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古代深夜为啥要打更,安静睡觉不好吗?古人的智慧令人折服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8-25 12:36:00 来源:戏说三国

开头的话:在这个话题的开始,我想先说说我的一些想法。

喜欢看古装或历史题材剧集的朋友们,对这样的场景一定不会陌生:当夜幕降临,四周静悄悄的,街巷间一片漆黑,这时正是暗流涌动的时刻,阴谋与诡计悄然酝酿。不远处,传来那熟悉而深沉的打更声,穿透了寂静——“夜半三更,天干地燥,防火防盗,切记心间。”随着那铜锣声的渐行渐远,打更人的呼唤在夜色中回荡,为这幽暗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生活的气息与警惕的提醒。

在古代,有这样一个特别的职业,我们称之为“更夫”,也有人亲切地叫他们“打更人”。他们是夜晚的守护者,当夜幕低垂,万物归宁,人们纷纷进入梦乡之际,更夫们却开始了他们的工作。每隔固定的时辰,他们便会敲响手中的更鼓,那清脆而有节奏的声音,穿透了夜的寂静,仿佛在向沉睡中的人们温柔地提醒:“时间又悄悄地过去了一段。”这样的工作,虽然简单重复,却是古代民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人们对时间的敬畏与依赖。

在如今的时代,各式各样的手表和闹钟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我们能够轻松地知晓当前的时间,这种便捷性真是无与伦比。然而,回顾古代,人们并没有如此便捷的工具来掌握时间。除了清晨时分鸡鸣报晓,以及正午太阳高悬作为大致的时间参考外,打更人定时报更几乎就是当时普通人获取准确时间的唯一途径了。

古代深夜为啥要打更,安静睡觉不好吗?古人的智慧令人折服

【1.古代的计时方式】

我们现在使用的计时方法是24小时制,而古代中国则采用的是12时辰的计时方式。

听说,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把一天分成12个时辰的制度,后来汉朝的人们对这个制度进行了改进,他们给每个时辰都起了特别的名字,比如鸡鸣、夜半等。而且,他们还巧妙地用十二地支来代表这12个时辰。你知道吗?晚上23点到凌晨1点这段时间,既可以叫做夜半,也可以叫子时,紧接着的两个小时,就是鸡鸣或是丑时了。这样一来,是不是觉得这些时辰的名称既贴近生活,又富有诗意呢?

在古时候,人们习惯将一个小时细分成四个时段,我们称之为“刻钟”,而一整天则被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内又包含八个这样的刻钟,每个刻钟恰好是十五分钟。如果按这种计时方式来说,子时三刻,其实就是深夜将近十一点四十五分的时候;而子时六刻,则已悄然接近了凌晨的零点三十分。

尽管它没法像现代的机械表或电子设备那样,分秒不差地显示时间,但考虑到古代的科技发展水平,能够提供一个大致准确的时间参考,这样的计时方法实际上是非常实用且值得称赞的。

古代深夜为啥要打更,安静睡觉不好吗?古人的智慧令人折服

虽然我们已经有了计时制度,但要想准确知道时间,还需要找到一种与之相匹配、切实可行的计时方法。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时间的流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把秒视为时间的最小常用单位,但实际上,这一秒的定义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已经经历了不少变化。

过去,国际上的时间专家们曾将一秒定义为一天(也就是一个太阳日)的八万六千四百分之一。不过,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现在采用了一个更为精确的标准,那就是以铯原子在特定条件下跃迁九万一千九百二十六万三千一百七十七次所需要的时间来定义一秒。这样的定义让我们对时间的把握更加准确和可靠。

显然,时间的准确计量与计时设备的先进性紧密相连。当我们使用更为精确的计时设备时,其产生的误差就会相应减少,从而确保时间的准确性。

在古代中国,人们为了计算时间,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计时工具。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日晷、圭表和漏刻。这些古老的计时装置,每一种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巧思。日晷,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指示时间的工具。它的设计原理十分巧妙,通过一根直立的晷针和一个倾斜的石盘,就可以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来准确判断时间。圭表则是一种通过测量太阳高度角来推算时间的仪器。它由一根垂直的表和一根水平的圭组成,通过观察表影在圭上的长度变化,就可以推算出当前的时间。而漏刻,则是一种利用水流来计时的装置。它通常由一个装满水的容器和一个刻度清晰的漏壶组成,水从容器中缓缓流出,漏壶中的水位逐渐下降,人们就可以根据水位的变化来推算时间。这些古老的计时工具,虽然在现代社会已经逐渐被电子钟表等现代化计时工具所取代,但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却是无法估量的。它们不仅见证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更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日晷是一种古老的计时工具,它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水平的圆盘,我们称之为晷盘,和一个垂直的指针,我们称之为晷针。当太阳的光线照射到晷针上时,它会在晷盘上投下一个影子。我们只需要观察这个影子在晷盘上的位置,然后与晷盘上的刻度进行对比,就可以轻松地知道当前的时间了。

