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戴若伟评《〈本草纲目〉通识》|以“本草”流变,观历史的层累与文化的碰撞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9-06 14:07:00 来源:澎湃新闻
戴若伟评《〈本草纲目〉通识》|以“本草”流变,观历史的层累与文化的碰撞

《〈本草纲目〉通识》,王家葵著,中华书局2023年7月出版,276页,56.00元

《本草纲目》之名家喻户晓,但何为“本草纲目”,却是一个需要解释的“通识性”问题。2016年,科学出版社曾组织出版《本草纲目研究集成》,从《导读》《详注》《图考》《研究札记》等方面深入地介绍了《本草纲目》。不过,对一般读者来说,阅读如此巨制并不容易。《〈本草纲目〉通识》(以下简称《通识》,引用仅标注页码)一书的主要目标群体应是“从事传统医药行业以外的读者”,读罢可对《本草纲目》的文献结构与李时珍的学术思路有大概了解。与先前诸种“导读”书籍不同,《通识》并没有就药理、药物来介绍《本草纲目》,更多是从文化观念上清本溯源,使普通读者也能够对“本草”系列丛书的流与变有所知悉,以观历史的层累与文化的碰撞。

王家葵教授深耕本草领域多年,这本《通识》小书,从一张李时珍邮票谈起,简洁明了地道出现今对李时珍以及《本草纲目》的误读,即“本草”并不等同于“药用植物”,李时珍也绝非仅仅是“辑”成了《本草纲目》。

本书前两章,分别解“本草”与“纲目”。

李约瑟说“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即《本草纲目》,是为本草系列著作的巅峰”(260页)。这里提及,本草有“系列著作”。而要想评判《本草纲目》,必先知其源流。本书的第一章即着力于此。这一章重点拎出一条主线,即“综合类大型本草”的发展始末,末了补充主线外的“旁系”,读罢可知本草来龙去脉。关于本草“主流”与“旁支”的分类说法,实际上也有其学术源流,李约瑟、白井光太郎、郑金生等人都对此有进一步的解释。《通识》一书的重点自然是在“主流”,即《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之间的起承转合。不过,知识文化的变迁往往不能只看官家,所谓的“旁系”之中,隐藏着许多有关知识在地化与日常接受的提示。比如,从使用者的角度讲,有诸如《通识》中提到的“药学类手册”(68页),包含了供医学生使用的药学入门书和供平民百姓使用的药学工具书;而从出版方的角度讲,有官方编辑综合性本草和地方文人、出版商主导编纂的本草出版物之分——尤其是在“自十六世纪开始,官方编辑综合性本草的传统式微,本草的编辑、出版与诠释转入文人和出版商之手”,在这一方面,边和的《药之为物:明清的本草与知识文化》(Know Your Remedies: Pharmacy and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China)或许有更多细微的体察(相关介绍和书评见“刘小朦评《药之为物》|辨草识药:重绘明清中国的知识版图”,《上海书评》,2022年4月18日)。

第二章是本书的重点,占据的篇幅也最大。所谓“纲目”,有三个层次:篇章结构则总论为纲,各论为目;区分物类则大部为纲,子类为目;叙说药物则标名为纲,列事为目(71页)。本章即依循这三层,层层展开,先言“序列总论四卷”,再说“分门部类四十八卷”,最后为“卷次内容简说”。“序列总论四卷”中,又有别开生面之处。作者从《本草纲目》总论中引申出三个话题进一步讨论。第一个问题“六失与六不治”,背后实际上是医患关系的探讨;第二个问题,“同名异物”,实则牵涉理论与实践的调适、互动;第三个问题,“用药禁忌”,最为有趣,落脚到用药知识在民间的传播,引证了不少文学小说作品。作者从社会学、传播学等多角度,关照到《本草纲目》背后的“人”的因素,这是很重要的。对物的研究,重在透物见人,书籍并非一本平面的知识图谱,它有自身的时空层累,而人事的偶然性与异动无不影响着书籍的面貌。百姓平民的知识学习与积累容易被忽视,它往往没有清晰连贯的脉络,也缺乏系统性与可供检验性。一方面,“民众的医药知识除了口耳相传,更来源于易于传诵的歌诀和偏于人文的医学书”(109页);另一方面,民众往往不会对这类知识进行认真的检验,例如对于用药禁忌,“以避之为吉,后人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通过验证来否定前说的可能性……‘先圣’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流传过程中既是出现不同声音,接受程度较低,难于获得广泛传播”(113页)。由此推及各种观念、言论乃至图像的“以讹传讹”,自有其民间逻辑在。

