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北京日报
部分小区为了安全禁入电动自行车,充电和停车难题怎么破
电动车进小区不能“一禁了之”
近期,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问题成为关注焦点,部分省市的小区物业开始禁止电动车进入小区,车辆聚集在小区外,充电和停车成为难题。此事引发居民争议:不让电动车进小区合理吗?
北京的部分小区近期也出现类似情况。洺悦湾小区通过业主公投将电动车“请”出小区,居民充电需求迫在眉睫,属地实地调研,计划在背街小巷增设充电桩。中信锦园、中信沁园小区内空间有限,属地多方协调,在小区外找到合适区域建成充电设施后,呼吁居民将电动车移至该区域充电……记者探访发现,电动车能否禁入小区没有标准答案,关键在于结合实际,满足居民充电和停车需求。
洺悦湾小区南门外停放大量电动车。
洺悦湾小区
电动车禁入小区,却没拦住电瓶上楼
大兴区洺悦湾小区是位于南五环的新建小区,由于担心电动车上楼充电,业主通过公投,共同决定禁止电动车进入小区。可小区外没有足够的充电设施,充电难题随之而来。属地实地踏勘后,在背街小巷找到既不影响行人,也能建设充电桩的场地。
3组充电柜捉襟见肘
近日,记者来到洺悦湾小区,小区共有北门、西门、南门三个进出口,每个进出口外都停放着大量电动车。尤其南门外的坡道和便道上,停放的电动车多达上百辆。
居民王先生告诉记者,南门外有3组充电柜和2组换电柜,全小区的电动车用户都得在这里充电。“换电柜是提供给外卖骑手使用的,小区居民用的是3组充电柜,不仅数量少,还有很多是坏的,根本不够用。”
记者发现,每组充电柜上都张贴着“禁止车辆停放堵柜门”的通知,但充电柜前依然挤得满满当当。一位居民推着电动车来到充电柜前,左挪挪,右动动,好不容易将电动车挤进一处空隙,拿出充电器,扫码打开柜门,将充电器一头连接电动车充电接口,一头接入充电柜。随后,他从口袋中摸出一截小木棍,对准充电柜锁扣位置不停捅戳。
“没办法,电瓶不好取下来,这儿又没有充电桩,只能用这种办法充电。”这位居民向记者介绍,按照充电柜的使用方法,需要将电瓶取出放进柜子,关闭柜门后充电才能启动。但像他这样电瓶不便取出的情况,就只能直接把电动车停到充电柜前,用充电器把电动车和充电柜连起来。柜门不关上,是充不上电的。只能用木棍戳动充电柜的锁扣,让充电柜“误以为”柜门已经锁上,电才能接通。
记者数了数,每组充电柜前都有三四辆电动车通过这一方式充电。三组充电柜共48个接口,但实际正在使用的只有十几个。王先生说,洺悦湾是去年入住的新小区,共有大约1200户,如今入住率只有一半,充电设施已是捉襟见肘,随着入住率提升,充电将会越来越难。
属地拟在背街小巷加装充电桩
居民李女士告诉记者,小区内原本有一组充电桩,但因充电接口只有10个,数量太少,不少居民无奈之下将电池带上楼,这引发了居民对安全隐患的担忧。
为杜绝上楼充电现象,物业从2023年12月4日起,禁止电动车进入小区。如今,小区门口依然张贴着“禁止电动车及配套充电电池进入本小区”的通知。
记者了解到,出于居住安全考虑,2023年11月,小区业主委托物业开展了一次关于是否允许电动车禁入小区的投票。投票结果为,超过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同意小区禁入电动车。随后,小区物业全面禁止电动车进入小区。
但这一“禁令”并未达到彻底杜绝上楼充电的效果。近日有居民通过12345热线反映,仍然有车主把车停到小区外后,取下电瓶偷偷带回家,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对此,记者采访了多位电动车车主,他们表示,通过禁止电动车进小区减少上楼充电问题,他们并不反对,在业主公投时,自己也投了赞成票。问题是,电动车可以不进小区,却必须得充电。“小区不让进,外边又没有足够的充电设备,我们怎么充电?”“之前小区里充电桩少,有车主带电瓶上楼,现在电动车虽然进不了小区,问题还是一样的,大家的充电需求还是没解决。”
对此,洺悦湾社区筹备组工作人员表示,业主委托物业进行公投,近90%的业主投票赞成电动车禁入小区,这种投票表决的方式是合规的,不过也确实有不少电动车车主反映小区外充电不方便的问题。
为解决居民的充电难题,日前,旧宫镇相关科室工作人员已到小区周边进行了实地考察,基本确定了加装充电桩的实施方案。
“北门外是一条市级主干道,且道路周边还有其他楼宇建设规划,因此北门外无法建设充电设施,但南门外有加装充电桩的条件。”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南门外是一条背街小巷,周边是荒地,且没有其他住宅小区的建设规划。大多数情况下,只有本小区居民才会走这条小路。在这里建设充电桩,既能解决本小区居民的充电问题,也不会对他人通行造成影响。工作人员表示,初步计划在道路南侧加装充电接口,目前正在联系确认具体位置、线路排布、施工开槽等工作。
米市社区根据实际需求,在小区外建设透明的充电车棚。
中信锦园、中信沁园
下禁令前先为充电找到合适场地
西城区米市社区中信锦园、中信沁园两个小区同样于近期开始不允许电动自行车进入。不过,尽管在居住密集区,这一举措既没让本小区居民为充电发愁,也没引起其他居民和行人的不满,反映电动车上楼的投诉更是“清零”,这是怎么做到的?
