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其发生的原因很多,而且相当复杂,安史之乱是多种原因叠加在一起的最终体现,安禄山反唐的实力来自唐玄宗所实行的一项制度,安禄山叛乱的野心来自李林甫的一项建议,安禄山反叛的旗号则来自杨国忠的不断挑衅。一、唐玄宗的1项制度唐玄宗在先天及天宝年间在全国范围设置了10个节度使,分别是:1、范阳节度使,治所在幽州,今北京,负责防御奚和契丹,统领军队91400人。2、平卢节度使,是从范阳节度使中分出来的,治所在营州柳城郡,今辽宁朝阳,主要任务是防御室韦与靺鞨,统领军队37500人。3、河东节度使,治所在太原府,今山西太原,主要任务是防备突厥,统领军队55000人。4、朔方节度使,治所在灵州,今宁夏灵武,唐肃宗就是在这里继位为帝的,主要是防御突厥,统领军队64700人。5、河西节度使,治所在凉州,今甘肃武威,主要是防御突厥与吐蕃,统领军队73000人。
天宝十节度使6、安西节度使,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主要是防备突厥、吐蕃及西域诸胡,统领军队24000人。7、北庭节度使,治所在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吉木萨尔,主要防御突骑施与坚昆,统领军队20000人。8、陇右节度使,治所在鄯州,今青海乐都,主要防备吐蕃,统领军队75000人。9、剑南节度使,治所在益州,今四川成都,主要防备吐蕃与南诏,统领军队30900人。10、岭南节度使,主要防御南方蛮族,治所在今广州,统领军队15400人。节度使设置的原因是均田制的崩溃,均田制是北魏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当时由于长年战争,人口大量减少,无主之地很多,由政府收归无主之地,分给无地农民耕种,耕种的农民需要上交赋税,同时承担兵役。与均田制相配合的就是府兵制,府兵制下,士兵要打仗,需要自己买装备,比如木兰从军,木兰要在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府兵制之下,国家负担很小,只要有土地提供给农民就行。唐朝初年实行的也是均田制与府兵制,国家有大量的土地分给农民,才能保持赋税收入与兵员来源,到了唐朝中期,由于中原地区无战争,所有的战争都在边境,所以中原地区人口大量增加,土地越来越少,这样就出现了无地可分的情况。
均田制崩溃唐朝还存在土地兼并现象,国家已经没有土地提供给农民,大量的农民沦为流民,更多的农民逃避兵役,豪强贵族也大量隐藏人口,均田制开始崩溃,府兵制也无法维持,朝廷开始采用募兵制,以花钱雇佣的方式来招兵。《新唐书兵志》记:初,府兵之制,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府兵制中的军队是轮流服兵役的,不管是边防军还是中央禁军,每隔一段时间轮换,不可能长期作战的,有战争时就打仗,没战争时就回家种地,士兵也是农民,他得种地,否则就交不起赋税,也没时间服兵役,这样就不能形成将领拥兵自重的情况。募兵制中的军队都是职业兵,这些人不种地的,只管打仗,由朝廷负责发军饷,为了管理这些职业兵,唐玄宗在全国设置了10个节度使,节度使也就是军镇,唐朝统一全国之后,所进行的战争是清一色的边境战争,所以军镇都设置在边境地区,以防备外族。
府兵制向募兵制过渡节度使最初是一项权力,而不是官职,与秦汉时期的假节类似,也就是代理天子行使权力,唐朝中期,周边的少数民族也不安分,不断袭扰唐朝,经常会发生边境战争,唐朝的疆域辽阔,如果一旦有战事,需要向朝廷汇报再派将领出征的话,就来不及,为了节约时间与流程,设置了节度使,以方便行事。打仗需要粮食和后勤补给,按正常的流程由其他部门调配的话,时间上会慢一点,同样也为了简化流程,唐朝让节度使管辖军政大权,就地解决后勤与粮食问题,节度使就成为了掌控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自唐兴以来,边帅皆用忠厚名臣,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即便如此,朝廷仍然有足够多的方法让节度使无法专权,比如任用忠厚名臣,节度使一职不能长久任用,每隔几年就要换,一个不能兼任多个节度使,节度使在任上有较大功绩时,还能进入朝廷担任宰相。
