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四气五味:入腹知性效自明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4-04-19 14:54: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 赵中振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草纲目》研究所

四气五味:入腹知性效自明

中药之四气。

四气五味:入腹知性效自明

中药之五味。

学习中医药,一定要先抓住最重要的。认识一味中药最关键的就是要掌握它的气和味,就好似现在寻找目标用卫星定位一样,明确了经纬度就定了位,其余的可以慢慢来。

何谓中药

翻开《本草纲目》之前,我想先讨论什么是中药,中药和西药有什么区别。其实古代是没有“中药”一词的。古代称中药为本草。古代人对中医的代称很多,如岐黄、青囊、杏林、悬壶、橘井,民间一般称为郎中或大夫。

西医药传入中国后,相对而言才出现了“中医”“西医”“中药”“西药”等名词,以示区别。

比如,餐桌上常见的土豆,又叫马铃薯,英文名是Potato,它是中餐还是西餐?有人说是西餐,有人说是中餐。如果是在西餐馆吃的薯条,那毫无疑问是西餐。反过来在中餐馆吃的炒土豆丝,那就是中餐。这说明是不是中餐,与原料没有绝对关系。

那麻黄是中药还是西药?如果询问来自西方的学者,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碱(Ephedrine)是什么药,他们一定回答是西药。实际上,麻黄碱的来源麻黄在中医看来是一味地地道道的中药。它的主要功效是发汗、平喘、利水,麻黄根则可以敛汗。

需要明确的是,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从应用形式来讲有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中有收载。

一般中药的单位是味,一味中药。而西药常说一种西药。中药不论种,一味中药的来源常常不止一种动植物。再以麻黄为例,麻黄的来源有草麻黄、中麻黄与木贼麻黄3种不同的植物。

寒热温凉

用药如用兵。中医看病、开方子,首先要辨虚实寒热,其次要熟稔手下兵将的能力,做到“知人善任”才能运用自如。

中医临床通过望闻问切做出诊断,正如《十问歌》所示:“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寒热是最为重要的。”

《本草纲目》有言:“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这是中医治疗的准则,要按照中医药理论指导用药。

药性中的四气,指的是寒热温凉,也有古籍记载寒热温平的。根据临床实践,医家推理四气属性,并记录下来。凡是能治疗寒性病的就是热性或温性药;凡是能治疗热性病的就是寒性药。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中药的药性与药效应用在患者身上,才能够得到更好的体现。

人们在刚入门学中药的时候,老师往往会提到一篇《药性赋》。《药性赋》大约为金元时代的作品,原为中医初学中药的启蒙之作。文中将248种常用中药按药性的寒、热、温、平分为四部分,按韵编写成赋体,从其中最寒性的药物开始。“诸药赋性,此类最寒。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药性赋》流传广远,得益于它的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学习中药、认识中药应该从药性开始,从四气五味开始。要想深入学习,还得下苦功夫。我曾经设计过一副中药的扑克牌,希望能够辅助记忆诸药药性。大王是黄帝,小王是神农,四种花色分别代表了中药的四气。

酸苦甘辛咸

中药五味——酸苦甘辛咸,指的是临床的药性,大部分也是药物的自然属性和天然的味道。

中药的味,是和功效直接相关的。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涩;甘味能补、能缓、能和;苦味能泻、能燥;咸味能软坚、润下。

酸的药,如乌梅、山楂,口尝的味道就是酸的。甘的药,如甘草,确实是甘甜的。

但有许多药物自身的性味与本身的味道不尽相符。

比如,海螵蛸又叫乌贼骨,是乌贼鱼的内壳,呈不透明白色,扁长椭圆形,中间厚,边缘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由于它有收敛的作用,所以其药性是咸的,但如果口尝去感觉,一点都不咸。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海螵蛸是出海水而不咸。

李时珍在编纂《本草纲目》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古书中药味进行了订正,如钩藤、败酱等。《本草纲目》新增药374味,如淡竹叶、三七等,性味都是李时珍自己总结后记录下来的,为后代的医家所遵从。

除了四气五味以外,中药的特性还有很多方面,包括药物的归经、升降浮沉、七情、毒性、饮食禁忌等。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的每味药物下分列释名、集解、修治、发明、复方等八个项目,记述药材、药性与临床应用三大部分。

历代本草记载的中药基原与功效代代相传,以实践经验为基础,不断总结纠正。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9 1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中药的“陈用”与“鲜用”
...陈新,并各有法”,但没有涉及具体药物。本文主要探讨中药的陈用与鲜用。中药“六陈”说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药物宜陈用的有六味:“凡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
2023-09-08 09:38:00
季春生浮萍 宣肺透疹灵
...绪。浮萍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也是常用的发散风热类中药。萍水相逢话浮萍晚春时节,波澜不惊的湖面,突然被一种细小的绿色浮游植物铺满,这种植物就是浮萍。浮萍因悬浮于水面而得名,又
2024-05-15 10:04:00
中药复方:用药遣方如用兵
...,西方其实也有来自植物的传统药物。常有外国朋友问我中药与西方传统药物有什么差别,复方与炮制是中药区别于西方传统药物之处。古方大全复方,人们还习称为方剂。方剂包含了“方”与“剂
2024-04-12 10:35:00
感冒好治吗?
...。这些让人担心的“感冒”,其实都是复合邪气所致。从中药功效的角度看,能散寒的中药很多,能祛湿的中药很多,能清热的中药也不少。但是,既能散寒又能疏风的,既能祛湿又能清热的,比较
2023-12-23 01:24:00
经典名方“麻黄附子细辛汤”,仅用3味中药,可助阳解表,疗效好
...论》中的麻黄细辛附子汤,仅用麻黄、细辛和附子这三味中药就做到了,此方剂具有助阳解表的效果,在临床上,也是治疗此类病症的代表方。本方剂中的麻黄辛温,具有发汗解表的功效,辛温散寒
2024-02-29 12:24:00
中药“大小”有不同
...:中国中医药报□ 邓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有些中药的名字非常有趣,如大蓟和小蓟、大通草和小通草、大白花蛇和小白花蛇等,单看这三组名字,令人不禁想知道,这些中药只有形状大
2023-08-28 15:23:00
五积散中含有麻黄等成分,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在中药的世界里,有许多神奇的方剂,其中一些被誉为“万能方”。这些方剂因其广泛的治疗范围和卓越的疗效而备受赞誉。逍遥丸和六味地黄丸是众所周知的万能方,但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另一种被誉
2024-01-19 13:34:00
...工作。实施抗微生物药减量化行动以来,我国原创的兽用中药已经成为“减抗”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的指导下,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大力推动兽用中药科技研究,加快了农业投入品减
2024-02-26 06:06:00
源头管理保品质 道地药材更地道(健康焦点)
...医药发展规划》提出,制定发布全国道地药材目录,构建中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加强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生产基地建设,鼓励利用山地、林地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道地药材是我国传统优质中药
2024-04-26 09:00: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