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孙子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是,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关系到多少人生死和国家存亡的大问题,不能不慎重对待。
而长平之战呢,赵国并没有准备好,只是在一件偶发的事件中被迫参与战争,前期没有战争准备,后期对战争的残酷程度也没有很好的预期,导致最终惨败。
本来这场战争赵国并没有参与,实际上是秦国攻打韩国,赵国是后期参战的。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韩国不能抵挡秦国,准备将上党的土地割让给秦国。上党太守冯亭不愿将上党交给秦国,而是直接向赵国贡献了上党之地。
按理说,冯亭不愿割地给秦国,这个是值得称赞的。但是不割让给秦国,反而割让给赵国,这种骚操作,不但让韩国丢失了土地,而且也不能让秦国撤兵攻打韩国,可谓损人不利己。
有人说,赵国贪图小便宜,觊觎上党之地。有人说上党之地险要,赵国手握上党之地就可以居高临下,对秦国形成压倒优势。也许这几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在秦国眼里,到嘴的肥肉被赵国吃了,那肯定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于是秦国与赵国在上党之地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
那么赵国在这次大战中犯了哪些错误呢?
在冯亭投降赵国的时候,赵国本身还在争论要不要接收上党之地。平阳君赵豹认为不能接收,否则会引来秦国的报复,引发战争。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则认为不费一兵一卒就获得17座城池,这是大利。于是赵国决定接收上党,并且派廉颇驻守长平抵挡白起。可以看到,赵王商议的人都是赵氏王族,战争准备也是在决定接收上党之地才开始。反观秦国,一开始就是打算吞并上党之地的,战争准备已经很长时间了。
廉颇与秦军交战几次都失败,损失了二樟城和光狼。战死了多位都尉以上的高级将领,处于劣势只能固守壁垒。这时,赵国又发生动摇了。赵国分成两派,一派主张议和,一派主张联合楚国,共同抗秦。最终赵国决定议和,派郑朱前去秦国议和。
至于议和的危害,赵国的名士虞卿说的最有道理。
郑朱入秦,秦王与范睢必定隆重接待,以示天下。楚国、魏国以为赵国已经议和,必定不出兵救赵。秦国知道天下之不救赵国,则议和不能成功,议和不成,赵军必败。
最终果然被秦国利用,导致长平大战两年,没有一国出兵帮助赵国。
临阵换帅本来就是战场大忌。赵王不满廉颇多次战败,并且对廉颇的只守不攻的战术不满,于是换上赵括。史书上说中了反间计。实际上,从后世的反间计来看,这个反间计是最假的。总不能秦国人说秦军最怕赵括,赵国就真信了吧。而且廉颇在赵孝成王时代一直也没事,后期还攻打燕国立功。应该是赵国的战略发生了改变。或者说赵括的战略得到了赵王的认可。赵国准备反攻了。
换帅意味着换战略,换战术。
赵括被围四十多天,战场主要还是在赵国,秦军属于远程作战。然而赵国再也无法派出援兵,战争潜力已经达到极限。
至于赵括,身负纸上谈兵的恶名,当然也不冤。作为四十万大军的主帅,当然要为战争的胜负负责。哪怕有一万个借口,战争只论胜负,败了就是身死国灭。
最后,还是要引用孙子兵法的那句“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3-19 12:45:1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