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渭南日报本报记者 赵倩茹
在临渭区老城街,老字号“小桥醪糟”成了串联起“老城味道”的重要一环,不到20平方米的小店充斥着醪糟浓郁的香甜,有些食客穿城而过寻味而来,只为了这一碗醇正的“老味道”。
张焱是小桥醪糟店的老板,醪糟的制作技艺也让他入选渭南市第五批非遗传承人。
“1932年,我爷爷15岁,就开始跟着师傅做醪糟。后来,他在小桥开了这家醪糟店,经过父亲那一辈再传到我这里,‘小桥醪糟’品牌已经有80年的历史了。”张焱向记者说。
采访时,张焱将一屉屉蒸好的米从锅上端下来,揭开笼布的一瞬间,馥郁的米香扑面而来,白花花的米粒铺满略显古朴的笼屉,新生的滋味从厚重的容器里倾倒而出的那一刻,竟令人生出几分感动。
环顾四周,看起来有“年代感”的东西不少。捣出酒孔的棒槌、发酵醪糟的大缸、笼屉撑子、把腿锯了又锯的小板凳,连清理台案的刷子也是纯天然的糜子制成,一件件看似平凡的物件却开启了从米到醪糟的进阶之路。“这棒槌,比我年龄都大,都有点‘铁杵磨成针’的意思了,细了好多。家里还有一口缸,从1960年用到现在。”张焱继续说,“因为醪糟有个发酵的过程,制作起来对环境卫生要求高,每一样接触到米的东西我们都会严格消毒,这对保证醪糟的口感至关重要。”
醪糟制作工艺不是特别繁杂,但纯手工的技艺却需亲力亲为完成每一个步骤。从筛米、洗米、浸泡、蒸米、放酒曲,再到最后的装缸发酵,历经2~3天才能制作出醪糟醅。记者看到,张焱的妻子汪霞将倒置案板上的米均匀撒上酒曲,反复进行揉搓,让酒曲与米进行充分接触。“这个步骤很重要,酒曲的量和揉搓的力度、均匀度也影响着醪糟的口感,一定不能马虎。”汪霞边揉搓边说。
“现在的小桥醪糟虽然在小桥,但是位置已经不是从前老街那个石板桥的位置。我从父亲手里接过营生后,老城拆迁改造时期我便把店搬到这里。2015年,我又在信达步行街开了店,也是第一批入驻步行街的店面。”张焱告诉记者。
发酵好的醪糟经过打包盒包装后,张焱夫妇将其搬到车上送去店里。
在小桥醪糟店,经常会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提着小桶去打醪糟醅。张焱告诉记者,有些老人已经在店里喝了70多年醪糟,有的老人即使搬到城西住了,也要抽空坐公交到店里打点醪糟醅回去,所以他计划后期在城西再开一两家店,方便更多人品尝到“小桥醪糟”。
在作坊的一处,整齐堆放着成百袋大米,张焱向记者介绍:“每年9月中旬新米下来的时候,我们都会亲自去市场挑选好品质的米,因为米是制作一碗好醪糟的源头所在、重中之重。”
最近,张焱正筹划着将新作坊进行再改造再升级,后期,“临渭醪糟制作技艺”传习基地将会在此落成,醪糟的历史、制作工艺、制作工具等都会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眼前,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7 06: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