古代深夜为啥要打更,安静睡觉不好吗?古人的智慧令人折服

圭表通过测量太阳照射产生的投影长度来推算时间,然而,这种依赖于阳光的工具在阴天或雨天,由于太阳被云层遮挡,就无法正常工作了。

漏刻是一种古老的计时方式,它巧妙地利用水滴的累积来计算时间。随着水滴不断滴入壶中,水位会逐渐上升。当水面与壶上的某个刻度线相吻合时,那就意味着当前的时间大致与这个刻度所标示的时间点相对应。这种计时方法既简单又直观,使得人们即使没有现代钟表,也能大致掌握时间的流逝。

然而,这些计时设备都价格不菲且操作繁琐,对于收入不高的更夫而言,它们常常显得遥不可及。更夫们在日常工作中,更倾向于使用那些既简单又实用的计时方式,其中最为普遍且方便的就是点燃香烛来计时。

【2.打更人的职责】

翻阅古代典籍,我们可以发现,早在秦朝时期,更夫这个角色就已初现端倪。到了汉朝,打更的制度逐渐深入人心,更夫这一职业也随之在民间广泛兴起,成为了当时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古代深夜为啥要打更,安静睡觉不好吗?古人的智慧令人折服

在古代,打更人这个职位是由各地官府精挑细选并雇佣的,他们算是享受国家俸禄的公职人员,就像我们现在说的公务员一样。一般来说,这些岗位都会由那些年轻力壮、精力满满的男性来担任,确保夜晚的巡逻和报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其实,这背后的原因挺朴素的。首先,古时候的女性很少会在外面抛头露面,特别是夜幕降临后,在街上闲逛更是少见。再者,人的生活习惯大多是随着日落而休息,到了晚上,大家都容易感到疲倦和困倦。所以,能够抵抗夜晚的疲惫,承担起夜间报时任务的,往往只有那些身强力壮的男性。

当太阳悄然隐没在地平线下,家家户户的灯火逐渐熄灭,人们纷纷进入梦乡之时,便是更夫们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刻。他们穿梭在静谧的街巷中,开始了夜间的巡逻与报时工作。

在古代,人们将夜晚划分为十个时段,每隔两个小时就会由更夫来报时。从傍晚的七点钟开始,就是第一更了,然后时间缓缓流逝,直到第二天的清晨五点钟,这就是第五更的到来。五更过后,天边渐渐泛起鱼肚白,公鸡也开始啼鸣宣告新的一天开始,夜晚就此结束。人们纷纷起床,开始了一天的辛勤劳动,而那些报时的更夫,也结束了他们的工作,回到家中补眠,为下一个夜晚的报时养精蓄锐。

古代深夜为啥要打更,安静睡觉不好吗?古人的智慧令人折服

更夫在报更时,会提起一股劲儿,声音大得能传遍整个街区,确保每一家每一户都能清晰地听到他的吆喝声,以此来提醒大家时间的流转。一夜之中,更夫会五次穿梭于夜色中,而每一次的报更,他都会变换着不同的话语,让这夜晚的时光变得既规律又有趣。

晚上七点到九点,正是一更的时段,这时候更夫会敲响铜锣,高声宣告:“戊时已到,一更天啦,天气干燥,大家得留意,火烛得小心。”他这是在温馨地提醒大家,夜已深,是时候安歇了,同时别忘了熄灭灯火和烛火,免得在梦中疏忽,让火星成了灾难的源头,引发火灾就不好了。

晚上九点到十一点,我们通常称之为“亥时二更”。这时,更夫会高声报时:“亥时已到,二更天啦,大家记得关门关窗,防身防盗哦!”在这个时间段,大多数人都已经进入了梦乡,而这也正是那些小偷小摸们蠢蠢欲动,想要趁机行窃的时候。所以,更夫的话其实是在提醒大家,要时刻保持警惕,以免财物受损。

夜深人静之时,夜已过半,这时更夫会敲着梆子,高声宣告“子夜三更,一切安好”,用这朴实的话语为这一夜带来平安的祝愿,希望接下来的时间都能宁静无扰,平安度过。

古代深夜为啥要打更,安静睡觉不好吗?古人的智慧令人折服

在深夜的一两点到三点之间,太阳早已沉入地平线,它白天散发的温暖几乎被夜色完全吞噬,这时分是一天中最让人打寒颤的时刻。更夫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回荡:“已是丑时四更,寒气逼人,地面都仿佛冻僵了。”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关切,提醒那些在街上徘徊的夜归人,是时候归家避寒了,以免被这不期而遇的寒冷侵袭,惹上风寒之症。

