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古代兵役制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但在古代有一种兵役制很科学,此兵役制就是府兵制,既解决了兵源问题,又节省了军费开支,而且战时能战,平时能耕。唐朝时也继承隋朝的府兵制,但却在唐朝第二盛世中取消,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府兵并非缘于隋朝,府兵制的发明者是西魏北周,那时的府兵要有军籍,而且家属随营转移,编为军户,住手军坊,不属州县管辖。杨坚开国后,他于开皇十年(590年)颁布诏书:“隋末丧乱,宇县瓜分,役车岁动,遑休息。兵士军人,权置坊府,南征北伐,居处无定。家无完堵,地罕包桑。恒为流寓之人,竟无乡里之号。朕甚愍之。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账,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隋书》)
杨坚在西魏北周府兵制的基础上,对府兵进行了改革。而按照杨坚的诏书,军人除了另外有军籍,而且他们服役的地点、任务和职责,依旧由军府管理,同时军人的家属也列入州县的户籍,与其他民户一样可以按照均田令占有土地。此时军人平时耕作,每年有一定时间轮番宿卫。到了战时,就要出征杀敌。但军人都要免租。从征时军人要自己带好物资和军粮,家属仍然要纳租税。
隋朝的府兵制已经有了重大改革,改变了过去兵民分治,而实行兵民一体。把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起来,既促进了耕地,又促进府兵服役的积极性。这是一种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军事制度。由于取消了军户,府兵可以从一般民户中挑选,不用再局限于西魏北周时那种世袭军户制,使兵的来源更广,财政负担减少,巩固了王朝的统治。
唐朝虽然延续了隋朝的府兵制,但唐朝也进行了改革。由于府兵从民户征集,唐朝时每三年征集点验一次。对缺的兵额进行补充,服役的年龄“二十一入幕,六十出军”,也就是六十就可不用当兵了。
据《唐律疏议》记载,唐朝征兵的标准:“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这种征集标准就很科学了。府兵训练由折冲府负责,《旧唐书》记载:“居常则是皆习射”,每年冬季时,由朝廷集中起来进行检阅,检验训练水平。
一是轮流到京城宿卫,称为“番上”。也就是轮流到京城当守军。《新唐书》记载,“番上”主要由兵部负责,以远近给番,500里以内的为“五番”,500里以外至1000里为七番,1000里以外至1500里为八番,1500里以外至2000里为十番,2000里以外为十二番。所有远近不同的番,一次轮流宿卫都是一个月。
所谓的“五番”是指一府内参加宿兵的军人分为五组,每组宿卫一个月后再轮换,一年之内每组轮到两次多。而“十二番”就是12组轮流,一年之内每组轮到一次。
《唐六典》也记载了府兵的宿卫任务及方式,“五百里内五番,五百里外七番,一千里外八番,各一月上。二千里外九番,倍其月上。”
《唐六典》与《新唐书》说法差不多,也就是说离京城近的府兵,到京城轮流宿卫的就多,而距离越远的府兵,次数越少。
府兵另一个任务就是戍守边防,出征作战。由于守卫边防重镇需要的兵力多,单纯靠边境地带的兵源,显然不够。因此,唐朝要从各府中调府军去守边。
府兵战时出征,他们与地方军、边防军一起,成为唐朝边防的主要军事力量。但从战斗力来看,府兵的战斗力要强于地方兵和边防兵。贞观四年(630年)李靖大败突厥,取得了阴山战役的胜利,然后他以匡道折冲府苏定方的200名骑兵为先锋,直插突厥牙帐。641年,唐朝与吐谷浑一战中,府兵发挥了其强大的战力。《唐会要》记载:“果毅都尉席君买帅骑百二十袭击吐谷浑丞相宣王,破之,斩其兄弟三人。”
虽然府兵征于民,但其有着严格的训练、检阅及宿卫制度,因此,府兵无论是经验还是战力应称得上唐朝的“一把利剑”。但唐朝府兵并非常备军,他们除了宿卫、守边的任务外,平时还要参加农耕。农闲时他们进行军事训练,并没有荒废军事训练。虽说叫“兵农合一”,但每一名府兵都知道他们的职责与任务是打仗,因此丝毫不敢懈怠。谁荒废了武功,或许战场死的可能性最大。
