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相比于唐朝,宋朝最大的制度弊端在哪里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5-20 20:55: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北宋建隆二年,在讨灭昭义节度使李筠和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之后,宋太祖召见赵普,对他说:“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面对皇帝的询问,赵普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残唐五代之所以战乱频繁,原因在于“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在赵普看来,唐制与周朝一样,都存在着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地方势力太大,导致中央软弱无力。

为此,赵普也像李斯进谏秦皇一样,请求实行中央集权、搞君主专制。于是,宋太祖便模仿秦制,通过各种手段来侵夺地方之权,秦朝“收天下兵,聚之咸阳”,宋朝则“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搞得地方软弱无力——这反而成为了宋朝制度的最大缺陷。

相比于唐朝,宋朝最大的制度弊端在哪里

宋朝改“外重”为“内重”,影响了明清的中央集权制度

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危害

《宋史·兵制》记载,宋兵分为守卫京城的禁军,来自地方的厢军以及民间应募团练的乡兵。为了强化中央,在三种兵种里,禁军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战斗力最高。

宋朝国初有兵三十七万八千,其中守卫京师的禁军就占了十九万三千;中期庆历年间,全国有兵一百二十五万九千,禁军兵马增加到了八十二万六千,出现“冗兵”现象;王安石变法之后,禁军虽然裁减到五六十万,但彼时与西夏的战事频繁,军粮耗费严重,兵员虽少,养兵却反而更加困难。

宋太祖下令收天下精兵,要求地方招募壮勇,然后输送中央,以备禁卫。地方余下的老弱残兵则负责留守本城,成为厢军,他们虽然不需要更戍流动,但也不常操练,战斗力极差。如果发生战事,就需要朝廷从中央调动禁军去作战,厢军只负责坚守而已。《宋史》记载,北宋后期的元丰年间,中央禁军数量是六十一万二千人,而负责守卫全国各地方的厢军才二十二万七千人。

面对地方如此软弱的兵力,无怪乎宋江能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而当方腊在东南起兵之初,也能够轻易地“破六州五十二县,戕平民二百万”,直到童贯率领中央禁军到达,农民军才被镇压下去。当金兵南下之时,曾于河北行军如入无人之境,在渡过黄河前未遭一丝阻击,金人都嘲笑说:“南朝可谓无人,若以一二千人守河,我岂得渡哉!”——其实北宋并非无人,而是因为所有禁军都奉命驻守在京师周围,得不到朝廷调动的命令;而地方厢军又软弱无力,不能抵抗金人的入侵——所以北宋在对外战争方面非常的无能,究其原因,苏辙认为是因为抛弃了唐朝的府兵制度优势。

相比于唐朝,宋朝最大的制度弊端在哪里

京城养兵数十万,地方兵马战斗力极差

苏辙揭露北宋集权制度的弊端

南宋时期,陈亮写作《上孝宗皇帝书》,指出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它非但没有纠正北宋“内重”的弊端,而且还通过市易、均输等方式来与地方争夺利权,不仅要让中央在权力上完成集中,而且还要令其在经济上实现雄富,将天下财利皆收归中央。陈亮写道:

“彼(指王安石)盖不知朝廷立国之势,正患文为之太密,事权之太分,郡县太轻于下而委琐不足恃,兵财太关于上而重迟不易举。”

其实,在王安石当政的时候有一个人就发现了北宋制度的毛病,此人就是苏辙。

苏辙是王安石变法的反对者,其兄苏轼因反对变法而遭遇“乌台诗案”,在高压之下,士大夫们都得收紧言论,不敢谈论时政。但他们基于政治良心,却无法对朝政日非的局势不闻不问,因此许多人借历史来谈时政,隐晦地揭露当权派的错误。例如苏轼在《论商鞅》里,用秦孝公来影射宋神宗,而将王安石比作商鞅。商鞅借鼓吹富国强兵来美化国家对底层百姓进行奴役的事实,在他的治理下,秦国人的生活只有“耕”、“战”二字,他们要么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以领取军功,要么就得老实地在田地上耕种并服从徭役;结果秦国王族虽然统一了天下,但秦地父老却是受秦法压迫最重的人群,而王族最终也在统一不久之后就遭遇了亡国绝后的命运。苏轼认为王安石的变法就是要把北宋带向这条歪路。

类似的,苏辙也在《唐论》中阐述了自己对时政的看法,并且隐晦地揭露北宋的立国之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

