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1984年7月12日,越军在出动20000余人攻打老山松毛岭过程中,越军特工连百来号人一度冲到119团指挥部所在的627高地南侧山脚下。
当时负责保卫119团指挥部的部队只有团特务连警卫排,敌我实力悬殊,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在指挥部坑道里的官兵都能感受到大地在摇晃,枪声也显得十分激烈。
当时应邀前来119团做客的118团副团长杨工力见状,随即命令随行的通讯员跑步去叫担任全师预备队的118团1营赶赴627高地解围,自己则取了一支56式冲锋枪和一个手榴弹袋,准备冲出坑道作战,为119团指挥部争取转移时间。
看到指挥部坑道里的所有人都忙着收拾各种物品准备转移,团长张又侠却告诉大家不要紧张,更不要转移,简单介绍了敌我双方态势后,命令警卫排,将敌人放近至手榴弹杀伤范围内再集中所有轻火力阻击,最后,闯入119团防区腹地的越军特工连有来无回。
低估了越军的意志力
老山松毛岭大战爆发前,我军就通过多种渠道掌握了越军的大致意图,为了粉碎越军的阴谋,云南前线指挥部在6月末就制定出了详细到连一级的防御作战计划。
119团的防区位于老山战区最前沿,团长张又侠在布置任务过程中,特地请来了曾经在扣林山收复战、“一四工程”、老山收复战等重大作战行动中表现突出的118团副团长杨工力为119团出谋划策。
见到老战友求助,杨工力一针见血地指出,越军的大部分中高级军官都是我们手把手教出来的“学生”,他们对我军的进攻和防御战术都了如指掌。若是越军的主攻方向在老山战区,那么,他们一定会采取我军善用的主力侧翼穿插,炮兵断我后勤补给线,再派一支奇兵正面突袭。
119团的防御区位于老山战区最前沿,要是按照军、师两级指挥部的统一部署,采用纵深梯次火力和兵力配置的防御战术,必然会吃大亏。
因为越军在老山战区经营了三年多,面向越南一侧的区域,路网密集,而我军初来乍到,加上面向中国一侧的区域,坡度较陡,一旦爆发大战,我军将面临一线阵地前运后送工作难开展,炮兵和步兵配合不默契的问题。
一线诸阵地步兵得不到炮兵的有力支持,守不住阵地是常事,步兵丢失了前沿阵地,后方炮兵也会岌岌可危。所以,119团不应将全团兵力平均分散在防区的33个高地上。而是采取兵力前轻后重,火力前重后轻的配置。
兵力前轻后重,可以有效降低不必要的伤亡,必要的时候,前沿一些高地也可以适当收缩防线,等人员和弹药都得到补充后,可以迅速反击,就像锤头一样,举得越高,冲击力越强。火力前重后轻,主要是考虑步兵团配备的100、82、60迫击炮这些伴随火炮射程较近,需要尽量靠前,才能有效增加火力覆盖范围。
经过详细斟酌,最后119团全部采纳了杨工力的意见。
7月12日凌晨5点左右,越军首次发起进攻时,正如杨工力所料的那样,越军步兵主力向那拉方向采取了两翼包抄,正面强攻,炮兵断我后勤补给线的打法。
但让杨工力和张又侠都没有想到到的是,越军有着惊人的意志力,采取了自杀式冲锋。第一次进攻就出动了一个加上团的兵力,作为奇兵的中路部队,一次就投入了2个特工营。那拉方向最前沿的142高地,只有119团一个加强班的战士防守,越军首次就出动一个加强连的步兵发起冲锋,在冲锋时,前面的越军倒下了,后续的人员不顾一切地往前冲。
尽管119团配备了100多门火炮,加上后方有师属和军属炮兵群的支援,但整个防区面积高达8平方公里,导致119团无法保证整个防线可以做到滴水不漏。
随着时间的推移,119团诸阵地都遇到了前运后送工作不到位,弹药补给不及时,作战工事被毁来不及修复的问题。
越军疯狂到用人命消耗我军弹药的地步。在那拉方向,越军成片倒下,可其攻势不减,战至上午9点多的时候,越军攻占了142、145等高地,从119团的正面撕开了一个突破口越军已经杀到团指挥部
上午10点左右,军、师两级炮兵群弹药告急,团、营属炮兵群的弹药也不多了,越军趁白天视野开阔,加强了攻势。
这时,团指挥部设立的一处观察哨汇报,有一股人数大约100人的越军已经冲至627高地南侧山脚的密林里,正与119团警卫排发生激战。
