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他因《诗经》《楚辞》及唐诗宋词而与中药结缘,27年来,在平凡的药师工作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工作——
黄志辉:在实践中书写对中药的热爱
他穿着白大褂行走于药房,他“手秉戥秤观权衡,巧手分得雨丝匀”,他在平凡的药师工作岗位上打磨着不平凡的工作,他就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药学部党支部书记、药学部总院中药房负责人黄志辉。
黄志辉,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主要从事中药鉴定、中药质量管理、中药带教等工作,兼任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葛洪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药临方制剂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委员。
在古典文学中邂逅中药
“是草皆为药,无山不出云。”提起中药,黄志辉总能滔滔不绝,对中药的热爱溢于言表。黄志辉踏上研究中药这条路,并不像很多人有着家庭氛围的熏陶或是既定的人生目标,黄志辉对中药的好感源于《诗经》《楚辞》中对中药的意象诠释,让黄志辉觉得原来看似平平无奇的中药还可以这般有魅力,让众多文人墨客为之挥笔。随着对《诗经》《楚辞》以及唐诗宋词的涉猎,黄志辉逐渐对中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无论是《楚辞》还是《诗经》,黄志辉不仅品读到了文学的博大精深,更感受到中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硫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堂。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这首《满庭芳·静夜思》,将云母、珍珠、防风、沉香、郁金、黄柏、桂枝、苁蓉等24味中药融合在一起,字字都是草药香气。黄志辉说:“诸药所生,皆有境界。草木有灵,人间有情,相逢则境界生。中药有寒、热、温、凉四气,有辛、甘、酸、苦、咸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每味药各有功用,也许我和中药的缘分就是恰如其分地邂逅。”
从诗词中遇见中药,中药在黄志辉心中便成了永恒的存在,他从最初的药剂学专业慢慢过渡到中药学专业,一心一意研究中药。来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药学部工作,让黄志辉真正地将自己置身于中药之中。因为热爱,所以坚持,一坚持就是27年。
在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
1997年,黄志辉来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药房,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面对医生的处方单,审核、调配、复核、发药是他每天的主要工作,通读处方,药名、规格、性状、剂量等,不漏一项,每项确认,每剂确认,如有不确定的地方还要和医生再三确认。这些工作说起来很简单,要做到丝丝入扣,也要经过不断地训练强化,每天重复,以至形成肌肉记忆,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久了,黄志辉觉得药师素质能力的提升恰如运动员的体育训练,熟能生巧,并没有什么捷径。
“手秉戥秤观权衡,巧手分得雨丝匀”,是对中药师最形象的描述。黄志辉调配散料中药遵循一定的原则,总量称量,等量递减,逐剂复戥,称准分匀,顺序排放,避免混为一堆,以便复核。每剂重量误差控制在±5%以内,保证处方调配质量,调配、一检、二检过关后方可打包。对于特殊煎法,如先煎、后下、包煎等,逐一跟患者交代,避免患者因为操作失误而影响中药的治疗效果。
黄志辉常说,药房是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唯有做好服务才能赢得群众认可。“在中药房服务窗口,难免会遇到一些意见反馈或投诉,我经常勉励大家要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以服务临床一线为第一位。即使出现了微小的失误,也要本着认真诚恳的态度去沟通。作为一名药师,要有细心、耐心和良心,才能把看似简单的工作做到极致。”
在求知路上孜孜不倦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这是《荀子·劝学》中黄志辉最喜欢的语句,鞭策着他在求学和工作的过程中要脚踏实地、潜心钻研。在探索中药的路上,黄志辉更加欣赏道地药材,无惧环境恶劣,任凭干旱暴晒、风吹雨打,始终相信“顺境出产量,逆境出品质”的道地药材“逆境效应”。
2015年,广州中医药大学选派驻村扶贫干部,黄志辉最终入选。在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扶贫期间,黄志辉全周期地参与了玉竹种植基地和桑蚕基地的种植、采收和初加工工作。黄志辉说:“平时药房里的中药材都是经过炮制的,与基地里种植的玉竹在手摸、鼻闻上的差别很大,能够周期性地参与基地工作的经历非常难得、难忘。”虽是驻村扶贫,对黄志辉来说更是一次学习,“学然后知不足”,黄志辉发现自己的中药相关知识还需要继续学习。
2018年,黄志辉成功入选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养对象,对他来说这是一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按照规定,培养对象每年至少要去国内的5个基地学习,黄志辉的目标不仅是完成学习任务,而是尽可能地为自己充电。丰富多彩的实践课让黄志辉开了眼界:“看了黄连的植株,才知道黄连的根从下往上倒着长;看到原始的浙贝母外层单瓣鳞叶,才明白为什么浙贝母又叫‘元宝贝’;延胡索置沸水中略煮,不可过生过熟,断面黄色角质状,有蜡样光泽……”为期3年的基地游学让黄志辉受益匪浅,在他看来,学海无边,他愿意做探索中药路上的践行者。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凡例中写道:“虽曰医家药品,其考释性理,实吾儒格物之学,可裨《尔雅》《诗疏》之缺。”黄志辉说:“《本草纲目》是我读的次数最多的一本书,每逢翻阅或校对《本草纲目》,就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常读常新。随着对《本草纲目》认识和理解地不断深入,家里的书架上逐渐增添《本草纲目》的不同版本以及相关书籍,如《本草纲目导读》《本草纲目补正》《本草纲目大辞典》《本草纲目彩色图鉴》等,这些书虽然在内容上有部分相似,但是书中的观点不尽相同,都能深切地感知到古人在技术有限的条件下,极尽观察,取象比类,尽可能地为后人保存下当时考察到的完备资料,可见其良苦用心。每次读来有启发、有感动、有亲切感,可谓是‘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访谈中再次提及《本草纲目》,黄志辉顺手拿起办公桌上的版本,书中的内容他都做过圈圈点点,写上评语,这种读书习惯黄志辉坚持了多年。他感慨道:“经过十几年的研读后,我认为《本草纲目》不仅是中国古代药性理论最完整的总结,还是每个知识分子的必修书目,其基本思想来自中国传统哲学。”正如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所说:“你只要找到精华中的精华,那整个精华就是你的。如果辨不出精华中的精华,那整个精华你都不懂。”2020年1月至今,黄志辉在“今日头条”上推送《本草纲目》原著选读300多篇,不断地寻找《本草纲目》里精华中的精华。(涂新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2 12: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