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古代的打更人为什么半夜还要打更?其实这是古人的智慧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2-12-28 13:33:00 来源:戏说三国

电视剧里常常有这样一个场景,深更半夜,在无人的街道上,一个男子手提着灯笼,一边敲打着铜锣,一边大喊道:“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这样的人,在古代被称为打更人,很多人都会有疑惑,大晚上的安安静静睡觉不好吗,为什么半夜还要打更呢?其实,这可是古人智慧的产物。

古代的打更人为什么半夜还要打更?其实这是古人的智慧

打更人

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这三百六十行里,打更人算得上是最特殊的那一个。

打更,是古代民间一种定时报时的做法,类似于现代社会里的夜间巡逻。

打更人又叫“更夫”,通常是两人一组,一人拿锣,一人拿梆,每隔一个小时就敲打一次,敲打的速度,由慢到快,敲上三次就结束,一个晚上,需要敲打十五次。

古代的打更人为什么半夜还要打更?其实这是古人的智慧

在古代,一般来说打到五更(凌晨三点),就不再报时了,因为古人秉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理念,五更一过,就会起床劳作,就连皇帝也是五更天,就要准备上早朝。

不过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就是说快要天亮的时候,是一天之中阴气最重的时候,属于阴中之阳。

这时候的鬼魂,出没在人间,敲打铜锣的声音,容易惊动他们,为了避免这些鬼魂回不去阴间,而在阳间危害世人,打更就只报到五更天。

古代的打更人为什么半夜还要打更?其实这是古人的智慧

打更人大多都是年轻体壮的成年人,他们不仅仅要对时间敏感,还要有好的视力,和大的嗓门。

当然,有时候也会是一些老弱病残,官府可怜他们无依无靠,没有经济来源,便提供给他们提供打更一职。

虽然打更人社会地位不高,但他们发挥的作用,却是无可替代的。

古代的打更人为什么半夜还要打更?其实这是古人的智慧

为何要打更

据记载,打更最早出现于秦朝,成型于汉代。

在古人的思想里,妖魔邪祟都是晚上出没的,人们对于黑暗总是心生恐惧,所以最早设立打更这一职位,是为了驱邪镇鬼,守护一方安宁的。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打更慢慢变成了古人判断夜间时辰的的一种方式。古代没有钟表,但古人对于时间十分看重,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立身之本。

白天的时候,人们还可以根据太阳的变化,来判断何时耕种,何时吃饭,何时休息。

古代的打更人为什么半夜还要打更?其实这是古人的智慧

但随着天色逐渐暗沉,人们就无法再确定时间了,不知道时辰,作息就会混乱,这会直接影响古代生产活动的发展。

除了报时,打更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防火防盗。

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时。古代盗窃谋杀类违法犯罪的事,多发生于夜晚,打更人手中敲得砰砰响的铜锣,就是吓退小偷最好的武器。

在小偷专心致志行偷摸之事时,突然惊现的铜锣声保证能吓得这些小偷惊慌逃窜。

古代的打更人为什么半夜还要打更?其实这是古人的智慧

古代没有灯,到了夜晚人们,便会点上蜡烛来照明。古代的房子多是木质建筑,很容易被火引燃。

古代人口聚集,一旦一座房子着火,那它周围几百米内的房子和人,都会受到牵连,损伤十分严重,打更人们口中常常念叨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便是出于这个原因。

打更人夜晚需要四处巡逻,所以发现哪里有火灾,就可以第一时间告诉衙门,以免死伤严重。

而且有了打更人每隔一小时的报时,人们就不会睡得太死,如果真的发生火灾,可以快速地扑救和逃生。

古代的打更人为什么半夜还要打更?其实这是古人的智慧

消失不见的打更人

在现代社会里,可以说已经完全没有打更人的身影了,不过这也是社会发展必然的结局。

万历二十九年,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将两只“自鸣钟”献给了万历帝,自此钟表开始传入中国。

钟表的出现,直接改变了中国古代沿袭已久的打更计时方法,人们纷纷惊叹于钟表的方便,准时,有了钟表在夜间也可以随时随地知道时间了。

古代的打更人为什么半夜还要打更?其实这是古人的智慧

因此,打更人便没有再存在的必要了。不过当时的钟表,也并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东西,在一些偏远贫穷的地带,仍然出没着打更人。