《本草纲目》被比拟为“百科全书”的关键,也在这一章中被点出,即“列事为目”之八目中的“释名”“集解”“正误”“发明”是其特色所在(186页)。譬如,“发明”重在阐释医理,王家葵举例“人部”药物中李时珍的反对立场,言其是“站在儒家‘仁学’的角度立论”(204页),这与明清之际文人的“格物致知”之观点是相符合的,“明清文人将‘医卜星历’乃至绘画等专业技能视作儒者格物之学的一部分”(“刘小朦评《药之为物》|辨草识药:重绘明清中国的知识版图”,《上海书评》,2022年4月18日)。《本草纲目》在王世贞等人看来,正是这样的“格物之学”;但与此同时,作为医者的李时珍,其著述此书的出发点却不一定是要迎合文人风尚,他可能更多将之视为一项事关公众福祉的事业(Bian He, Know Your Remedies: Pharmacy and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Chin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0, p.46)。从这个角度,或许也可以进一步思考《本草纲目》对“巫”的兼收。《通识》的结语中提到,李书中诸种“具有巫术色彩的条目”在晚近“经常被批评者拈出作为笑料”(264-265页),王家葵认为,李时珍对“巫”的部分吸收,源自“明代好奇尚诞的风气”(266页)。笔者认为,归结于与明代文人文化息息相关的尚奇风尚,或许有些牵强。首先,“巫”有其深厚的历史传统,亦是一种群体性知识,并不能简单归因于一时的风尚追崇。而“巫术”的传播不仅依靠书籍,也依托于“巫医”群体。李时珍对于“巫”成分的保留,可能是考虑到当时“巫术”在地方民众当中的影响,以及“巫医”始终承载的复杂的社会作用。其次,明代“尚奇”是否包含了以“巫术”为“奇”的指向呢?就文学小说创作而言,明代之“奇”,主要体现在“常中出奇”和“以幻为奇”中,这二者实际为一体两面,“部分文人日益重视奇诡幻怪之事中‘真’的一面,强调小说戏曲创作应当‘幻中有真’、‘真幻结合’,从而将奇的重点由‘幻’转移到‘真’上来”(陈刚,《晚明“常中出奇”的观念成因考论》,《文艺理论研究》2019年第6期)。《拍案惊奇》主张所写之事要“多近人情日用,不甚及鬼怪虚诞”,“奇”的内涵是“在于能够以曲折精细的笔触将日常生活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出来”,或是“通过巧合的运用、悬念的设置、细致生动的心理描写来让小说具有更高的阅读价值”(同上),而非一味的神怪题材呈现。《本草纲目》虽非文学创作,但显然也非为猎奇。书中涉及巫术色彩的内容,可能只是李时珍基于当时医疗的社会实践,考量民众的知识接受,采用“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的材料收集方式的结果。不过在此之外,也有可能与其个人对道家神仙方术的取向有关。

《本草纲目》并非“本草”系列书籍中首度使用图像者,但是比较其不同版本的图像流传,可以关联到明清的出版生态与风尚,第三章即着力于此。王家葵早年即参与编写了《本草纲目研究集成》系列丛书,是《本草纲目图考》的作者之一,因此他本身即对各版本《本草纲目》的图像有所了然。《本草纲目图考》逐一比较金陵本、钱本、张本三大系统的药图,考释《纲目》药图异同之原委,及其与前后本草药图之继承关系(《本草纲目图考》,前言)。如欲对《通识》第三章的内容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则《图考》一书将是有益的参考。基于笔者个人的兴趣所在,接下来也想试着对第三章多做一些探讨。

《通识》在第三章提列了《本草纲目》图像的“一祖三系”,简称金陵本(祖本)、江西本(祖本之“嫡系”)、钱衙本和张绍棠本(“修订本”),前两者的图版较为接近,后二者则有较多的图式图样修订。通过比较,能够看到视觉语言在《本草纲目》各版本中的发展。钱本之所以对图像有较大的修订,与明末清初的“文人意识”(241页)不无关系。钱本所追求的文人画意趣,可能是当时版画插图的一种共同风尚。作者举例了“慈乌图”“燕图”及“木芙蓉图”种种,引诗文以证插画作家对于文人雅趣的重视。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钱衙本可能有对文人意趣的追崇,但是一些图像或画面的表现,却未必是其插画作家陆喆或刻工项南洲的首创。以钱衙本《木芙蓉》一图为例,它的重新构图未必如《通识》所言,是对《长物志》“芙蓉宜植池岸,临水为佳,若他处植之,绝无丰致”(244页)的直接表现,而是有可能直接借鉴了更早出版的《唐诗画谱》的图式。

