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连云港日报
□ 李家君
一尊巨碑,立于秦朝年间,背依黄海赣榆之秦山岛,守望着秦东门,弥散着庄严而又神秘的气息。
立碑者,大有来头,乃千古一帝秦始皇也!因以“秦始皇碑”名之。南朝梁刘昭注《后汉书郡国志》援引东晋王隐《地道记》载:“(赣榆)海中去岸百九十步,有秦始皇碑,长一丈八尺,广五尺,厚三尺八寸,……一行十三字,潮水至,加其上三丈,去则三尺见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也有记载:“游水又东北径赣榆县北,东侧巨海,有秦始皇碑在山上,去海百五十步,潮水至,加其上三丈,去则三尺所见,东北倾,石长一丈八尺,广五尺,厚三尺八寸,一行十二字。”
依《地道记》《水经注》所载,秦始皇碑是立在海里的,落潮时才露出三尺,还有一丈五尺碑身是浸在水里的。至于涨潮,碑在水面三丈之下了。
时间到了清康熙十二年(1673),赣榆籍进士倪长犀应赣榆知县俞廷瑞之邀总纂《赣榆县志》,其间,俞廷瑞和倪长犀结伴登上秦山岛,实地考察秦始皇碑。二人同题分别创作五律《秦碑籀迹》,在史上留下了秦始皇碑的诗意形象。倪长犀写道:
水殿埋高碣,龙雯浸大荒。
字封蓬莱驿,影动翠微乡。
秋月衔山白,春潮拥雾黄。
年年幽兴足,把酒吊赢皇。
倪诗偏重对秦始皇碑外景的描述,向读者展示了碑立海上的生动景象:海上的宫殿旁立着高大的石碑,彩云笼罩着辽远的地方。籀字封于通往蓬莱的驿道,碑影在青翠的秦山随光摇荡。弯弯的秋月衔着秦山,散着白光;澎湃的春潮簇拥着云雾,一片苍黄。每年来这里都有十足的幽雅兴味,总要举起酒杯凭吊千古一帝秦始皇。
令人疑惑的是,秦始皇何以立碑于海水之中呢?作为大一统的确立者,秦始皇自然是异于常人的,其行事作风也自有出人意料之处。然而,把碑立在落潮时水深尚达一丈五尺之处,且不论其施工之难,单就立碑水中这种藏藏掖掖的行为来说,是不是也过于诡异怪诞、匪夷所思呢?
笔者认为,以此来认为秦始皇立碑有悖于常理,这恐怕是冤枉秦始皇了。立碑的目的在于彰显,藏匿则事与愿违。以嬴皇的大智慧,岂会去做事与愿违这等无用功。我坚信,秦始皇是把碑立在水面之上的,而且碑与秦山之间还有一大片平坦之地。
要说秦始皇在立碑这件事上有不妥之处,当说其考虑不够周全,没有顾及事物变化因素。如同他以自己为始皇帝,意欲其身后皇位世代相传,却不料世事无常,仅至二世胡亥就断送了大秦基业。赢皇立碑之时,碑定然尚在地面。殊不知大海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旦海面大幅度上升,碑岂有不被淹没之理。据考证,西汉中期至东汉中期,进入海面上升期。应该正是此期间海面的上升,夺走了秦山之下地势较低的大片广场,致使秦始皇碑被淹,随潮汐变化而时隐时现于远离海岛西岸的海中。生活在东晋时期的《地道记》作者王隐称其“去岸百九十步”,正是符合当时的实情。
需要探讨的是,关于秦始皇碑的位置,郦道元与王隐的说法似乎有所不同。郦道元说“秦始皇碑在山上,去海百五十步”。这里的“在山上”,并不是说在山顶上,而应解读为在秦山山区之上,而秦山山区低处早已被海水淹没,所以碑实际还是在海水之中的。这与后文“潮水至,加其上三丈,去则三尺所见”的说法并不矛盾,与王隐的相关说法也是一致的。“去海百五十步”当是指秦山立碑处离海一百五十步,为秦山从立碑处延伸到海的距离,与王隐说的“去岸百九十步”是两个概念。就是说,王隐所测距离为秦碑向西到达秦山新岸的距离,郦道元所测距离则是秦碑向东到达秦山老岸的距离。根据二者所说进行推断,秦山被海水侵吞的区域达三百四十步之阔。由此也可以想象秦始皇当时立碑的盛况,西离秦山岛“新岸”一百九十步,东离大海一百五十步,在如此开阔的山间平地,矗立起一丈八尺之高的巨碑,让其面朝大海,背靠青山,何其壮哉!
