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很多人算错重量:鲁智深林黛玉都能倒拔垂杨柳,孔融能解其中奥妙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11-20 10:53:00 来源:戏说三国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需要多大力气?很多人进行过计算,也给出了不同的计算结果。

计算结果一:树高为十二米左右,直径为二十李密,树的密度为一,则树重三千斤,要拔起来,需要五千到七千斤力气。

计算结果二:树直径五十厘米、高度五米,也有近四立方米,密度零点五,树重两吨,考量到树的根系和手与树的摩擦系数,鲁智深没有五万斤力气拔不起来。

计算结果三:鲁智深的力气比十吨吊车还大,这个结果是笔者几年前计算出来的,现在想来根本就不靠谱,所以计算方式就不复述了。

很多人算错重量:鲁智深林黛玉都能倒拔垂杨柳,孔融能解其中奥妙

因为对垂杨柳重量的计算方式不同,所以鲁智深力量的计算结果也不一致,咱们今天的话题可能有人会生气,有人生气之后才会心一笑,当然也有人会一直气得翻白眼,说咱们指桑骂槐——如果林黛玉也能拔出垂杨柳,谁看了脸上会发烧?

河南大相国寺菜园子边上的垂杨柳,应该就是杨柳科的旱柳——杨柳之名并非得自隋炀帝杨广,春秋和南北朝时期就有“杨柳依依”、“春随杨柳归,杨柳何时归”的诗句,那里面的杨柳,就是枝条披拂的垂柳,也就是鲁智深拔的垂杨柳。

我们细看水浒原著就会发现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有多轻松:“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既没有先用“靠山背”或“铁山靠”先把树根撞松,拔的时候也没有连晃带摇,他就是凭着两臂的力量,像薅草一样把垂杨柳拔了出来。

很多人算错重量:鲁智深林黛玉都能倒拔垂杨柳,孔融能解其中奥妙

在水浒原著中,鲁智深力量很大,但觉没有超出人类的范围,他的能量也需要来自食物,饿着肚子就打不赢生铁佛崔道成和飞天夜叉丘小乙,吃饱喝足也没打败青面兽杨志和宝光和尚邓元觉。

如果鲁智深真有数吨力气,一拳就能把镇关西的脑袋打成一颗保熟的西瓜,武松在景阳冈累得脱力才打死的吊睛白额斑斓猛虎,在他手里也能撸成小猫咪。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力气大得令人难以置信,直到看了新版《水浒》,笔者才恍然大悟:鲁智深把树扳倒后,又扶起来栽了回去——大相国寺菜园子负责人,还是很有环保意识的,他很急切地命令偷菜泼皮“快接住鸟窝”,不知是张三还是李四接住的鸟窝,一看就是人工编织的柳条筐。

鲁智深的环保意识让人脑洞大开:这株垂杨柳来历非凡,鲁智深深通其中奥妙,所以拔出再栽回,那都是有说法的。按照这种说法,看这篇稿子的读者诸君,也能把鲁智深栽回去的垂杨柳再拔出来。

很多人算错重量:鲁智深林黛玉都能倒拔垂杨柳,孔融能解其中奥妙

看到鲁智深的环保意识,我们就可以复原出这株驰名天下声飘海外的柳树的前世今生了。

话说那是在北宋宣和,也就是公元1119年,皇帝老儿赵佶忽发奇想,要到大相国寺烧香还愿。

读者诸君都知道,赵佶是很喜欢假山奇石花花草草的,听说这位崇信道家的“道君天子”要来佛家寺庙巡幸,智清禅师兴奋得脑门儿都直冒金光,在准备好“功德簿”、清空“功德箱”之后,还命令全寺广种奇花异草,风流天子隋炀帝喜欢的垂杨柳,更是要遍地栽种,连鲁智深掌管的菜园子都不例外:万一皇帝到菜园小憩,总得有个遮阴的地方,皇帝中暑,光头搬家,那可不是耍的!

鲁智深杀人在行,种树外行,对智清长老的命令不屑一顾:我这满园子蔬菜还不够他吃的?不行我再浇点粪水,保证新鲜,种什么劳什子杨柳树?

智深菜头不肯种树,智清长老只好找人代劳,从原处的山路旁边,挖了一株枝繁叶茂的垂杨柳回来,挖了个一尺的浅坑就埋了进去。

很多人算错重量:鲁智深林黛玉都能倒拔垂杨柳,孔融能解其中奥妙

智清长老嘱咐智深菜头:“须记得每天三遍水,即使活不成,十天半月也不会枯萎,只要‘官家(宋朝特有的对皇帝称呼)’来的时候,还有绿叶就行了!”

