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台州日报
绘图 陈 静
台传媒记者元 萌
据《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显示,64.75%的居民每天实际睡眠时长不足8小时,不同人群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
晚上不睡,白天崩溃,成了无数当代人的真实写照。良好的睡眠都去哪儿了?如何才能找回我们失去的睡眠?世界睡眠日之际,让我们聊聊关于睡眠那些事。
辗转
凌晨三四点的台州,已经陷入沉睡之中。37岁的敏文(化名),却还在和黑暗对视,她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外界的声音和内心的动静仿佛在深夜中被无限放大。这样的情况,从她十几年前参加工作时就出现了。
敏文是温岭一家医院的护士,经常昼夜颠倒,再加上生活中的压力,让她产生了失眠的困扰。“失眠就是躺在床上一直捱到日出。”她告诉记者,“明明感觉身体疲惫,也没有干别的事情,可还是清醒得睡不着。”
睡不着觉的时候,她会起身在房间里走一圈,然后尝试再次入睡。她形容失眠时的感觉,“双脚踩在地板上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四肢软弱无力,但意识却格外清醒。躺回床上也是一样,身体沉重但头脑还很兴奋。
几年前有了小孩之后,她的失眠状况愈发加剧了。有段时间,她甚至总在半夜幻听到孩子的哭闹声,迷迷糊糊起来发现孩子正在一旁安稳地睡着,自己却怎么也睡不着了。没有办法,她只好将孩子托给家人带了一段时间,晚上才能勉强睡4个小时左右,“这已经是比较好的情况了”。
长时间处于失眠状态的敏文发现,自己只要每晚能保证4小时以上的睡眠,第二天的状态就还不错,反之就会出现眩晕、有气无力等情况。最大的问题是,有时候白天工作忙起来,她就会感到无来由的焦虑与烦躁,很难控制。她坦言:“我午休时基本上也不睡觉,一个是不怎么犯困,再一个是怕白天睡过晚上就再也睡不着了。”
只有经历过无数辗转难眠的夜晚,才会知道失眠者的痛苦。十几年的失眠困扰,让敏文对睡眠障碍这件事有了更深的认知,“二十几岁的时候还能熬,随着年龄变大,感觉自己越来越折腾不起了”。
对于26岁的张雨(化名)来说,夜晚的时间总觉得不够用,“主动熬夜”成了她多年来的习惯。但她没有想到,之前熬过的夜,竟成了如今睡眠障碍的“导火索”。
“白天的时间努力工作,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晚上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就显得更加宝贵。”张雨表示,“舍不得入睡”已经成了她生活的常态,“有时候恨不得一天能有48小时”。
张雨告诉记者,比起身边的同龄人,她的精力相对更旺盛,似乎天生不需要这么多的睡眠时间。“我基本每天凌晨一两点睡觉,早上7点多就会醒来。但有时过了该睡觉的时间,就再也睡不着了,会一直睁眼到天亮。”
“我感觉熬夜是有限度的,可以受自己控制,但失眠不受自己控制。你越是想入睡,就越是睡不着。”她回忆起自己的失眠经历,打了一个比方,说失眠时脑子里好像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你越是较劲,头脑就越清醒。大多数时候,她都抱着一种“佛系”的态度,不去在意是不是能睡着。
晚上睡不着都在干些什么?大多数年轻人都一样,哪怕是睡觉时间,手机还是不离手。晚上的短视频、购物网站等,好像有一种魔力,能舒缓白天的工作压力,让人刷得停不下来,越看越有精神。
但有次晚上睡不着时,张雨出现了心悸的症状。她去医院检查之后,发现心脏并无大碍,后来又去神经内科做了脑部检查,诊断为交感神经过于兴奋导致睡眠障碍。平时不爱锻炼再加上作息不规律,整个人都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
身体出现的问题,为张雨敲响了警钟。她意识到,不能仗着年轻、精力旺盛就不把良好的作息习惯当回事。
医生告诉她,要想克服睡眠障碍需要做到“上下不动静”的法则:上,就是按时上床,不要超过晚上11点;下,就是起床时间最好在早上7点左右;不,是指有失眠症状的话,不要白天补觉,不要在晚上做与睡觉无关的事;动,是通过坚持运动来增强体质;静,是睡前可以听轻音乐、冥想等来静心。
尝试
为了能够拯救“出走”的睡眠,不少失眠者开始尝试市面上的“助眠神器”和流行的助眠方式。
自从看了医生之后,张雨在遵医嘱药物治疗的同时,还买了一些入眠好物,在营造睡眠氛围感上下足了功夫,像助眠喷雾、香薰灯、蒸汽眼罩、助眠枕等。
前不久,张雨的父母还建议她通过睡前泡脚来缓解压力。每晚10点,她都会坚持边泡脚边看一些解压视频,半小时之后准时放下手机,坚持不把手机带到床上玩。白天她也会抽出时间锻炼一小时左右,让身体恢复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一开始,躺在床上没有玩手机,张雨容易胡思乱想。为了防止自己陷入乱想的焦虑中,她索性在脑子里编写故事情节,神奇的是,随着情节推进,她有时会不自觉地入睡。
敏文在治疗睡眠障碍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她告诉记者,配合药物治疗只是第一步,因为大多数药物都有一定的依赖性,不能长期服用。治疗睡眠障碍更重要的,还是治愈内心。
产后那段时间,也是敏文失眠最严重的日子。白天上班,晚上带娃,导致她长期处于紧绷状态。她尝试每天坚持到户外散步、慢跑,后来每周去上瑜伽课,通过瑜伽的呼吸练习,慢慢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将注意力从外界压力转移到自己身上。
如今,带娃和工作上的压力都缓解不少,困扰敏文已久的失眠问题好像也没有那么可怕了。“睡不着时还是会‘数羊’,听点白噪音什么的,但内心没有之前那么焦虑了。”
和解
和失眠斗争久了,往往最后都会达成和解。
90后的李浩(化名),曾经是个无忧无虑、倒头就睡的人。他有记录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的习惯,每天晚上12点入睡,早晨8点起床。有时候偶尔睡不着,第二天他也会很快恢复正常。
但他发现自己有点嗜睡,只要第二天早上没有事情,又不定闹钟,他就会一直睡到中午,醒来之后也总觉得没有睡醒。后来他才知道,嗜睡也属于睡眠障碍的一种。
在他的记忆中,失眠是从备考开始的。经过一段时间的高强度学习和不规律的作息之后,他突然发现自己不那么容易入睡了,“以前可能几分钟就能睡着,现在需要一两个小时甚至更久,有时候半夜醒来,就再也睡不着了。”
他曾经咨询过医生,像他这种由于压力增大或环境变动导致的失眠,其实比较常见。医生告诉他,失眠首先要克服的,就是担心自己睡不着的焦虑情绪,学会接受自己身体的变化。
之后,李浩就没有再用睡眠手环来记录睡眠了,“将睡眠量化成一个个数据,反而会加重焦虑”。
和失眠斗争了十几年的敏文,同样认识到,为了睡眠问题而焦虑其实是一种徒劳。她表示,自己这些年用了多种方式去干预睡眠,但现在发现失眠的源头还是自己的过度焦虑,“因为太想睡个好觉了,那些失眠的后果就会被无限放大”。
敏文与失眠的和解,始于她不再过度焦虑失眠这件事情。睡个好觉只是好好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坚持运动、睡前冥想、保持好心情等方式,她也逐渐在克服睡眠带来的焦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3-16 05:45:2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