宋太祖与赵普认为唐制与周制的问题一样,都是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所以才导致战乱。苏辙认为这是一种肤浅的看法,只认识到了现象,却未发现本质。

相比于唐朝,宋朝最大的制度弊端在哪里

苏轼与苏辙都是王安石变法的反对者

历史上“内重”与“外重”的矛盾

政治制度是存在发展的,晚出的制度总会比之前的制度要完善,因为后人能够吸取前人的经验,所以唐制不可能是周制的简单复活。

苏辙指出,从西周到东汉,“内重”与“外重”始终是困扰各个政权的主要问题。西周的制度具有“外重”的特点,天子对于诸侯来说,只相当于一个盟主,各诸侯国都拥有自己的兵马,并且能够向本地的居民收税,只以进贡及朝觐的方式与中央保持联系。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如果有权臣出现,敢欺凌天子,地方诸侯就会举兵勤王。例如春秋时,当子带引兵攻击周襄王、扰乱王室时,晋文公就帮助襄王平乱;此外,周朝无农民起义的记载,可见当时底层反叛并不容易,因为地方拥有强兵,可以很快就将起义镇压,可知“外重”的优势在于内无权臣、外无叛民。但它的弊端在于诸侯拥兵太重,难以制服,各诸侯间还相互争斗,造成频繁的战乱。

相比于唐朝,宋朝最大的制度弊端在哪里

苏辙

秦朝统一天下后,开始实现中央集权制度,将天下兵马财富全部聚拢在关中,郡守与县尉更多只是法术之士,只是依令办事而已。“内重”的好处在于结束了地方的纷争,形成统一的领导中心,提高行政效率。但在这种集权制度下,不管多荒谬的决策,地方都只能照令实行,无法驳回再议。只要有权臣把持朝政,就可以凭一人之力而主宰天下。例如赵高擅权于内,李斯虽贵为宰相,仍免不了车裂。即使举国之人都知道关外已乱,秦人即将大难临头,赵高依然坚信“关东盗毋能为也”,不肯采取紧急措施,误国到底。此外,由于地方软弱无力,所以农民就有了起义的时机,当地方无力扑灭义军的星火之时,农民们就“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形成燎原之势。故而“内重”的问题在于它会导致昏君奸臣误国以及农民起义。

西汉去古未远,没能解决好周秦制度所遗留的问题。在汉初的时候偏向“外重”,结果导致七王之乱;汉末之时又进行集权,所以王莽轻易地就篡夺了政权。东汉则反过来,前期“内重”,故而大权长期被外戚和宦官所把持。自黄巾起义之后,为了镇压百姓,刘焉建议汉灵帝改刺史为州牧,赋予地方兵权。最终各路诸侯以讨伐董卓为借口,拥兵自重,造成分裂。

相比于唐朝,宋朝最大的制度弊端在哪里

“内重”与“外重”的矛盾

唐朝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问题

魏晋时期,历史陷入了倒退,政治制度的发展也迂回停滞。魏文帝猜忌骨肉,偏向“内重”,导致魏国被司马氏篡夺;晋武帝鉴于亡魏之失,转向“外重”,分封宗室,导致八王之乱。魏晋皆享国短暂,这说明“内重”与“外重”的问题日益突出,偏于哪一面都不可能长久立国,故而苏辙说:

“夫天下之重,在内则为内忧,在外则为外患。而秦、汉之间,不求其势之本末,而更相惩戒,以就一偏之利,故其祸循环无穷而不可解也。”

在唐朝之前,出现了许多个短命的朝代。南宋与南齐实行典签制度,权力集中,造成造成皇室骨肉相残;南梁化典签为强藩,导致地方战乱;北魏、北周皆亡于权臣,隋朝则亡于农民起义。

为了摆脱历史恶的循环,唐朝平定天下之后,并未像隋文帝那样要求“禁卫九重之余、镇守四方之外,戎旅军器,皆宜停罢......人间甲仗,悉皆除毁”,而是采用寓兵于农的府兵制。《新唐书·兵志》说:

“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全国各地的府兵中,只有一部分轮流宿卫京师,其他的兵马则在闲时耕种、战时出征,所以将领所到之处皆有兵可用,不需要像北宋那样圈养大批禁军在京师周围,打仗的时候还要调拨他们行军到地方去。唐朝军令统一于中央,兵力则分散在地方,形成“内外两重”的特点。

