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1642年,洪承畴被皇太极抓获。他宁死不降,可营帐内却突然来了一位美女,两人深夜对饮,共度春宵。几天后,洪承畴再次见到这名女子,她站在皇太极的身边,含情脉脉看着他。
顿时,洪承畴泪流满面,跪地投降,自此彻底臣服于皇太极。
洪承畴,是崇祯最信任的臣子,也是明朝边防赫赫有名的将领。
自从他戍守边关,皇太极就没有睡过一场好觉。
松锦决战,皇太极兵行险招,顺利将洪承畴抓了起来。
他没有为难洪承畴,而是想要招降他,可无论皇太极用什么方法,洪承畴都无动于衷,他宁死不降,还常常向南而跪,遥拜明朝皇帝。
最后,皇太极实在没有办法了,便想到了美人计。
他听说洪承畴爱好美色,便主动寻来不少美人,并下了重金悬赏,只要谁能劝说洪承畴投降,他就给谁加官进爵。
但无论什么办法,洪承畴就是软硬不吃。
最后,皇太极忍痛又给他送去了一个美女,就是文章开头的女子,没想到这一次,洪承畴不仅和这位美女聊得火热,深夜对饮,还忘情地共度了春宵。
几天后,这名女子的真实身份揭晓,她就是皇太极的庄妃,科尔沁草原的嫡出公主,未来的孝庄太后。
洪承畴看着皇太极身边的女子,顿感对方的诚意,自此欣然跪拜,俯首称臣。
以上的故事来源于民间传言“庄妃劝降”的故事。
那么,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洪承畴为什么要投降于清朝,他又为清朝做了哪些事?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特意翻阅了正史。
在正史的记载中,洪承畴投降于清朝,并不是因为美色所迷,而是源于一场精心设计的阴谋。
可能不了解历史的朋友,没听过洪承畴的名字。
但他确实是崇祯时代,为数不多的将领。
洪承畴非常擅长打仗,也曾屡建功勋,深受崇祯皇帝信任。
1638年,崇祯为了加强山海关和锦州的防守,把正在剿匪的洪承畴,从陕西调到了山海关一带。
自此以后,皇太极就开始头疼了。
此前的明军不堪一击,而洪承畴到来之后,明军和满清军队周旋了好几年。
这个战役,在历史上被称作“松锦之战”。
洪承畴有多厉害?
这么说吧,后来叱咤风云的摄政王多尔衮,根本撼动不了他,身体大损,不得不请求皇太极的支援。
而在这场战役里,洪承畴迟迟等不来援军,基本上可以算孤军作战。
但即便是这样,他死守松山,城中粮食殆尽,也不愿投降,还能继续硬挺。
如果明军给点力,可能这场仗都不至于输。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皇太极动了劝降洪承畴的心思。
皇太极的眼光确实不错。
洪承畴能力强,忠心耿耿,打仗剿匪都是一把好手,最关键的是,洪承畴非常有声望,只要他投降了,那么,明朝就会有一大批官员跟着投降。
1642年3月,迟迟等不来援军的洪承畴,被皇太极活捉。
皇太极没有杀掉洪承畴,但也没有对他很好,而是一步步用计谋瓦解他的心智,逼迫他投降。
第一个阶段:放任绝食,瓦解其心智。
刚刚被俘的洪承畴,意志非常坚定,他宁死不降,一心想着为国捐躯。
皇太极严防死守,生怕让洪承畴自尽。
在尝试了各种办法都行不通的情况下,洪承畴开始了绝食。
面对他的绝食,皇太极无动于衷,他任由洪承畴自尽,然后一次次把他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
如此反复几次,再强大的意志都会被瓦解。
因为,人是天然有求生意识的,当洪承畴徘徊在死亡边缘,他的求生欲开始膨胀,但无论洪承畴自尽几次,皇太极都会在关键时刻,把他拉回来。
而明朝朝廷也送了好多助攻。
大家并没有想着去营救洪承畴,因为,无论是崇祯还是其他明朝官员,都觉得洪承畴必死无疑,就算皇太极不杀他,他也会自我了断。
据说,崇祯还为他举办了哀悼仪式。
一方,是一次次救你于生死边缘的皇太极;另一方,是已经为你举办了哀悼仪式的君主。
如果你是苦苦绝食求死的洪承畴,反复几次之后,你的心里,也会百感交集吧?