在清晨的三到五点之间,天边渐渐泛起鱼肚白,这时,传统的打更人也将完成他们的夜间使命。他们会用亲切的话语宣告:“寅时已到,五更天亮了,大家该起床啦,记得早睡早起,照顾好自己哦。”这样温馨的提醒,鼓励着人们迎接新的一天,开始忙碌的劳作。

【3.打更的重要性】

在往昔岁月,更夫的角色远非仅是行走的时钟那般简单。他们往往是夜晚的守护者,不仅报时,更在多数情况下,同时扮演着治安维护者、夜间监视者、事件记录者,乃至紧急情况下的灭火英雄,身兼数职,守护着古城的安宁与秩序。

在古代,晚上有个规矩叫做宵禁,大家得遵守。要是有人不顾这规矩,大半夜还在外面晃悠,那就叫犯夜了。这犯夜啊,可是个古时候特有的罪名。对那些偶尔违规的,官府可能会给点小惩罚,比如抽几鞭子,让他们长长记性,皮肉上受点苦。但要是严重扰乱了治安,那可就麻烦了,得被抓起来,扔进牢里关着,想想都让人心里发怵。

古代深夜为啥要打更,安静睡觉不好吗?古人的智慧令人折服

在古代,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会有打更人沿着街巷行走,他们边敲打着更鼓,边温馨地提醒着还未归家的百姓们,时候不早了,该回家休息了,免得触犯了宵禁的规定。同时,他们也是夜晚的守护者,仔细地巡视着每一个角落,一旦发现有人违背禁令,在夜间擅自外出,便会立刻向官府禀报,确保城市的安宁与秩序。

当更夫在巡逻时,若是察觉到什么不寻常的声响或景象,他们有责任向官府及时通报。这些突如其来的奇异现象,往往能成为揭露恶徒行凶或盗窃的重要线索。

每当夜深人静,更夫在巡夜报时之际,总会温馨提醒大伙儿注意火源安全,防范小偷潜入。而一旦不幸遭遇火灾或盗贼侵扰,更夫便需迅速转换角色,一方面化身为勇敢的捕快,追捕盗贼;另一方面,他又得担当起古代消防员的职责,即司耀,英勇地扑灭火势,守护一方安宁。

和当今坚固且防火性能出色的高楼大厦不同,古代的建筑大多是由茅草和木头搭建而成的简易居所。如果哪里不慎起火,那可真不是小事一桩,火势蔓延起来,说不定整条街的房子都会遭殃,变成一片火海。所以,那时候的更夫们在夜间巡逻时,必须既勇敢又细心,他们得瞪大眼睛,仔细检查每条街道,看是否有火光或黑烟冒出,务必在火灾还未造成更大灾难之前,就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