智清长老的算盘打得很精:万一赵佶对杨柳下的菜园风光大感兴趣并赋诗一首,那么大相国寺就会香火旺盛,就是每个香客收一两银子门票,五百两金子烧一柱头香,达官显贵也会趋之若鹜,黄缎子包裹的垂杨柳,也会成为一个知名景点,你智深菜头也就有酒有肉有吃有喝了!

即使那株垂杨柳死掉了也不要紧,趁着月黑风高,再挖一株同样大小的补上就行了,大家看的是皇帝亲临手摸之树,谁还在乎真假?

为了表明这棵柳树已经在大相国寺生长了数十年,智清长老还很周到地编了一个柳条乌鸦窝安在上面,柳树原本的一家乌鸦,也被捉住带回,小乌鸦绑在窝里,大乌鸦也不会远离。

大相国寺左盼右盼,终于等来了皇帝亲临,蔡京高俅杨戬童贯前呼后拥,在大相国寺转了一圈满意而去,大相国寺的声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智清长老每天抱着功德箱做梦都会笑醒。

很多人算错重量:鲁智深林黛玉都能倒拔垂杨柳,孔融能解其中奥妙

道君皇帝和宠臣们根本没到菜园子瞄上一眼,智清长老也忘了菜园子还有一棵新“栽”的垂杨柳,智深菜头连菜都懒得浇,就更别提浇树了,于是乌鸦父母每天为绑住的小乌鸦觅食,看着日渐枯萎摇摇欲倒的柳树心惊肉跳怨气冲天聒噪不止。

乌鸦的聒噪,搅了鲁智深的酒兴,张三李四众泼皮扛来梯子就要往上爬,这可把鲁智深吓得够呛:风吹能倒的柳树,还经得起你们这群撮鸟折腾?树倒砸人,洒家又得吃官司!

鲁智深大块头有大智慧,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且看洒家拔了它!

那棵好几天没浇水,叶落枝枯的柳树,就是林黛玉也能用葬花的锄头刨倒,就更别说身高八尺腰大十围的鲁智深了。

水浒原著没说鲁智深取下乌鸦窝后又把垂杨柳栽回去,但是却比电视剧演得还轻松,好像那棵垂杨柳根本就没有树根——事实上也不可能有树根,如果有树根,鲁智深拔树,就等于自己坐在椅子上,再双手把自己端起来,这跟薅着头发把自己提离地面是一个道理。

鲁智深不会武当派的“梯云纵”,左脚踩右脚面,右脚踩左脚面,交替踩着一飞冲天,也只有张三丰和郭靖等少数几人在武侠小说里才能做到——那比太极门的“雀不飞”还难做到。

很多人算错重量:鲁智深林黛玉都能倒拔垂杨柳,孔融能解其中奥妙

鲁智深一拔惊人,留下了千古佳话,这一招在千年以后也有人在用,两三年前,就有一个比菜头地位还高的人,单手就拔出了一棵小树,但是他没有受到任何赞扬,好像还挨了一个警告处分。

看到这里,读者诸君应该明白为什么林黛玉也能倒拔垂杨柳了:只有您想不到,没有聪明人做不到,计算树的重量和树根的抓地力,还是落了下乘,只要弄清其中奥妙,您就能和林黛玉、鲁智深一样,不费吹灰之力拔出那棵看起来很高大的垂杨柳了!