唐朝时府兵服役也和隋朝一样,本人免除租役,但家属不免。而且府兵出征时,除了朝廷发给的战马、甲、弩、矛等武器装备外,他们都要自备粮食和其他装备。据《新唐书》记载,唐朝府兵出片时自备装备有:“火,备六驮马。凡火,具鸟布幕、铁马盂、布槽、锸、锄、凿、碓、筐、斧、钳、锯皆一,甲床二,镰二。队具火钻一,胸马绳一,首羁、足绊皆三,入具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砺右、大锥、毡帽、毡装、行藤皆一,麦饭九斗,米二斗。皆自自;并其介胄戎装藏于库,有所征行,则视其入而出给之。其番上宿卫者。惟给弓矢、横刀而已。”可见在唐朝的府兵负担很重,为国打仗,还要自备装备及粮食。不过这些负担,挡不住府兵战场上奋勇杀敌。在古代也有一股精神,这种精神教育很管用。府兵知道,守不好边,他们家属也遭殃。但还有一种说法,如果府兵消极对待,惩罚也严格,民户取消,无田可种。可见战斗力来源于为生存而战。
唐朝府兵免除的租役根本不够自备的装备所用,但唐朝还有一种激励制度。唐朝初期,杀敌立功的府兵受到奖励可得到勋品、勋田,一定程度上对府兵也是一种补偿。当然还有一种激励更大,只要你勇猛无比,就能升户,从一介府兵或为唐朝武官。此后在战场上就能获得战俘和财物。唐初形成了“富室强丁,尽从戎旅”。
唐朝府兵来源主要是六品以下官员子弟和地主、富农子弟,不要以为他们有官当了,有大量田产而消极抵制服兵役,反而这些富裕人家的孩子愿意当兵,而且很积极。俗话说无利不起早,他们目的就是借当府兵而升官,有官职了致富不成问题。
唐高宗时,府兵制有所弱化,主要还是李治发动的战争很多,很多府兵超过退役年龄。660年,李治还下令取消府兵的待遇,这就造成了“战死无人问”的情况,当然也没有“敕使吊祭,追赠官爵”的待遇。
对于李治的做法,664年,检校熊津都督刘仁轨上书:“州县每发百姓为兵,其壮而富有,行钱参逐,皆亡匿得免;贫者身虽老弱,被发即行。”刘仁轨所说的府兵制出现问题的现状,一些有钱人虽然踊跃报名参军,但却通过行贿手段,让老弱农民来代替他们,府兵的战斗力。
唐朝初年,特别是李世民当皇帝时,府兵对于唐朝贡献很大,因为他们自备粮食和物资,保证了兵源,也减少了大唐王朝的开支,保持强大的武装力量。又由于唐朝军权集中在皇帝,而军府则主要在关内,当时唐朝直接控制的力量很强大。而且采取分番抽兵法,对农业生产也基本没有影响,当时老百姓服兵役的劳苦比较均衡,这在李世民执政时,这是一种好的兵役制。
在唐朝初期,府兵战斗力极其强悍,而且唐朝对外战争接连取得胜利。但由于均田制在李治后期被破坏,农民耕地不足成为制约唐朝的府兵制的发展,府兵制也失去了基础。老百姓无田可种,必然变贫困,也承受不了如此繁重的兵役负担。而番上宿卫和戍边出征的府兵,也失去了往日的战斗力,《新唐书》记载:“番役更代,多不以时”,而且府兵受到歧视和虐待较为严重。《资治通鉴》记载:“府兵入宿卫者,谓之侍官,言其为天子侍卫也。其后本卫多以假人,役使如奴隶;其戍边者,又多为边将苦使,利其死而没其财。”一些军府制的农民为逃避兵役,他们迁到未设军府的州县,府兵的兵源到了无兵可征的境地。
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拆冲府由于没有可训的府兵,李林甫奏停折冲府上下鱼书,要求停止对府兵的征发,废除府兵制,采取募兵制代替府兵制。从此,唐朝府兵消失。
从唐朝府兵的消失看,带有农耕文明的深刻烙印。府兵消失并不能怪唐玄宗的无能。唐朝的两个盛世在李世民与李隆基两个皇帝时出现。盛世并不仅仅代表经济繁荣,而且也带来很多问题。比如人口必然增多,而人口迅速增加后,唐朝的耕地有限,如果在有限的土地上分配更多的人耕种,民户手中的耕地必然减少,而耕地减少,农民受苦,府兵就拿不出自备物资装备为朝廷效命。连饭都吃不上了,还当什么兵。
所以说,盛世之下也有隐忧。到唐玄宗时,面对府兵制存在的问题,不得不采取募兵制解决这一问题,要知道开荒种地没有几年时间,根本不可能快速解决唐朝国防问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13 23: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