后来随着时代变迁,钟表这类的计时仪器越来越多,打更人这一职位也开始退出历史的舞台。

直到如今电子设备,手机等高科技的出现,打更人直接消失不见了,从此打更这个职业我们只能在小说或者电视剧里看到了。

古代的打更人为什么半夜还要打更?其实这是古人的智慧

存在即是合理,打更人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贯穿了整个封建王朝,而打更人的消失,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想来一切事物都顺应着应时而生,应时而亡的道理吧。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28 16: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古代发明的那些新奇又实用的东西
...晷(guǐ)、香(火钟)、沙漏、铜壶滴漏(水钟)等,古人就是用水和火来计时的。其原理主要是利用天文现象和流动物质的连续运动来计时。中国人发明的日晷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时工
2023-05-01 10:43:00
古代房屋多为木质建筑,天干物燥下他们是如何防止火灾扩散的?
...慎,一场小小的火苗就可能演变成吞噬万物的火海。这给古人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难以抑制的蔓延势头 木质建筑一旦失火,更是难以扑救。在古代没有现代化的灭火设备,注定了火势会迅速
2024-10-18 10:50:00
...余,让人不禁想到关于时光的最初鉴定。早在商朝时期,古人便发明了圭表计时,其原理便是在地上直立一根长杆,通过影子长短的变化来判断时间。立在地面上的杆子被称作“表”,而平放在地上
2024-08-15 16:02:00
古人晚上为什么要打更
古代的时候,民间通过打更来报时,这样晚上你就知道时间了,一个晚上有五更,一更有两个小时,历史上虽然朝代更替,但打更的文化习俗却一代代流传下来,还职业化出现了更夫,你说古代人是不是
2024-07-01 21:17:00
为何古代深夜要打更,若没人打更后果很严重,古人的智慧让人叹服
...有人出面制止,反而对此心怀感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古人打更的过程中又蕴含着哪些令人叹服的智慧呢?更夫的由来自古以来,时间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以时间为基准来规划
2024-09-09 11:39:00
水运仪象台:古代计时仪器中的伟大发明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蕴藏着古人的智慧。我们常常会感慨自己享受着五千年文明积累的巨大文化财富。甚至很多技艺与作品,是现如今的我们都无法堪破或者复刻的。古人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
2023-09-07 21:53:00
古代深夜为啥要打更,安静睡觉不好吗?古人的智慧令人折服
...晷、圭表和漏刻。这些古老的计时装置,每一种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巧思。日晷,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指示时间的工具。它的设计原理十分巧妙,通过一根直立的晷针和一个倾斜
2024-08-25 12:36:00
将人体“时钟”重新归正(医说新语)
...思想里,天与人不但同理,而且同构、同节律、同周期,古人称为同气。天人相应在古人那里就像个公理。我们知道,太阳、月亮以及地球周围的行星或星系,以其巨大的质量和能量影响着地球,影
2024-02-02 03:42:00
聊聊中国钟表演化史
...的农业生产时间。以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看,6500年前的古人,除了观测北斗判断季节之外,还将28星宿划为四宫,根据其中青龙星象变化确定季节,比如“见龙在田”其实是“龙抬头”,就
2024-03-11 19:1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一代名相张英墓修缮工程通过用地预审
大皖新闻讯 9月9日,安徽省自然资源厅正式批复了张英墓修缮工程通过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张英(1638年~1708年),字敦复
2025-09-13 12:52:00
省内唯一! “艰苦卓绝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战史实陈列”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
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由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东北沦陷史陈列馆主办的“艰苦卓绝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战史实陈列”成功入选
2025-09-13 16:19:00
“草鞋兵”出征,无数家庭破碎:“我们没打算活到冬天”的悲壮谁懂?
“在1937年到1945年这段时间里,我们贵州出兵的总人数接近64万,大家都知道川军出川是浩浩荡荡极为悲壮的,但是其实如果把我们黔军出黔的这64万左右的人数除以当时贵州的总人口
2025-09-13 16:24:00
抗战有多拼?贵州“草鞋兵”浴血出征
贵阳市北郊海天园内,矗立的贵州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诉说着那段悲壮而又辉煌的历史。贵阳市北郊海天园内,贵州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巍然矗立
2025-09-13 17:27:00
9月12日,唱经楼文化激励暨“开笔礼”活动在太原市唱经楼举办。进入新学期的学子们在这座古建中,完成人生“第一笔”,开启求知问道新旅程
2025-09-13 19:06:00
讲好十堰档案故事 弘扬红色革命精神——2025年十堰市“红领巾读档人”活动记略
十堰广电讯(通讯员 詹浩)档案是凝固的历史,少年是跳动的未来。当新时代的红领巾遇见泛黄卷帙里的岁月印记,当稚嫩童声触碰厚重历史的脉搏
2025-09-12 09:32:00
东湖评论:光耀通城,义举传千秋
夫通城者,鄂南明珠,钟灵毓秀之地,蕴德含仁之乡。山川形胜,承天地之瑞气;人文炳蔚,传千古之遗芳。见义勇为之风,于斯盛矣
2025-09-12 10:00:00
丰县史志办与图书馆联袂举办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图文展
9月6日,丰县史志办与图书馆联袂举办、为期一月的“丰县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图文展”在县图书馆拉开帷幕。此次布展,旨在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图文展示
2025-09-12 10:55:00
大禹文化⑥丨大禹一生干了三件事
【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
2025-09-12 11:32:00
济宁举办《抗战三部曲》报告会,近100名读者与英雄后代参会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陈丹2025年9月10日晚,由山东省作家协会、济宁市政协指导,济宁市读书协会、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的《<抗战三部曲>
2025-09-12 11:55:00
笔墨传薪 艺贯中西——书法家王世芳的艺术人生与文化使命
【引言:一位退役军人的笔墨传奇】在当代书坛,有这样一位艺术家:他以军人的坚韧锤炼笔力,以学者的深邃贯通古今,用一幅幅作品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2025-09-12 12:38:00
河北迁安:基层干部历时四年著长篇抗战题材小说《长城谣》
图为魏江荣走访长城。河北新闻网讯(张泽慧、朱艳辉、李敏丽)近日,河北省迁安市五重安镇基层干部魏江荣(笔名魏江蓉)创作的长篇抗战题材小说《长城谣》
2025-09-12 14:35:00
【马上见】长江文明,中华风骨
..从雪山到东海,奔腾6300余公里的长江,流经十三个省区市,孕育了厚重磅礴而丰富多彩的长江文化,涵养了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2025-09-12 16:47:00
【AI编辑部】杜甫携好友在第十四届酒博会再续《饮中八仙歌》
千年之前,杜甫于长安酒肆以一首《饮中八仙歌》定格盛唐酒魂,通过描绘八位嗜酒名士的醉态群像,既展现了盛唐文人士大夫乐观放达的精神风貌
2025-09-12 19:36:00
文化中国行丨开放包容:不尽长江滚滚流
文明产生于河流。根据古代文献和传说,长江流域曾经生活着炎帝、祝融、共工、伏羲、女娲、蚩尤、盘瓠等早期先民,其中炎帝因为创制耒耜农具
2025-09-12 19: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