说鲁智深拔出的垂杨柳是新栽上去的,这也并非笔者首创的说法,三国时期孔融说武王伐纣后把妲己赐给了周公姬旦,曹操遍翻典籍找不到出处,孔融的那番解释,想必读者诸君还记得吧?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1-20 14: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从体弱多病到6块腹肌,20岁姑娘把“林黛玉倒拔垂杨柳”具象化了!网友:反差好大
...。她在网上晒出自己健身练出的麒麟臂,网友看后直呼“林黛玉倒拔垂杨柳”具象化了。读书时体弱多病决定健身改变自己这个诸暨女孩叫小许今年20多岁,视频里,小许甜美的外表和硬汉的麒麟
2024-10-28 11:50:00
华妃骑摩托、林黛玉倒拔垂杨柳……AI“魔改”经典剧是创意还是恶搞?
华妃骑摩托、林黛玉倒拔垂杨柳、上一秒还是孙悟空一气之下返回花果山的经典桥段,下一秒悟空就变身飞船扬长而去。近日,各类网络平台上出现了不少让观众觉得既熟悉又错愕的短视频,乍一看都是
2024-12-09 20:25:00
古代大力王排名,项羽只排第3,第1顶天立地无人能比
...,他的力气大这一点还是得到了大家一致公认的。No.4:鲁智深。水浒第一神力当属此人,鲁智深的神力表现为倒拔垂杨柳。鲁智深之神力大于武松、也大于以上诸位的原因在于,一棵树露在地
2023-01-15 18:14:00
武松与鲁智深二人力量相当,那么谁才是步战之王?
武松和鲁智深,究竟谁才是水浒传中的步战之王,倘若他们两个实打实的进行一次武力比拼,谁又能更胜一筹呢?我们就来深度分析一下这个让大家饱受争论的话题。首先在水浒传全书中,我们找不到任
2022-12-18 11:24:00
他是水浒传中第一高手,武艺绝佳但名声不显
...教头的林冲,有人说酒醉打虎的武松,还是倒拔垂杨柳的鲁智深呢? 其实小说的作者已经有了一些迹象表明,梁山第一猛将就是人称玉麒麟的卢俊义,这个人可谓是文武双全,长得还是仪表堂堂
2023-06-04 17:38:00
...史上,读者们对于水浒好汉里力气最大的几个人,无非是鲁智深、武松、李逵、燕青和焦挺了。然而,水浒中力气最大的人,并不是以上这几位。一般印象中,力气最大的是鲁智深,原因很简单——
2023-08-29 10:13:00
水浒传十大高手排名:鲁智深勉强挤进前十,谁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水浒传十大高手排名,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之力竟然才勉强挤进前十,那么谁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呢?水浒传里面人物众多,他们无论是梁山好汉,还是梁山好汉的绊脚石,都曾在战斗中留下自己的赫赫
2023-10-11 18:38:00
追轰到底,奔向小康
...防守,要求步行者做好防守会有种“林黛玉倒拔垂杨柳,鲁智深含泪葬落花”的违和感。防守是不会防守的,这辈子都不会防守,只有继续打追轰才能维持生活的样子。难怪上赛季球队场均输出12
2024-09-24 12:48:00
武松与鲁智深,谁的武力更高?
...湖人士,大家萍水相逢,能够聚集一起,全凭一个义字。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义字当头,是江湖上很有名望的人物,就连青面兽杨志也屈居其下,做了第二把交椅。但是自从武松上山之后,很多山寨
2023-05-13 19:3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铭记“九一八”| 黔山忠魂
9月18日,当肃穆的防空警报在贵阳南明河畔响起,警示世人勿忘国耻。我们也铭记,地母洞那象征的文化守护之光。这座深藏于鹿冲关森林公园的溶洞
2025-09-19 05:17:00
1937年,抗战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在战火中命悬一线。面对三部藏书被毁和藏书地沦陷的绝境,贵州以血性与智慧扛起守护中华文脉的重任
2025-09-19 05:49:00
9月18日,黑龙江省档案馆首次公布“侵华日军强征及奴役中国劳工”专题档案62件,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劳动统制”政策的罪恶本质
2025-09-19 07:52:00
纪录片|铁证:阁楼收藏家的抗战记忆
记录“九一八事变”的日军手牒,让人胆寒的日军防毒面具,印着“北支事变”字样的画报,南京被攻陷后的城市照片……在收藏爱好者周沧海的阁楼里
2025-09-18 14:43:00
巷遇②|遵义这条宝藏老街穿越百年
开头的话:每一座城市,都有它闻名的地标;但真正的生活,却藏在弯弯的巷弄里。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触手可及的温暖与烟火
2025-09-18 16:17:00
书桌抽屉里,一直放着爷爷留下的一块旧怀表。表壳斑驳,指针早已停摆,背面刻着模糊的“1945.9.2”,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
2025-09-18 16:47:00
大皖新闻讯 9月17日上午,《包拯:儒家文化的风范》新书发布会在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举行。多位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参会,围绕该书的学术与文化价值展开研讨
2025-09-18 18:29:00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郑州最早“一环”,承载3600年城市史
大河网讯 郑州市区“一环”内,3600年前曾经崛起了一座商代都城。郑州商代都城是商王朝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都城,它奠定了后世中国古代都城的基本规制
2025-09-18 19:36:00
值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之际,“反人类暴行——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展”,9月18日在山西博物院青铜分馆开展,展出包含遗址
2025-09-18 21:50:00
9月17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绛县横水西周墓地M1006发掘资料,该墓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晚阶段,从随葬器物判断,墓主应是一代倗国国君
2025-09-18 22:22:00
“九一八事变后,外公童长荣担任东满特委书记,带领军民开辟了10余块抗日游击根据地,组建了4支反日游击队,还积极筹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
2025-09-18 23:23:00
“‘英雄’曾是家人口中的回忆。今天,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看到这么多史料和展品,我又重新感受了‘英雄’二字的重量:那是对国家生死与共的牵挂
2025-09-18 23:23:00
《义勇军进行曲》:从东北抗日烽火中诞生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走进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一座“国歌墙”巍然屹立它长8米
2025-09-18 23:56:00
9月18日,防空警报划过城市天际,电影《731》在全国影院同步上映。影院之内,几乎座无虚席。许多观众掩面而泣,神情凝重
2025-09-19 04: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