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四川日报
追怀
怀念不只是流泪
□付希
7月10日凌晨,老父亲走了,享年85岁。父亲一个月前患脑梗入院,却在康复期肺部感染离世,面戴氧罩急促困难的呼吸定格了亲人最后的心痛。
我不相信父亲会这么快就永诀,此前一天,他任教学校周边的村民和学生到医院看望,还紧握着手请他秋天回去看看,父亲真真是点了头的。
父亲是古蔺锅厂坝人。1957年参加工作,当过会计,后来担任村小民办教师。父母一起扎根这所边远的山区村小,四个子女相继出生,和村里的孩子一起劳动一起读书长大,我们走出大山了,父母也没有申请过调动。
小学处在川黔边缘大山之中,当地老百姓赶个场都得跋山涉水二三十里。学校当时开办不久,低年级三四个班,条件十分简陋,好长时间还借村民的堂屋上课。自从有了学校有了书声,这山沟沟就不再沉寂了,满山跑的娃娃背上书包,叫“狗儿”“牛儿”“耗子”的学生有了学名。不知读书啥用的家长,也在父母劝说下,把娃娃送进了教室。
父亲一向认真负责,对子女和学生要求非常严格。虽然好多年都只有每月20元工资和一年360斤的口粮,他仍一丝不苟,任劳任怨。后来,上级安排他做学校负责人,他更是忘我,不分上班下班,一心扑在学生身上。父母待学生如子女,视家长为亲人,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母亲退休,父亲才卸下“民师”的担子。这副担子,他一上肩就扛了三十多年。
如今,学校早被撤并了。但在群众心中,村小是他们最珍视最美好的回忆,父亲和早年去世的母亲被村里人视为最敬重的前辈和亲人。
这次父亲病重,当地村民特别担心和关切。村干部、村民和学生代表专程赶到医院探望。他们给父亲带来了地里最鲜嫩的南瓜茄子四季豆,自家种植的大米,精心挑选的土鸡蛋,自己榨出的菜籽油,树梢上选摘的土李子。还有几两茶叶,那是父母当年在学校旁边栽种的茶树,乡亲们专门采摘制作的新茶。
村干部告诉父亲,村里已大变样,公路通畅便捷,高速马上动工,村里的黄桃猕猴桃在网上都不够卖。老师不仅让村里人学到知识,还教育子女读书成才,给村民树立了榜样,现在这里已形成尊师重教好风尚。
父亲走了,我们后事从简,没举行告别仪式。另一批村民又赶来,有的乡亲我们多年没见,他们久久肃立父亲灵前,饱含热泪深深鞠躬。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21 0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