相比于唐朝,宋朝最大的制度弊端在哪里

府兵制方镇,方镇制夷狄

初唐在边疆地区设有方镇,他们是节度使率领的兵马,主要用来戍边,对付夷狄。节度使不能世袭,他们的权力虽然堪比周朝的诸侯,但任免都要由朝廷来决定,并且要接受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唐朝立国之后,直到唐末才发生裘甫起义和黄巢起义,这是因为府兵在内可以镇压乱民;而边疆的方镇则能够击退夷狄,扩张版图。

正因唐朝“内有府兵之威,外有节度之援”,所以虽历经武周代唐、安史之乱、吐蕃入侵、泾阳兵变、甘露之变、庞勋之乱和黄巢之乱,始终能屹立不倒。并且时而迎来开元盛世、元和中兴、会昌中兴等等。大唐制度仿佛存在纠偏的机制,一当各方平衡被打破,它又会重新校正回来。所以武后代唐之后是玄宗中兴,安史之乱爆发循被平定,三镇叛离德宗却畏服于宪宗,宦官虽欺凌文宗但惧怕武宗等等。

最后,苏辙修正世俗对唐朝灭亡原因的看法。唐朝之所以灭亡,并非因为设置了强藩,而是因为“内外两重”的平衡被打破,并且超出了纠偏的限度。唐太宗的时候,天下有兵八百余府,关中独有五百府,多出半数。而地方有兵三百府,足以平乱民、抗外敌。到了天宝年间,只有东北的范阳有战事,故而府兵四出,集中在范阳,安禄山因之作乱。中唐以后,府兵制度被破坏,方镇各自募兵,朝廷禁军与其进行竞赛,时而胜过,时而持平,故而不能牵制,导致一乱涂地。