第二个阶段:展示大度和用人之心。
反复几次之后,皇太极发现,洪承畴求死之心,没有那么强烈了。
他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步计划:派人劝降。
皇太极派了不少人去劝降洪承畴,而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曾经的明朝将领或者明朝官员。
此举,有2个目的:
第一,心理战术,告诉洪承畴,你昔日战友都投降了,就算你投降,也不是第一人;
第二,展现美好未来,告诉洪承畴,你的昔日战友,依然过着很好的日子,在合适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有句话说得好,良禽择良木而栖。
皇太极处处展示自己的君王格局、胸怀,展示投降后的美好生活,目的就是进一步瓦解洪承畴的意志,并暗示他,只要投降,一定会受到重用。
第三个阶段:范文程劝降,充分试探。
范文程是满清的重臣,后来还成了文臣之首。
去劝降洪承畴时,他是非常受宠的吏部尚书,而他的劝降很高明,只字未提“投降”的事情,一直在谈古论今。
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他们谈话的内容,不过,我们也可以大概知道,他们都聊了什么。
无非是“满清皇帝,是真正为百姓着想的”“真正的忠,应该是忠于民,而非忠于君”等等,有利于洪承畴完成投降后心理建设的历史典故。
在聊天过程中,洪承畴的衣服上落下了一块灰尘,他不动声色地把灰尘拂走了。
范文程当即断定,洪承畴不会再以死明志了。
他高高兴兴回去向皇太极报告:
“承畴不死矣。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取自《啸亭杂录》)
这个细节很有意思,将死之人,是不可能这么爱惜自己衣服的。
而一个爱惜衣服的人,又怎么可能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呢?
第四阶段:皇太极出马,充分礼遇。
到了这个时候,皇太极已经很笃定可以拿下洪承畴了。
因此,几天后,他就去亲自见了这位明朝大将。
作为女真的大汗,皇太极可谓诚意满满,但洪承畴却不行礼、不跪拜。
一般的上位者,可能都会生气了,但皇太极没有。
他主动嘘寒问暖,见洪承畴身上衣服单薄,还直接脱下自己的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
最终,这一系列的举动,彻底征服了洪承畴。
他觉得,皇太极能为自己做到这个份上,确实算得上一位礼贤下士、识人用人、值得追随的君王。
就这样,他跪地磕头,请求投降。
《清史稿·卷二百三十七·列传二十四》:“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
以上情节,记载于清朝正史《清史稿》之中。
在请求投降的次日,皇太极就举行了盛大的投降仪式,安排洪承畴和其他要投降的将领,一起向自己俯首称臣。
我想,到了这一刻,洪承畴不会认为自己背叛了祖国,因为,他虽然背弃了大明王朝,但是,他没有背弃百姓,他认为,在皇太极的带领下,百姓应该能过上更好的日子。
的确,我们必须承认,崇祯皇帝的才能,比不上皇太极。
在皇太极的一系列操作下,最终,洪承畴坚定选择了皇太极为新一任追随的主人。
或许,在他看来,投降满清,可以和家人团聚,可以照顾年迈的母亲、娇滴滴的妻子,也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护百姓。
那么,投降后的洪承畴,真的过上了他想要的生活吗?
