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以更丰富的表达,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学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9-06 06:40:00 来源:南京日报

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暨第六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专家齐聚——

以更丰富的表达,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学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

南京是世界“文学之都”,文脉悠远、文风昌盛,也一直是中外文学交流的重要枢纽。9月5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暨第六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开幕,24个国家的汉学家以及40余位国内知名作家、国际传播专家齐聚一堂。

如何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学?如何通过文学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文学如何更好地“走出去”?论坛上,多位作家、汉学家纷纷给出了建议。

作品外译,照见汉语的优美和厚重

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早已“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在此过程中,中国作家的眼界越来越开阔,文学观念不断更新,对创作方法的探索从未停止。中国作家会当今之变,采众家之长,胸怀世界,放眼全球,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的审美秩序,也加深了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彼此理解和珍贵情谊。

“即使远隔重洋,也仿佛比邻而居。”开展文学交流,翻译家至关重要。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认为,文学翻译除了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也要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文化背景有深刻的理解把握,还要与作家建立密切的联系、开展深入的交流,以便准确传达作家的思想和情感,保持原著的魅力。无论是忠实原著,还是创造性翻译,都会打破不同语言文字之间的隔阂,促进不同族群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幸亏有了翻译和汉学家,他们像镜子一样,可以让我们照见,我们的汉语是多么的优美和厚重。”青年作家乔叶说,作品的外译过程,让她发现汉语后面“拖”着优雅的历史文化的影子。比如鎏金错银这个词,在她印象里,这是一个意蕴丰满的词,不用怎么解释,一切都已了然,但当翻译家进行翻译时,就会来问,这个“错”究竟该怎么理解。“我一下子就被问住了。”慎重起见,乔叶查阅了字典,又学习了一遍,然后再讲给对方听,“跟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又深度重新认识了我们的母语,我自己特别有收获。”

“70后”作家代表徐则臣介绍,目前,他的作品有罗马尼亚语、塞尔维亚语、阿拉伯语等多个语种的译本正在进行当中,德文版也即将面世。其中很多作品都是由多年老友在进行翻译,对其作品风格已经非常熟悉。即便如此,翻译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比如,徐则臣在作品中写到京剧麒派周信芳的代表剧《萧何月下追韩信》,由于唱词有一半文言文,并涉及很多典故。在沟通过程中,徐则臣会细细讲述这些内容的由来,他本人也大有收获,由此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表述,从而有了更宽广的认识。

“爱的劳动”,让中国作家和世界读者紧密联系

正如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毕飞宇所言,文学翻译是一项“爱的劳动”。长期以来,一批优秀的各国汉学家、翻译家,满怀对中国文学的热爱,苦心孤诣、辛勤笔耕,以己为桥、贯通东西,使中国作家的作品超越了民族、地域、文化、语言,真正成为世界的文学,让中国作家和世界读者亲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这种“爱的劳动”,有对作家作品的热爱,也有对作品所涉及城市的热爱。英国翻译家沈如风有着非常中国化的名字,他说,这个名字取自中国的武侠小说,从中能让人感觉到风和水的流动。沈如风曾在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进修学习,他对南京的更多认识是通过翻译南京作家的作品获得的,包括朱辉的《要你好看》、顾前的《一面之交》等。沈如风告诉记者,目前,他正和另外一位翻译家韩斌共同翻译鲁敏的新作《金色河流》,现已翻译至四分之三。对他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书中关于昆曲的描述。经过不断沟通和学习,他对这门古老的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趁着此次来南京,我想去现场听一场昆曲。”

“一直在讲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其实中国文学就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雨花》副主编育邦介绍说,美国著名诗人庞德由于发现了中国古典诗歌资源,从而领导和推动了英美声势浩大的意象派诗歌运动,对20世纪西方诗歌界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美国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加里·斯奈德自称,他的诗歌环境是“冷静、锋刃和有弹性的精英主义”,但有一天他接触到中国的古典诗歌后,对他自己和英语世界的诗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另一个例子是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从某种程度来说,他的写作实践向我们展示了世界文学与作者深刻的交互关系。育邦说,博尔赫斯喜欢中国文学,他有一根来自中国的手杖,在《长城与书》等作品中,随处弥漫着中国文学的气息,并且挚爱着中国的《聊斋志异》。

贯通东西,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创办于2010年的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已成为团结凝聚各国汉学家,推动中国当代优秀文学作品对外译介,提升中华文化和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平台。

从研讨中国翻译经验,到了解全球视角下的中国文学翻译;从研讨怎么介入中国故事,到主张与中国文学携手同行;从讲述中国文学在自己国家的认知程度,到分析中国故事的特征……在当天的研讨会上,意大利汉学家代表李莎介绍了她与中国文学相识相知的过程。

与此同时,作为被翻译的主体,中国作家的认识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大家一致认为,随着文学传播在全世界范围内更为便捷、更为广泛,世界文学已成为人类对于全世界优秀文学作品的一个恰如其分的称呼。与会作家表示,中国作家的写作要归结到对故事、对人性探掘的追求上,“现在的话题主要不是讲述中国故事,而应当是讲好中国故事。”

文学传递着国家、地区、民族和文化的宝贵密码,是外国了解中国的一个途径。作家刘震云通过自己作品的外译发现,外国读者总有自己最想看到的中国故事,包括想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但这有时会与中国当下的现代化进程产生某种错位。与会作家表示,这就需要作家在创作中对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予以更丰富、更接地气的表达,以呼应国外读者的阅读期待。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06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9月5日上午,由中国作协和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暨第六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世界文学之都”南京隆重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出席
2023-09-05 22:41:00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冯圆芳) 9月5日,由中国作协和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论坛暨第六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作
2023-09-06 06:19:00
中国图书在北京图博会“扬帆出海”
...亮相。本届图博会以“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众多中国图书也从图博会的现场出发,“扬帆远航”。打破“先出书、后输出”,实现中英文同步出版6月16日上午,大象出版社与施普林格-
2023-06-17 08:25:00
用翻译架起中葡文化交流的桥梁(海客话中国)
...汉学研究者、翻译者,北京大学葡萄牙语教师。葡萄牙和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两国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交流。目前,中国已经有很多优秀的学者
2023-02-01 05:16:00
与一位汉学家有约
...谈心,郏宗培还郑重提及日本的渡边晴夫教授,说他是“中国通”,十分热爱中国和中国文学。渡边认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对孕育日本文化起了巨大作用,他要用自己的努力,让日本人了解中国和
2023-04-22 03:36:00
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举行,莫砺锋胡阿祥等大咖纵论世界文学之都
...文学发展、历史地位和城市文化精神,10月19日上午,“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从天下文枢到世界文学之都”在南京“世界文学客厅”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2023-10-19 22:37:00
新华社南京9月7日电(记者余俊杰、陈席元)“当代中国作家的国际视野愈加开阔,与国外汉学家、翻译家的互动日渐深入。”中国作协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中国文学在世界的影响力正不断扩大。中
2023-09-07 17:35:00
“学习中国文化让人看到更完整世界图景”——专访俄罗斯汉学家玛丽亚·谢梅纽克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历史文化成就蕴藏于悠长的岁月之中。学习中国文化让人们有机会看到一个更加完整的世界图景,这很重要。”俄罗斯汉学家、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副教授玛丽亚·谢梅
2024-03-21 15:35:00
中新社旧金山9月21日电 题:要认识中国,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专访美国知名汉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艾朗诺从19岁跟随白先勇先生学习中文算起,美国知名汉学家、斯坦福大学前东亚语言与
2023-09-22 22:5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