戴若伟评《〈本草纲目〉通识》|以“本草”流变,观历史的层累与文化的碰撞

木芙蓉图,《本草纲目》钱衙本

戴若伟评《〈本草纲目〉通识》|以“本草”流变,观历史的层累与文化的碰撞

“芙蓉花四种”,《唐诗画谱·新镌木本花鸟谱》,[明]黄凤池辑,明万历至天启时期清绘斋、集雅斋合刊本,日本内阁文库藏本

而在“鹦鹉”一例的分析中,作者认为钱本将鹦鹉安置在鸟架上,是为表示驯养,但是考察明万历新安派蔡汝佐所绘《图绘宗彝》以及明末清初陈洪绶所绘仕女图,或许可以认为,如此的鹦鹉表现,来自于“调鹦图”的构图方式,无不是追随彼时画坛风尚的表现。

戴若伟评《〈本草纲目〉通识》|以“本草”流变,观历史的层累与文化的碰撞

[明]陈洪绶《斜倚薫笼图》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戴若伟评《〈本草纲目〉通识》|以“本草”流变,观历史的层累与文化的碰撞

“调鹦鹉”,《图绘宗彝》

戴若伟评《〈本草纲目〉通识》|以“本草”流变,观历史的层累与文化的碰撞

“鹦鹉”,《本草纲目》钱衙本

同样是媒介取材的问题,《通识》有提法很形象,作者提及在各种版本的《本草纲目》中,狮子的形象已经距离真实越来越远,只能视作对于“狮形物”或曰“狮子器物”(253、254页)的模仿。更进一步说,“金陵本、钱衙本取材于石狮,而张本造型接近舞狮”(253页)。这也提示我们,在了解古代各种视觉形象的塑造时,势必要考虑创作者的素材与取材媒介——也即现实经验与媒材的可获取性所带来的结果。不过,《本草纲目》的“狮子”来源,未必是三维的“石狮”,考察当时其他二维平面的“狮子”形象,譬如民窑生产的外销瓷器上,实则都是一样的简率,不同行业的画工可能只是相互效仿而已。

戴若伟评《〈本草纲目〉通识》|以“本草”流变,观历史的层累与文化的碰撞

不同版本《本草纲目》中的“狮”,《本草纲目图考》,1744页

戴若伟评《〈本草纲目〉通识》|以“本草”流变,观历史的层累与文化的碰撞

青花狮子纹盘,明嘉靖年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在结语部分,作者简要提及了《本草纲目》在域外及对现代的影响,也关涉到了李时珍的局限性。不过,虽有“《本草纲目》在东洋是汉方医学的宝典,在西洋是博物性质的百科全书”(62页)一说,是书“博物性质”的界定仍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借用刘小朦之言,或许是一较为中肯的作答:“传统本草与药物知识并不仅仅关乎治疗,它也是不同群体探索自然事物及其与人、与宇宙关联的学问与实践。我们或许可以将这种取向称之为‘博物学’(natural history),但不必以欧洲博物学的标准来评价中国本草的发展与兴衰。”(“刘小朦评《药之为物》|辨草识药:重绘明清中国的知识版图”,《上海书评》,2022年4月18日)

时至今日,除了对“科学”“技术”“药学”等概念的反思之外,也可以从不同的观者角度来审视《本草纲目》的概念与意象,思考它究竟如何从方方面面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与创作(如施慧的系列作品《本草纲目》)。

