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近来,随着气温骤降,全国多地开启“速冻”模式,低温津贴也再次引发公众关注。据《工人日报》报道,发放低温津贴等低温劳动保护工作仍存在落实难的情况。记者在长春街头随机采访了多名外卖骑手、快递员、环卫工人、建筑工人等户外劳动者,多数受访者表示没听说过低温津贴,也没拿到过津贴。
劳动者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工作,易引发冻伤、呼吸系统疾病、关节功能损伤,诱发心血管疾病等。据媒体报道,有外卖员称,“骑电动车跑几公里就冻麻了”;冬季清雪任务重,环卫工人起早贪黑地干,手脚都是麻木的,腰酸背疼是常态。不管是外卖员,还是环卫工人,城市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他们的辛勤付出,而保障他们的正当劳动权益,既是社会应有的人文关怀,更是关系民生的制度善意。
和高温津贴、夜班津贴一样,低温津贴属于在特殊工作环境下的津贴,是为补偿劳动者特殊消耗而支付的补贴,属于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既然是合法权益,就不该被“冷冻”,为何落实难,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一方面,有专家指出,从现实原因考虑,由于南北温差较大,低温津贴难以形成全国性的统一规定。同时,低温环境对劳动者的损害并没有高温天气那么明显和直接,也就导致了相关部门、企业以及劳动者对低温带来的职业危害没有足够的重视。
而另一方面,低温津贴落实难,更重要的是缺乏清晰的发放标准与规范。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虽然在2004年施行的《最低工资规定》中明确提到,在低温的劳动环境下,用人单位应支付低温津贴。但具体怎么发?发多少?尚未有统一的标准与规定,全国也仅有部分城市出台了相关政策细则予以落实。
在寒冷的冬季,保护户外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应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首先,应尽快出台相关法规和政策,明确低温津贴的发放标准、范围、时间等,从法律和政策层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一步推动低温津贴发放落到实处。其次,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也要积极响应,从细化制度、完善措施着手,并加大执法与监管力度,进一步督促企业落实相关政策,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才能让低温工作者感受到满满的政策暖意。
上游新闻评论员 龙春晖
编辑:康磊责编:王蓉审核:陈旭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04 18:45:1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