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湖州日报
○ 金雨萍
雨水已过,有几分春寒料峭,年味在烟花的余烬中渐渐消散,貌似枯枝的柳条,细看已有星星点点的绿芽,日历已分明地告诉我们,二月来了,“二月二,龙抬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万物复苏,草木葱茏的日子不远了。这个时节,有个叫白居易的大诗人已经迫不及待开始游春,并写下“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青山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的诗句。
母亲在厨房里开始忙碌,砧板上传来有节奏的声音,还有一股熟悉的清香幽幽飘来,我知道,我又可以品尝到最爱的荠菜饭了。二月二吃荠菜饭是母亲家乡的习俗。二月的荠菜正是头茬,鲜嫩清香,佐以肉丝、香菇丝和虾米等,与优质大米焖蒸,饭松菜嫩,香甘爽口,别有风味,胜过鱼肉。此时吃荠菜饭,更有一说,是吃完就不会长疥疮等各种皮肤病。母亲离开家乡数十年,而二月二的这个习俗从未改变,荠菜不仅味美,而且含有大量叶绿素与维生素,除了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外,还能明目,一直是我心头之好,我想我的视力优良应该有它一份功劳吧。
小时候父母工作特别忙,我就寄养在外婆家,那里是山水诗人谢灵运生活的地方,山清水秀,风景独特,记忆中第一次吃荠菜饭就是在二月初二。每年的二月初二,是外婆家最热闹的日子,从大清早开始,家里就门庭若市,人声鼎沸,从庭院到堂屋都挤满了人,我和一些孩子则在人群中穿梭来去,欢呼雀跃。这是因为,外公是村里的剃头匠,和大多数地方一样,那里也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吃荠菜,理新头”的说法,正月里不能剃头,于是熬到二月初二,大人小孩们天不亮就开始排队来理发。这一天,外公理发是不收费的,所以,来理发的人们带着各种好吃的食物表达心意,其中收到最多的就是荠菜饭。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做起荠菜饭来却是毫不含糊,因为乡音中荠菜与“勤财”相似,这一天吃荠菜饭有着全家靠勤劳致富带来财运的好彩头。
二月初二这天,外公从天不亮就开始忙活,因为早有乡亲们守在门口等着剃头。我清晰地记得他的剃头挑子:一把用了半个世纪已被磨得铮亮的竹椅,一面周身斑驳但镜面清晰的镜子,一个放满刀具和刷子的工具箱,箱子一侧挂着荡刀布,还有一块现在几乎绝迹了的土黄色肥皂,几块虽旧但清洗得很干净的毛巾。平日里,外公挑着它走村串户,有时翻山越岭去外村或更远的地方,他用这把剃头挑子养活了全家七口人,早出晚归,异常辛苦。而二月初二这天,外婆则是不停在灶台边忙碌,别家忙着烧荠菜饭,外婆则忙着烧水,给客人洗头,泡茶用,乡亲送来的荠菜饭更是连灶台都堆不下。
虽同为荠菜饭,各家的味道却不尽相同,有的简单寡淡,有的精致细巧,还有的加入当时少有的开洋、腊肠、冬笋等极尽奢侈。外婆告诉我,当我未曾记事起吃到第一口荠菜饭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张嘴要吃第二口,每一口都吧唧着嘴吃得特别有滋味,看来我跟荠菜饭缘份不浅呐。所以二月初二那一天,我的肚子永远是滚圆的,加上外公给我剃的寸头,常让人辨不出男娃还是女娃。庭院里是厚厚的发屑和胡渣,外公身上也落满,他无暇顾及,从早到晚不停歇,就连美味的荠菜饭他也是随便扒拉几口,又拿上了剃刀。平日里总见外公身体很好,精力无限,每晚挑着担子回家后还抽空用藤蔓编织各种器皿,把木头打造成家具,还给我制作小玩具,我惊叹于外公的巧手是如何变出这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的。但二月初二这天的深夜,我却看见他疲倦的身影,在昏暗的灯光下,慢慢地啜着杯盏,还有一只老旧的收音机咿咿呀呀地唱着戏,我想这一刻,他应该是享受的吧。
一年又一年的二月二,来外婆家剃头的人越来越少,后来就只剩下一些老汉,年过八旬的外公依然手握剃刀,尽管有些颤颤巍巍,老汉们却个个心满意足。荠菜饭仍然摆满了灶台。又到二月二,我又想起那句“吃荠菜,理新头”,荠菜饭还是童年的味道,但理新头的外公和他的剃头挑子却已被我尘封在记忆深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24 08: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