627高地距离最前沿的142高地约为1000米,越军一个连的兵力冲至627高地南侧山脚,就意味着,越军中路奇兵已经强行突破了119团的防线。
当时,627高地除了特务连警卫排之外,团部所有人员加起来也只有一个排的兵力,一旦越军突破627高地第一道防线,后果不堪设想。
情急之下,通讯科的战士本能地收拾文件和电台,好几个团级干部跑出坑道观察情况。
此时,担任师预备队的118团1营的位置就在662.6(松毛岭主峰)和627高地之间,距离119团指挥部最近,负责加强指挥118团1营的杨工力马上想到要动用师预备队为119团解围。
团长张又侠却说,大家不要慌,就算越军冲到坑道外,他们也攻不进来,这个时候部队不能中断通讯,否则各高地就会被敌人分割包围,指挥部所有人火速归位。
紧接着,张又侠请求军、师两级炮兵群按照前沿阵地的引导,集中火力封锁清水河一线,阻止越军后续部队继续冲锋,命令团、营属炮兵集中火力封锁最危急的阵地前沿。最后命令各营各连投入预备队所有兵力。同意已经弹尽粮绝的阵地退守坑道等待救援。
对于围攻627高地的越军,张又侠考虑到后方炮兵炮弹不足,命令警卫排将越军放进阵前50米以内再集中火力拦截。50米以内的距离,刚好是普通战士正常的投弹范围,越军在缺乏掩体庇护的情况下仰攻,必然会吃亏。没过多久,警卫排就解除了敌情。
事后杨工力回忆道:张又侠团长表现出临危不乱的大将风范。若是当时119团指挥部转移阵地,防区各高地必然会和团指挥部暂时失去联系,后果将不堪设想。
很快,突破119团防线的越军步兵退路被切断,这股越军因缺乏防御工事的庇护,四面八方都遭到119团轻火力的打击,习惯了打不赢就跑的越军士兵在逃跑过程中,有很多人踩响了双方此前埋设的地雷,伤亡不断。
一些经常躺在死人堆里装死等待时机的越军士兵也躲不过119团密如雨点的枪林弹雨。越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突破119团的防线,结果数以千计的人员成了瓮中之鳖,战至上午11点左右,119团基本控制了战场局势。
不久,炮兵部队所需的各种口径的炮弹恢复供应,张又侠果断指挥战士们夺回丢失的阵地,战至12日黄昏,越军在阵前遗留的尸体多达3000具,其阵地上还有数以千计的伤亡者得不到及时处理,弹药也不多,因而主动撤出战斗。
结束语
7.12松毛岭大战,尽管越军超过70%的伤亡都是解放军炮火所致,但在12日上午10点到11点炮弹告急的时间里,119团起到了关键作用。
越军虽然伤亡惨重,解放军伤亡仅为越军的八分之一,但在战略和战术上,越军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尤其是在战术上,越军中路奇兵动用特工部队,冲锋时,越军特工采取小群多路多梯队的战术,使得解放军的火力难以集中,从而出现了一个连建制的越军围攻119团指挥部的问题。
另外,越军特工冲锋时,首先要求后方重型火炮实施延伸射击,为其开辟通道,然后以班为单位,每个班设有一个火力掩护小组,配有60迫击炮手一名,轻机枪手一名,40火箭筒手一名,火力掩护小组均采用移动射击方式作战,其迫击炮手不用炮管支架,只需一手扶着炮管一手填弹也能打得很准。
每个班另设二个冲锋组,小组成员枪械射击准,投弹又远又准。越军一个特工班,即便是遇到解放军排级火力拦截,往往不会全班覆灭,很多时候甚至可以将本班所有伤亡者带回出发阵地。这样一支军队,就算是在武器信息化的今天,仍旧是不可轻视的精锐部队。
119团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主要是因为各级指挥员善于谋略,能够发现自身的优缺点,也能够发现敌人的优缺点,而我军战士有着钢铁一般的意志力。
战后不久,美国西点军校就将这场历时14小时的战斗编入教科书当中。
参考资料:
【1】林儒生:《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的团参谋长》
【2】林儒生:《永远的老山(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19 17: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