至于王隐说碑上“一行十三字”,又有郦道元说“一行十二字”,也无不可理解之处。嘉庆《赣榆县志》就此解释说:“水中隐现无常,皆据一时所见而言也。”是的,即便在落潮时,碑身尚且绝大部分隐入水中,加之年代久远造成字迹模糊,碑身刻字数量有不同说法,实属正常。
碑上刻的什么字,王隐没说,郦道元也没说,嘉庆《赣榆县志》只说“字如斗籀”。俞廷瑞在五律《秦碑籀迹》中有所描述:
三神不可即,犹见始皇碑。
鸟迹留贞珉,蝌文映水湄。
苍茫浮雁鹜,风雨浴龙螭。
闻说秦山路,骎骎八骏驰。
与倪诗不同,俞诗侧重对碑文的聚焦:蓬莱、方丈、瀛洲这三处神山虽然不可抵达,但依然见到秦始皇碑。端详秦始皇碑,但见鸟文、蝌蚪文样貌的大篆刻在石碑之上,倒映在清澈的海水里。字在碑上,经风剥浪蚀,近两千年而犹存,恰如大雁野鸭浮游于苍茫的海天之间,又像是闲龙盘螭沐浴在缠绵的风雨之中。望着秦山岛神路,传说浮上心头,听说当年秦始皇命人筑成的神路直通陆岸,宽敞平坦,八匹骏马拉着的华丽车乘,载着始皇在神路上奔驰,磕擦擦的马蹄声与哗啦啦的波涛声演奏出历史交响曲,由清晰而渐渐模糊,幻化为茫茫云烟。
可见,碑上有字迹是确定的,但已是形体模糊不可辨识了。即便如此,秦始皇碑依然令后人感慨不已。嘉庆《赣榆县志》言:“凡石处海不为浪蚀而损,则为蛎发而增。秦距今两千余载,籀迹犹存,岂非灵异欤!”
然而,令今人遗憾的是,此种灵异并没有一直延续下去。嘉庆《赣榆县志》关于“秦碑籀迹”的陈述当为离秦碑消失前最后的历史记载。大概就在清嘉庆年间,秦始皇碑最终还是没能扛得住海水的长久冲击侵蚀,轰然倒下,随汹涌的浪涛永远地离秦山而去了!
明代的人们赞美秦始皇碑,以“秦碑籀迹”为赣榆八景之一。清代的人们依然赞美秦始皇碑,重新调整赣榆八景时,有另七景为新面孔,而独留“秦碑籀迹”。今人又罗列了新的赣榆八景,“秦碑籀迹”虽早已消失,人们对此仍情有独钟,还是让其在新八景中占有一席之地。
笔者认为,珍贵的一方之景,至少有三个特征。一是独特性。立于海上的秦碑,在赣榆为秦山岛所独有,在全国为赣榆所独有。二是影响性。秦碑籀迹实证了千古一帝在赣榆的驾临,为赣榆历史画卷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三是传承性。实已逝而名尚在,体现的是传承的力量,秦碑籀迹现已在大海里湮没,但它确曾真实地存在过,并且演化为一个描红加粗的历史符号,让赣榆人世代相传。正是具备了这样三个特征,秦碑籀迹才作为历代“赣榆八景”中的唯一一景,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神秘景观。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9 11: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