人类共鸣’的文字。”艾哈迈德·赛义德说,当地读者通过这些作品,看见了生动、真实的中国。
提升自我素养,填补翻译空白
与会汉学家一致认为,中国文学不仅呈现了丰富的历史、社会和人生图景,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为人类的精神追求提供了丰富的启示。但大家也认为,目前在翻译中都面临着不同的困境。为此,大家纷纷根据个人实践给出解答。
埃及翻译家米拉一边从事阿拉伯语翻译,一边尝试中文写作,以此提升自我素养,并保持翻译的敏锐性和灵活性。土耳其翻译家吉来看到,中国文学在“小语种”语言中还存在着很大的翻译空白。法国翻译家苏菲则寻找机会回到作家生活的空间,切身感受文字的长成。
罗马尼亚翻译家白罗米谈道,解决翻译中国文学的难点,首先要去买罗马尼亚语词典,巩固对自己母语的掌握,“得继续学习,得继续看书,这个很重要。”无独有偶,《人民文学》主编徐则臣也提到他对母语的重新认识,这让他看到了现代汉语的源头,即文言,“当那些语言的精华经由解析逐渐融入当下的日常生活,就像盐溶于水,一种新鲜的、活泛的、独特和有弹性的现代汉语,才可能‘生长’出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7-22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