小区内无法建设充电车棚
米市社区党委书记洪鹏告诉记者,这两个小区都是封闭管理的高层住宅楼。以前,小区既有居民反映电动车上楼,也有居民反映没地儿充电,矛盾很大。“这和小区本身的设计有关,小区里没有建充电桩的场地。”洪鹏说,两个小区都是一圈居民楼环绕着花园,中间只有一条约4米宽的小路。这条小路是居民通行的唯一途径、垃圾清运车辆的必经之路,还是重要的消防通道。若在这里建设充电车棚,不仅影响通行,还有安全隐患。因此,小区内一直没有充电设备。
社区决定,通过共商共治的方式,召开居民代表会、发放问卷调查等形式,协调居民开展议事协商,一方面禁止电动车进入小区,一方面在小区外寻找合适的充电场地。
洪鹏介绍,小区外围是一圈底商,底商与道路中间还有十几米宽的空间,这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性。“虽然在小区大门之外,但这部分区域仍然在小区红线范围内,仍属于物业管理范围。在这里建设充电桩,既能解决居民的充电需求,也不会对道路通行造成影响。”他说,虽然影响不到行人,但建设充电桩还是引起了商户的担忧。“这片区域空间毕竟有限,有商户担心,建起车棚后会影响经营。”
多方协商建251个充电接口
社区召开议事协商会,邀请陶然亭街道相关科室、物业公司、居民代表、商户共同讨论车棚的建设方案。“一来,尽可能找不遮挡商户门口的位置,二来,我们对车棚的大小、颜色进行了定制。”洪鹏告诉记者,常规车棚的棚顶是深灰色,面积较大,能为电动车遮阳挡雨。最初大家也打算建设这种常规车棚。但实地考察后发现,这样的车棚建好后,行人从路边经过时,视线就会被棚顶挡住,看不清底商的招牌。因此,大家商议后共同决定,把棚顶的面积改小,并改为透明板材。有些地点确实无法建设车棚,则改建为充电柜或不带顶棚的充电桩。这一方案得到居民和底商的认可。
最终在各方共同参与下,小区周边建起12座自行车棚、20组充电桩以及8个充电柜,可同时为251辆电动车提供充电服务,满足居民日常需要。此外,物业在电梯安装阻车器,确保电动车不进楼门。洪鹏介绍,近日,小区开始禁入电动车,并实现小区内电动车动态清零。“这事儿能办成,能得到居民的支持,关键不在于把充电桩建在小区里还是小区外,而是在于‘堵’之前就做好‘疏’的工作,把居民的充电需求考虑在前,为大家提供合适的充电场地。”
专家分析
满足充电需求是关键
据记者多方了解,近期在全国其他省市,有部分小区物业开始陆续张贴通知,提醒业主将电动车停放在小区外。有居民赞成小区禁入电动车,有居民质疑这一纸“禁令”是否合理合法,还有居民呼吁相关部门做好配套服务。
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律师赵中华认为,《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第三十七条明确规定,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但是目前,并无法律法规限制或者禁止电动车进小区。因此,在没有小区管理规约或物业服务合同授权的情况下,物业服务企业无权未经业主同意,单方面禁止电动车进小区。
“但如果小区居民基于居住安全的考虑,共同决定禁止电动车进入小区,这种情况是可以的。在小区外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属地应结合小区实际情况,协调统筹停放、充电场地。”赵中华说。
但他同时指出,业主可以通过共建共治、投票表决的事务仅限小区物业管理范围内,并不包含小区红线范围之外,且并非每个小区周边都具备电动车停放、充电的条件。因此,电动车能否禁入小区,无法一概而论,需要充分考虑小区的实际情况。
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教授杨筑慧表示,在小区外建设公共充电场地,一要满足居民充电的便利性,二要考虑场地设施不能对他人造成影响,三是要考虑安全性。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禁入小区+配套建设”不失为一种选择。但北京很多小区外道路狭窄,人流密集,公共空间有限,并不具备建设充电桩的条件。这种情况下,一味禁入是不现实的,不仅无法根治上楼充电问题,还会导致道路秩序混乱。“所以说,这一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需要细致调研,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决策,不能照抄照搬。”
杨筑慧表示,电动车能否进小区引发争议,但本质上居民关注的焦点仍然是上楼充电带来的安全隐患。多数情况下,电动车上楼的根源在于居民充电难、充电贵,因此应该从配套上做好服务,想方设法解决居民的充电需求才是关键。
本报记者 鹿艺佳 文并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2 05: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