古代深夜为啥要打更,安静睡觉不好吗?古人的智慧令人折服

【结语:】

在古代,更夫这份职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是民间劳动生产的“时间守护者”。古人创造这一职业,不仅是为了让即便是最贫困的人们也能知晓时间的流转,更是在漫漫长夜里为民众的安全筑起了一道防线。虽然现在,各式各样的电子设备已经轻松替代了更夫的报时功能,但回顾往昔,我们不得不为古人那份用智慧为民众带来便利的匠心所折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25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为何古代深夜要打更,若没人打更后果很严重,古人的智慧让人叹服
...有人出面制止,反而对此心怀感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古人打更的过程中又蕴含着哪些令人叹服的智慧呢?更夫的由来自古以来,时间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以时间为基准来规划
2024-09-09 11:39:00
在任何时代,时间都是非常重要的生命元素,所以古人不仅计算了二十四节气,还将一天分为12个时辰作为时间单位,帮助人们从事各种生产劳动。但是古代的计时工具非常有限,使得人们很难随时随
2024-04-23 19:36:00
古代人们是如何度过夜晚,如何计时呢
...次。这就是古代人们常说的“打更”。除了更夫报时外,古人还发明了一种叫做“水钟”的计时工具。这是一种利用水流速度稳定的特性进行计时的方法。水从上部流入,经过小孔控制流速,再从下
2024-09-29 21:56:00
古人深夜若没人打更后果很严重,古人的智慧让人叹服
...打更人进行整点报时。可是,如果仅仅是为了报时的话,古人为何要深夜打更呢?深夜报时不仅没有什么作用,因为夜晚人们不需要报时,而且还会吵到别人。古人是怎么想的呢?其实,打更人的职
2023-02-02 14:22:00
古代打更人为何要在人睡觉时打更
...敲着小锣,一边向居民报时预警。但是古代又没有电灯,古人一般睡得较早,那么在大家休息的时候报时有什么意义呢,这样不会影响到大家休息吗?这个问题一度困扰了我很久,直到我偶然间了解
2024-02-10 10:41:00
更夫会不会影响到古人的睡眠呢
...便会有一次打更声,那么这个人还能睡得香么?实际上,古人是适应这种夜间打更活动的,而且可以猜测打更也并不影响人们的正常睡眠。之所以这么说,其实可以从古代人的社会现状来看出。古代
2023-05-20 15:11:00
...余,让人不禁想到关于时光的最初鉴定。早在商朝时期,古人便发明了圭表计时,其原理便是在地上直立一根长杆,通过影子长短的变化来判断时间。立在地面上的杆子被称作“表”,而平放在地上
2024-08-15 16:02:00
古代的打更人为什么半夜还要打更?其实这是古人的智慧
...静静睡觉不好吗,为什么半夜还要打更呢?其实,这可是古人智慧的产物。打更人俗话说得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这三百六十行里,打更人算得上是最特殊的那一个。打更,是古代民间一
2022-12-28 13:33:00
古代夜里要打更不是为了报时,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来粗略计算时间,但是一旦到了晚上,计时依然很困难。古人们后来开始发明了滴漏来解决夜间计时,滴漏的大致原理是利用铜壶里面的水按规律滴到水桶里面,然后根据水桶里面的水来估计时间。
2023-01-26 20:3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抗战中的太原:作家胡正的抗日足迹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山西作家胡正(资料图片) 山药蛋派作家以赵树理为代表,还有被称为“西李马胡孙”的西戎、李束为
2025-08-22 08:06: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赵旭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无数英勇的中华儿女投身抗战
2025-08-22 09:38:00
1965年上映的中国戏曲电影《节振国》,讲述了1938年开滦赵各庄煤矿工人纠察队队长节振国不畏强暴,率先带领工友们掀起五矿同盟大罢工的浪潮
2025-08-22 10:14:00
一份《救国时报》串联起万里之外的东北抗战记忆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众多泛黄资料和照片中间,一摞新书映入了中国吉林网记者的眼帘,这本书就是《远隔重洋的呐喊:〈救国时报〉东北抗战史料选编》
2025-08-22 13:06:00
在吉林这片土地上,藏着一群人的热血与不屈——东北抗联的故事,你必须知道!
听,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展厅里,吉林省博物院讲解科科长崔玉卓正在声情并茂地讲述着东北抗日联军的故事:“周保中这样表述这段艰苦的岁月:‘听不到党中央的声音
2025-08-22 13:07:00
海报图品 | 齐国那些不可错过的历史名场面
AI图生成:刘伯垚、孙莹长图设计:王岩文案:孙莹、田泽文
2025-08-22 17:41:00
从春秋首霸到稷下争鸣,齐地往事织就斑斓长卷
在齐鲁大地上,齐国的历史如一幅波澜壮阔的长卷,每一个事件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串联起从立国到兴衰的千年风云。自姜太公受封于齐奠定基业
2025-08-22 17:49:00
“石镌风华”太原纯阳宫藏历代墓志精粹展,8月22日在山西古建筑博物馆(纯阳宫)开展。作为山西首个以“墓志发展演变”为主题的展览
2025-08-22 20:30:00
首次公开亮相!限时展出!这两件青铜器到底有怎样的意义?
日前在榆树市发现了两件夫余国的青铜器——青铜鍑和青铜锸,8月22日起在新民大街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限定首展,首次公开亮相
2025-08-22 20:58:00
抗战中的太原:谷草藏英雄 谱写鱼水情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王立岗(右)回太原看望父老乡亲。(图片由王立岗儿子王洪提供)翻开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历史画卷,一个发生在太行山麓的动人故事跃然眼前
2025-08-21 07:20:00
我们的抗战|军民情深:一碗饺子的牵挂与八十年的守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苗 郭辰昊 徐宁 于洋 王琳“我村人民年年莫忘,今天来送饺子给你们拜年。”在山东临沂朱村,每逢大年初一
2025-08-21 10:21:00
宋韵留香 四时风雅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 一缕青烟自香炉袅袅升起,茶汤在盏中泛起云纹……在历史的长河中,宋代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文化之昌盛
2025-08-21 10:47:00
丰乐剧场墙缝里藏了六把刀
如果你来到吉林省近现代史展,一定会被一楼一个展柜里保存非常完整的沙俄哥萨克军刀吸引,展柜里的军刀闪着寒光,刀上的花纹清晰可见
2025-08-21 10:55:00
【灵山夜话】张恨水笔下的上饶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通俗小说大家。他一生创作超千万字,既有《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风靡一时的言情小说
2025-08-21 1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