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水经注》槐荫草堂藏版和郦道元像(资料图)
我一向认为,好的散文比好诗更难得,因为诗可以苦吟成章,可以惨淡经营,可以孤行己意,美文却是偶成的,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余光中说写诗仿佛跳舞,写散文如同走路,跳舞当然比走路更要技巧,但走路走得好看,却必须风姿天然。而郦道元的《水经注》,就是一部风姿天然的散文佳构。
先说天时。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曾说:“郦道元撰《水经注》,本无意为文,可千载之下,竟成为文学史家不能绕开的题目。”“无意为文”四个字,点出了《水经注》的经典性所在。
郦道元是北魏官员,后来因事罢官,于是集中精力注《水经》。北魏不重教育,其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具有极强的家族性,文人之间的交游甚少,这就很难像唐宋、明清那样,在社会层面形成一个知识与艺术的“公域”。郦道元写《水经注》,既无助仕途,又不能博名,纯粹是兴趣驱使,此即前述“无意为文”的背景。在后世文论家看来,“无意为文”是一种高妙的文境,可事实上,处身“公域”之中,写作者总是很难摆脱身份意识或表演性因素,譬如苏轼的古文在艺术性上明显不及其尺牍、笔记,究其原因,便是为身份意识所累。要真正做到“无意为文”,非人力所能勉强,顾随对比《水经注》与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散文,以为前者自然而后者不自然,前者“如生于旷野沃土之树木”,后者“如生于石罅瘠土中的树木”,说到底,问题并不在才力,而在“公域”的有无。因此,郦道元所处的文学环境固然不佳,反过来看,却也成就了《水经注》。
次说地利。郦道元生活在一个山水诗的时代,从两汉到魏晋六朝,山水诗正代替谶纬之学而成为一种新的天人交感方式。《水经注》由一条河流写到另一条河流,由一座山写到另一座山,依循地理线索,遍考发生其间的故实、传说,仿佛将自然视作一个巨大的生命体,每条河流都是它的血管神经,充分体现出当时文人带有玄学或神性色彩的自然观。但是,一方面是文化上的南北隔绝,另一方面是《水经注》的体例所限,郦道元的写作风格与南朝的诗人们有所不同。晋宋的山水诗仿佛写意的水墨画,《水经注》却兼顾了写实与写意,其文风具有一种诗性的精确,这是智识、想象力与修辞能力的结晶。章太炎对郦道元的“卧游江山”颇有疵议,以为《水经注》中涉及南方的部分错误甚多,但是,若仅从文学角度看,郦道元能借由文献资料建立一个想象的山水世界,且描摹精确如微雕版画,这本就是一种极为强大的综合能力。
再说人和。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以骈体胜,但其散文也别具风韵。骈文是另一种形态的诗,由骈入散,正如余光中所说,是“出险入夷”——擅长跳舞的人,走路总不会太难看。后世史家为苏轼评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的断语所左右,每以为骈散文体犹如冰炭不能同炉,桐城派文人更是严守忌骈俪的修辞戒律,其实许多重要散文家的创作均得益于骈文训练,如陶渊明、杨衒之、郦道元等皆是,六朝以降,韩愈、欧阳修也都是例子。从文体角度看,大抵工骈体者重装饰甚于实用,易流于堆砌雕琢,缺乏文气和筋骨;工散体者则重实用甚于装饰,若文风过求雅洁,则显得有骨无肉。《水经注》的行文奇偶参杂,兼具骈散之善,如书中写发源于修武县的清水:“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更为胜处也。其水历涧流飞,清泠洞观,谓之清水矣。”这样的文风,在装饰性与实用性之间找到了一种极致的平衡,即使放之整个中国散文史,也是罕有的。
重读《水经注》,我所看到的是经典的偶然性。它当然需要写作者具有不凡的才思、广博的知识,并投入巨大的精力,但同时也需外在因素的共同成全。因此,经典必定是被反复模仿却又终归难以复制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2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