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国文化报
李 颖 薛 晓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思想理论与价值理念,至今仍具备传承发展与现实应用的价值。对多元文化发展趋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既是抵御纷繁复杂的文化思潮冲击、坚守文化育人底线的有力保障,也是开启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与模式创新、提升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质量的优质媒介。但在此之前,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具体价值表现,梳理当前融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完善策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推进高校文化思政育人成效的重要力量。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表现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德育教化思想,并有多种内容版本。将这些内容引入高校思政教育课堂,既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层次性,又能起到充实高校思政教育内容体系的作用,改变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课堂教学内容单一沉闷、晦涩难懂的局面,能够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思政课趣味性和吸引力的作用。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实现高校文化育人目标的有力依托。所谓“文化育人”,其核心是指要以优秀文化去教育人、影响人、塑造人,发挥优秀文化对人的思想、精神、灵魂的塑造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代代相传、承继发展的文化财富,早已在历史育人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其对人的精神浸润、道德培育、灵魂充盈作用明显。择其精华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并以现代化教学形式实施教学,是实现当下高校文化育人教学目标的优质选择。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综合文化素养。身处多元精彩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能够轻松接触到各种新潮的思想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娱乐生活,但与此同时,网络信息泛滥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也容易让大学生在思想情感、理想信念等方面迷失自我。在一些不良文化的冲击下,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甚至人生方向都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引导人“修身”“向善”的思想,有助于引导大学生不断完善、超越自我,成为大学生抵御不良文化思潮冲击的坚实屏障。高校思政教育若能以此为媒介,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思想与行动上的走偏,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修养。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时存在的不足
目前,一些高校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融合方式僵硬,课程规划设计有待优化。要切实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需要对高校现有的思政教育课程设计进行针对性改造,在统筹考虑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目标、原则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特征的基础上,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恰当融合点,构建新的思政教育课程内容体系。笔者注意到,目前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还停留在表面,融合方式单一,相关教师在思政教学课堂上讲授的传统文化内容也不够深入,未考虑与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关联性,从而难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效性。
二是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沉闷枯燥。融入了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必然也要作出相应调整。然而,一些教师为了图省事,仍旧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模式,将原本生动鲜活的传统文化故事按照思政教育理论的套路来讲,没有根据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不同,灵活调整课堂组织形式,依旧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独角戏”课堂,课堂气氛沉闷枯燥,自然难以调动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就难以实现高校思政教学创新的目标。
三是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不足。高校思政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不足,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有偏差,也是当前融合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高校思政教师局限于自身专业领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了解不足。一方面体现在思想态度上,部分教师始终不能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对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消极对待,也无意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体现在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上,一些高校未设立系统性的在职教师专业培训机制,使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不能根据教学需要得到及时提升。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优化策略
优化课程设计,增强传统文化内容与思政教育内容黏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就带有鲜明的文化育人属性,而思政教育同样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因此,从内容上看,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融合可能性,关键是要找到两者的最佳融合点。为此,要从教材与课程优化设计入手,让经过筛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材中,并对课程内容实施创新性优化设计,以适应新的思政课程教学需求。
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教学。互联网时代,思政教育的阵地不止于传统线下课堂,教师应当具备多元化教学思维,能够根据课程教学需求和信息技术的更新,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融合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延伸性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根据课程要求创新教学模式,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创新教学取得最佳效果。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在现代教育中,教师专业能力不单指课程教学涉及的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以应对持续变化的教学新形势。就思政教育来说,教师除了要具备系统的思政教育专业知识储备,还需要对传统文化、国际形势、现代科技等有所了解,不断增加自身知识储备。高校要制定科学的教师专业发展方案,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常态化运行机制,为提升思政教师专业能力提供必要支持,从而组建一支专业过硬、创新力强的思政教师队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13 05:45:3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