节度使掌控军政大权唐玄宗设置节度使制度本来并不是坏事,但是,唐玄宗并没有管理好节度使,让节度使长年在位,并且一个多兼数个节度使,才是导致节度使专权的开始,比如安禄山,742年担任范阳节度使,744年担任平卢节度使,751年安禄山向唐玄宗请求担任河东节度使,唐玄宗还同意了。在唐玄宗之前,节度使一职是不给胡人担任的,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等名将,他们本来就是部落首领,有自己的势力,为唐朝率军征战时,他们都短暂担任过大总管与大都督,战争结束后就不再统领军队,他们都没有担任节度使,而是担任朝廷的高级武将官职,没有兵权,有战争才有领兵权。唐玄宗时期则完全不同,他不仅让胡人担任节度使,而且很多年不变,安禄山都担任了十几年的节度使,还不更换,也不移防,这就很容易造成了安禄山在河北专权,同时有时间培培养自己的亲信与军队,这成为安禄山反唐的实力,是唐玄宗一手造成的。
唐玄宗开了个坏头唐玄宗还开创了节度使一职遥领的头,所谓的遥领就是不在职,遥控指挥,挂个节度使的职,比如忠王李亨在开元十五年遥领朔方节度大使与单于大都护,后来李亨在灵武即位就有这方面的原因,他能够与军队联系,并暗中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这就容易形成动乱。这一切制度方面的原因则是唐玄宗一手造成的,节度使制度本身没有错,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但是唐玄宗没有制约节度使制度的方法,并且任意破坏制约节度使的制度,是安史之乱发生的一个原因。二、李林甫的1个建议《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李林甫欲杜边帅入相之路,以胡人不知书,乃奏言:文臣为将,怯当矢石,不若用寒畯胡人;胡人则勇决习战,寒族则孤立无党,陛下诚心恩洽其心,彼必能为朝廷尽死。上悦其言,始用安禄山。至是,诸道节度使尽用胡人,精兵咸戍北边,天下之势偏重,卒使禄山倾覆天下,皆出于林甫专宠固位之谋也。
李林甫阻止了节度使的流官制度李林甫之前,唐朝的节度使有功绩的可以到朝廷担任宰相,这是节度使的一条升迁之路,这条路被李林甫堵死了,他担心节度使升为宰相会威胁自己的地位,李林甫想在宰相的位置上专权,向唐玄宗提了一个建议,李林甫说:文臣担任将帅,由于怯懦不敢与敌作战,不如用出身低贱且从事过农耕的胡人来担任,胡人骁勇善战,陛下如果能够用恩惠笼络他们,他们一定能够为朝廷尽力死战。唐玄宗居然同意了李林甫的建议,这就堵死了节度使升迁的通道,同时导致大量的胡人成为唐朝守边的将帅,比如安禄山、史思明、哥舒瀚等人,在此之前,能够在唐朝担任高官的胡人要么是部落首领出身,要么是贵族出身,出身低的根本无法在唐朝担任官职。
唐玄宗大力提拔出身低的胡人担任节度使比如上面讲到的阿史那社尔是突厥可汗之子,契苾何力是铁勒族契苾部的可汗,都是贵族,像安禄山这样出身较低的胡人根本就没有,底层胡人成为唐朝守边将领是唐朝的一大威胁,而且在唐军内部也有大量的胡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平常没什么问题,一旦发生动乱,族群的身份就会成为动乱的原因。李林甫这么建议完全是出于私心,根本就不顾及国家安然,唐玄宗同意了李林甫,只能说明唐玄宗昏庸,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节度使由于无法升迁,上升的通道被堵死,只能长期在任上,为了追求更高的地位,这些节度使唯一的出路就是造反。三、杨国忠的不断挑衅李林甫担任宰相时期,不断怂恿玄宗提拔出身低的胡人担任节度使,李林甫与安禄山也是一唱一和,以达到自己阻止节度使进京担任宰相的目的,唐玄宗晚期,宠爱杨国妃,提拔其堂兄杨国担任宰相,杨国忠为了自己专权,甚至还排斥李林甫。
杨国忠不断挑衅安禄山李林甫去世后,杨国忠开始专权,此时的安禄山势力坐大,并不把杨国忠放在眼里,杨国忠开始与安禄山为敌,最初他想用另一个胡人哥舒瀚来制衡安禄山,让哥舒瀚担任陇右与河西节度使,当时的安禄山还只是范阳与平卢节度使,陇右与河西的兵力加起来超过了范阳与平卢,但哥舒瀚后来中风生病了,杨国忠的这一计划失败了。杨国忠开始不断在唐玄宗面前说安禄山会谋反,唐玄宗派人去调查,结果这人被安禄山收买,杨国忠又怂恿玄宗召安禄山入朝质问,杨国忠以为安禄山不敢来,结果安禄山来了,并且在唐玄宗面前一把哭诉,安禄山赢得了唐玄宗的信任,其实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安禄山不识字,表现粗鲁;二是安禄山长得肥胖,身上还有疮疖,眼睛也有毛病,这样的人在唐玄宗眼中是不可能谋反的。
安禄山起兵杨国忠这边一个劲地逼,安禄山也害怕啊,谁也不能保证哪一天唐玄宗就信了杨国忠,安禄山这边一个劲地向唐玄宗表忠心,也不是办法,最终引发安禄山叛乱。唐玄宗的节度使制度+李林甫建议提拔胡人担任节度使,并阻止胡人入京担任宰相,导致担任节度使一职的人在位时间越来越长,引发节度使有时间培养亲信与私兵,就有谋反的条件,杨国忠再不断挑衅,安禄山能不谋反吗?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19 05: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