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济宁日报
新春走基层
从一粒种子到万顷良田的坚守
——记市农科院海南南繁育种基地蒋飞和他的队友们
■本报记者 赵京军
本报通讯员 高发端 李印峰
兔年第一天,海南南繁育种基地的试验田里,我市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长蒋飞和他的团队成员,伴着晨光,开始了单调重复却又富有挑战性的一天工作:为每株玉米完成一次套袋——取粉——自交——授粉——标记——挂牌等标准化流程操作,确保每个雌穗授粉充足且均匀一致。
这是蒋飞在南繁基地度过的连续第15个春节。
“农时如军令,一刻不能误”,“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这就是蒋飞们坚守不移的信念。
据蒋飞介绍,济宁农科院的南繁育种事业肇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最初繁育的是玉米,从1986年起,大豆、花生和水稻等先后加入育种行列。近50年来,每年的11月初,蒋飞和市农科院的其他育种工作者都像候鸟一样,跋山涉水来到海南,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南繁硅谷”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对蒋飞和他的队友们来说,人生一多半的时间都是在育种试验田里度过的,孤独、寂寞、炎热、蚊虫叮咬,与家人的远离,甚至头疼脑热,都没有丝毫动摇过他们对玉米育种事业的信念与热情。
这是一个团结高效的团队,人人都有值得书写的突出事迹。如一起坚守的博士研究生吴秋平,作为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济宁综合试验站成员、小麦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济宁试验站成员,从事育种工作的第一天起,她就暗下决心:“坚守在农业科技创新的最前沿,为国家培育出高产优质的玉米种子!”这个信念像一粒顽强的种子,在吴秋平心中扎了根,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无法阻挡它萌发。
在南繁育种基地,仅玉米组科研人员每年就要完成16亩大概8万株自交杂交果穗,从基础材料扩繁、组配杂交组合、群体改良到隔离区小制种,每个育种环节,吴秋平都一丝不苟。
玉米花期集中,仅有15至20天。最忙碌的日子里,蒋飞、吴秋平和他们的同事们坚持每天早上7点下地,连续十一二个小时弯着腰为玉米人工授粉,腰累得直不起来,皮肤被玉米叶子划出一道道血口子,花粉落在身上,汗水一浸,又疼又痒,但他们从来没有叫过苦,甚至还在心里盛满着成功的喜悦。
艰辛的付出获得了丰硕的收获。市农科院玉米研究所近三年审定国审玉米品种儒研818、山东省审定玉米品种鲁宁738、济糯23等7个,先后获省部级和市级科研奖励20余次,为济宁及周边区域玉米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品种和技术保障。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们将加大技术攻关力度,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贡献济宁农科院力量。”蒋飞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28 09: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