必须承认,投降后的洪承畴,也一直在竭尽所能做实事。
只是,他以为的明主皇太极,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满清对汉人一直有成见,处处在提防。
表现上,皇太极对洪承畴礼遇有加,可实质上一直在提防他,甚至连出门的自由都没给他。
好在,这样的日子,洪承畴没有过很久,因为皇太极突然去世了。
他的爱妾海兰珠因病去世,悲痛的皇太极在寒冬腊月跑出去打猎,最后生病而亡。
30岁的多尔衮趁机夺了兵权,把8岁的顺治帝推上了皇位。
很幸运的是,多尔衮也是枭雄,他非常欣赏洪承畴的才华,也给了他发挥才能的舞台。
南下攻明,洪承畴提议“出其不意,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进”,多尔衮全盘采纳,直逼北京,顺利入主中原。
此后,洪承畴担任过太保兼太子太师,也管理过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五省,还兼任总督军务并管理粮饷;
他还好几次入职内院佐理机务,提的建议被多尔衮全盘采纳……
在事业上春风得意,洪承畴也没有忘记保护百姓。
清军入关时,他强烈建议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夺财物,最终保住了百姓们的安定,使不少地方免遭洗劫。
他为大清的建立也立下了不少功劳。
在制度方面,洪承畴建议清廷采取明朝的典章制度,完善国家机构;在文化方面,洪承畴极力倡导满人的汉化,淡化满汉之间的差异。
毫无疑问,他的所作所为,实实在在地保护了许多普通百姓,也为满清入关后的社会安定起到了大作用。
但站在明朝的立场上来看,他绝对是有罪之人。
在为清朝效力的过程中,他也杀了不少抗清义士,背叛祖国,忘恩负义。
那么,洪承畴的晚年结局如何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洪承畴的晚年。
顺治十六年,吴三桂平定了云南,洪承畴不忍云贵地区的百姓疾苦,主张暂缓武力手段清除明朝余部,先赈济百姓。
可没过多久,洪承畴就因为年迈体力不支,被迫选择了回京。
1661年,顺治驾崩,康熙继位。
69岁的洪承畴请求退休,议政大臣们商量后给了他一个三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荣誉爵位,可世袭四代。
康熙四年,73岁的洪承畴去世。
乍一看,洪承畴的晚年似乎过得还可以,但这只是一种表象。
事情的真相是:
顺治和多尔衮虽然重用他,愿意听取他的建议,但从来没有真心相信过他,没让他真正进入决策层。
因为洪承畴的汉化主张,满清上层学习了儒家文化,对忠君思想有了初步认知,普遍认为洪承畴的“变节”是不忠的表现,对他的看法也发生了改变。
表面上来看,洪承畴官职很高,可满清贵族都看不起他。
到了康熙年间,他身为大学士,却常常找不到说话的人,非常孤独。
在政治上,他也宛若孤家寡人。
从官职上来看,区区三品的荣誉官职,和洪承畴的功劳十分不匹配。
换言之,满清待他,从未真心。
而他,也不曾被家人理解。
投靠满清时,他年迈的母亲痛骂他是“不忠不义”的畜生,到死也不曾原谅他;他的弟弟更是不屑与他来往。
他极力争取要保护的百姓、江南士人,也都谴责他不懂礼义廉耻,更有甚者,直接写对联骂他是“忠义孝悌礼仪廉,一二三四五六七”。
这个对联的意思是,上联缺“耻”,下联缺“八”,即无耻的王八。
他追击的抗清义士们,更是恨不能要了他的命。
……
在这些人心里,洪承畴最完美的结局,应该是在松锦之战中战死,或者是在被俘后自杀身亡。
活下来,他就是耻辱,降清,更是耻辱。
因此,晚年的洪承畴,非常孤独,但索性,他还能自我安慰:在清朝正史中,还算正面形象。
但他没想到,这种自我安慰,到了乾隆时期,彻底化为了泡影。
全面接受了儒家思想的乾隆,以儒家圣贤自居,开始褒扬忠君爱国之人。
而洪承畴,被他拎出来,当做“叛明”的典型。
乾隆认为,洪承畴的“叛明”罪过,远远大于他在清朝的功绩,毫不犹豫地将他列在了《贰臣传》中。
不知道在九泉之下的洪承畴,知道后世对他的这些评价,是否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07 23: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