所以苏辙做结论说:“唐之衰,其弊在于外重,而外重之弊,起于府兵之在外,非所谓制之失,而后世之不用也。”所谓的“后世”指的就是宋朝。如果能够恢复府兵,使府兵入内,形成“内足以制外”的局面,那么就可以保持强藩以捍夷狄了。可惜宋太祖与赵普选择了开倒车,重走中央集权,偏向“内重”的老路,而王安石变法以助之,北宋终究因地方兵弱而灭亡。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1 00:45:2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由于在地方任职期间,亲眼目睹了新法执行过程中的各种弊端,然而由于当时新法派势大,在根本无力扭转局面的情况下,作为诗人的苏轼,便不免通过吟诗作词来对新法弊端进行批判和讽刺。平日
2024-06-30 22:07:00
从王安石到苏辙:宋朝变法之争及其深远影响
...直率的苏轼毫不犹豫向皇帝上万言书,痛斥着新法的种种弊端。可是,皇帝宋神宗正在斗志昂扬地和王安石一起搞变法,看到苏轼通篇指责新法,内心里气不打一处来。 于是,苏轼的下场也是我
2024-02-14 18:00:00
苏轼为什么会被卷入乌台诗案中
...去世的消息后,连忙带着两个儿子,赶回家乡奔丧,按照制度,苏轼和苏辙作为儿子,需要为母亲守孝三年,守孝期满后,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很快守孝期满,父亲苏洵带
2024-05-27 10:22:00
被誉为“千年科举第一榜”,一位名将三大文豪九位宰相同出一榜
科举制度从南北朝萌芽到隋朝草创,自唐朝被普遍应用以来,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止,始终被历朝历代作为主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在前后长达一千三百余年的科举历史中,要论哪一年的科
2023-07-14 17:01:00
为什么被王安石寄予厚望的保甲法,会如此不如人意呢
...规军队的补充。从核心上讲,应该是现代的民兵和预备役制度的雏形,有着很先进的政治意义。通过保甲法的实施,按王安石的设计可以为国家提供充足稳定的士兵来源,又能够节省国家在养兵和治
2023-05-15 12:00:00
欧阳修:古文运动的领袖与千里马的伯乐
...形式,讲究辞藻的华丽,以及四六字对仗,却忽略内容的弊端;提倡恢复秦汉时期的散文形式,以表述内容为主。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其诗文“超然独骛,众莫能及”,因此,“天下
2023-12-25 15:42:00
为何说苏辙的一篇雄文,掐灭了大宋复兴的希望
...领先的宋朝。在“三冗三积”的背景之下,北宋也出现了王安石变法。反而这次变法之中除了司马光等于王安石站在对立面的顽固派之外,还有一个苏辙。王安石变法与苏辙公元1061年,苏辙参
2024-06-09 14:16:00
王安石变法推行了哪些措施,一起来看看
...强兵的目的。但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内容本身存在一些弊端,变法步履维艰,触动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大地主、大贵族等既得利益阶层的强烈反对。再加上王安石与吕惠卿等人的矛盾,
2024-05-16 19:21:00
苏辙: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杠精之路
...哥苏轼回家守孝三年。等丁忧完,苏辙回到京城刚好赶上王安石变法。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宋神宗上书。皇帝看文章写的不错,就召见于延和殿。苏辙就开始说:“您这样改革变法根本不可能成
2023-12-23 05:0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长白时评评论员 殷建光人类社会本应向着文明不断迈进,然而二战却将人类拖回野蛮的深渊。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所作所为,便是这段黑暗历史中最典型的例证
2025-09-15 11:21:00
座落在湖北襄阳的“长渠”(又名“白起渠”“百里长渠”),始于战国,兴于唐宋,沿用至今2300余年。2018年,入选第五批世界灌溉遗产
2025-09-15 17:44:00
今天上午,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正式官宣:第二届楚文化节将于9月20日在荆州开幕。千年古城,立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2025-09-15 22:57:00
“鬻子救国”写大义:一个广东籍南洋小贩捐输抗战的家族记忆
几十年过去了,九旬老人郑社心还记得父亲说过的话: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他的父亲郑潮炯,原本是到东南亚打拼的普通广东人
2025-09-15 20:11:00
弘扬三大精神 奋力建成支点丨云岭之战:红四方面军浴血奋战杀出重围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陈熠林 喻波)鄂陕交界的云岭山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32年11月11日,实行战略转移的红四方面军到达上津镇云岭一带
2025-09-15 21:05:00
晋祠水系丰富,饮马泉虽算不上其中的佼佼者,却也是一眼常年不涸的井。这样的井在晋祠并不少见。此井得名“饮马泉”,源于相传有三位帝王曾在此饮马
2025-09-15 18:3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敬清青山埋忠骨,山河祭英魂。连日来,位于六合区的桂子山烈士陵园迎来一批批参观瞻仰的市民游客
2025-09-14 09:56:00
三面“杨靖宇支队”战旗已经抵达新民大街,途径新民大街126号,这里是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新中国成立后,原建筑被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接收
2025-09-14 10:10:00
“今天能来到现场我倍感荣幸。”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讲解员于洋说,“作为杨靖宇烈士陵园的一名讲解员,在知道这面战旗将送往陵园时
2025-09-14 15:56:00
净手、击鼓明志、正衣冠、朱砂启智……9月12日,山西太原百年唱经楼内,一场传统“开笔礼”正在进行。中新社给予关注报道。报道介绍
2025-09-14 19:20:00
杨靖宇后人马继志:看着“杨靖宇支队”战旗,仿佛看到爷爷带领抗联战士驰骋疆场的场景
迎接“杨靖宇支队”战旗荣归吉林的仪式上,杨靖宇将军之孙马继志望着鲜红的旗帜,心潮澎湃,仿佛看到爷爷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带领抗联战士驰骋疆场的场景
2025-09-14 23:49:00
七件扇作见证国画家张大千半世纪丹青情谊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杭州9月1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9月13日至14日,七件见证张大千与友人半世纪丹青情谊的扇作
2025-09-14 23:00:00
一代名相张英墓修缮工程通过用地预审
大皖新闻讯 9月9日,安徽省自然资源厅正式批复了张英墓修缮工程通过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张英(1638年~1708年),字敦复
2025-09-13 12:52:00
省内唯一! “艰苦卓绝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战史实陈列”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
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由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东北沦陷史陈列馆主办的“艰苦卓绝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战史实陈列”成功入选
2025-09-13 16:19:00
“草鞋兵”出征,无数家庭破碎:“我们没打算活到冬天”的悲壮谁懂?
“在1937年到1945年这段时间里,我们贵州出兵的总人数接近64万,大家都知道川军出川是浩浩荡荡极为悲壮的,但是其实如果把我们黔军出黔的这64万左右的人数除以当时贵州的总人口
2025-09-13 16: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