戴若伟评《〈本草纲目〉通识》|以“本草”流变,观历史的层累与文化的碰撞

本草纲目·1,2009-2010,施慧

戴若伟评《〈本草纲目〉通识》|以“本草”流变,观历史的层累与文化的碰撞

本草纲目·2,2014.08.18-2014.09.08,施慧

我们需要“通识”一类的书籍来引导我们进入《本草纲目》,或许正暗示了个体对于这方面知识的遗忘与缺失。孔子在谈论《诗经》时,曾评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我想,这评价放之于《本草纲目》亦有可取之处。对多数像我一样不甚知解此书的人,借助《通识》,应可找到“初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门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06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本文转自:凉山日报科幻音乐戏剧《本草纲目》瞧,孩子们眼中的未来世界本报讯(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商曼 李芳沁)12月9日,中国首部由儿童担任编剧编舞、词曲创作的科幻音乐戏剧《本草纲
2023-12-13 08:47:00
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写通识本 助你读懂《本草纲目》
...杰传统文献浩如烟海,够得上“经典”的也数以百计。《本草纲目》作为古代药学著作的代表,被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称为“16世纪的中国百科全书”,当然可以跻身于经典之列。然而,成都中医院
2023-06-30 14:51:00
李时珍精神内涵简述
...物学研究方面亦为世界前驱;500多年来,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名扬中外,造福人类。郭沫若同志曾为修建李时珍墓题词: “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
2024-06-10 08:29:00
...等,尤以外涂、放置患处可迅速发挥镇痛及止痒之效。《本草纲目·木部》载:“樟脑出韶州、漳州,状似龙脑,色白如雪,樟树脂膏也。”“(主治)……龋齿,杀虫辟蠹等。”[2]《全国中草
2025-04-30 07:53:00
三拜濒湖为求真
...中国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他最突出的学术贡献是编撰《本草纲目》,除此之外,他在中医学特别是脉学上也有很高建树。由他编著的《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和《脉诀考证》在中医学发展史上
2023-11-27 06:51:00
《本草纲目》诞生记
...文转自:海南日报■ 王吴军明朝李时珍的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对中国医学、养生学、营养学,甚至动物学、植物学都有客观的记录、精辟的分析与论述,四百多年了,这部书一版再版,长销
2024-03-01 07:24:00
黄志辉:在实践中书写对中药的热爱
...学海无边,他愿意做探索中药路上的践行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凡例中写道:“虽曰医家药品,其考释性理,实吾儒格物之学,可裨《尔雅》《诗疏》之缺。”黄志辉说:“《本草纲目》是我读
2023-09-22 09:35:00
山中医学子三下乡:走进中药种植合作社,谱写新时代本草纲目
鲁网8月22日讯2023年7月10日,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杏林德馨”志愿服务队来到了济南长清区钰升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了以“本草拾趣,探寻中药经济”为主题的三下乡实践
2023-08-22 22:12:00
四川蓬溪:深挖本草文化底蕴  打造特色文旅IP
...、本草美食周等活动相继进行。2022年以来,蓬溪以“《本草纲目》诞生地”为魂,“养生养心大健康产业”为基,“本草文化、国药精神”为线,深挖“本草文化”底蕴,展现李时珍在蓬溪的
2023-06-21 09:1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纸上烽烟|打响青岛武装抗日第一枪的红色作家周浩然
编者按:八十年后,抗战的炮声犹有余响。回望那段生灵荼毒、国运飘摇的岁月,英雄的先辈们奋起抗暴,以血肉之躯抵御虎狼之师,守住了民族的尊严和生机
2025-08-27 06:43:00
抗战中的太原:血火王兴坪 忠魂护家园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王兴坪惨案遗址(资料图片) 1938年2月,齐世铭的东山抗日游击队被整编成714团独立营,在王兴坪村建立了根据地
2025-08-27 07:04:00
铁骨铮铮响 血尽志未消——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三)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安葬着这样一位烈士,贺龙元帅赞誉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2025-08-27 07:55:00
1951年上映的影片《新儿女英雄传》讲述了抗日战争初期,冀中白洋淀地区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水上猎户组成的传奇游击队——雁翎队的故事
2025-08-26 09:23:00
中国空战史上对撞敌机第一人陈怀民,不要为我悲伤、不要为我难过,为了国家百姓,死的有价值!1938年,22岁飞行员陈怀民,不顾安危撞向日军飞机,壮烈牺牲,没想到女友竟纵身一跃,跳入
2025-08-26 10:42:00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发动卢沟桥事变。佟麟阁:誓与卢沟桥共存亡。佟麟阁女儿:父亲不会变老,我想再抱抱他,父亲牺牲时那年我只有15岁……
2025-08-26 10:42:00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真正的君子,就算没人监督,也能守住本心,不会因为环境隐蔽就放纵自己。然而现实中
2025-08-26 15:04:00
读方志 行贵州 | 岩脚镇:繁华商埠和川盐集散的古驿道
在贵州西部,群山脚下、廻龙溪畔坐落着一座百年古镇——岩脚古镇。岩脚旧称羊场,位于六枝特区北部,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2025-08-26 15:32:00
铭记抗日战争历史,传承烽火岁月精神 ——“信”火相传大学生退役士兵实践团红色寻访之旅
202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用血肉之躯铸就的胜利丰碑
2025-08-26 16:56:00
泉畔寻踪,诗里访城—— 山师附小2024级8班雏鹰小队访泉研学记
鲁网8月26日讯近日,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2024 级 8 班雏鹰小队踏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访泉之旅。此次活动从充满古韵的百花洲出发
2025-08-26 16:56:00
大皖新闻讯 泛黄的纸张,铅印的文字,穿越八十余载时空,静静诉说着昔日的战火纷飞——这便是珍藏在安徽省档案馆的《抗敌报》
2025-08-26 21:08:00
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的夹烟墙画,有人投诉认为不妥,理由是会误导青少年,并建议把鲁迅抽烟换成握拳动作。投诉是好心,但有些过度操心了
2025-08-27 01:56:00
巧设诈降计 杀敌显神威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齐世铭故居。(资料图片) 如今,在杏花岭区东山腹地有个风景优美的村庄叫窑庄村。抗日战争时期,东山地区抗日游击队队长齐世铭的故居就在这里
2025-08-26 07:49:00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二)“我自从‘九一八’东北事变、‘一二八’上海抗战之后,悲愤交集……仓卒离家
2025-08-26 08:00:00
山河历劫难 燕赵赤子心——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一)编者按 在抗日战争中,燕赵儿女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
2025-08-25 08: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