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威海这些“祖宗严选”火了几千年!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3-17 14:48:00 来源:大众网

“你永远可以相信祖宗严选”这句话在互联网上常常被提及。威海作为历史悠久、文脉深厚之地,我们的祖宗在这里玩什么?吃什么?一起来看看咱威海祖宗的“严选”,衣食住行,都是传承千年的宝藏。

太会织了!优良贡品名闻天下,远销海外

自古以来,凡谈到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时,“衣”总是居于首位。在过去千百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威海地区民间自产自用(有的也曾用以作为贡品或用来充作赋税)的布料,主要有葛布、绸布、麻布、棉布等。

今威海地区,古属嵎夷之地,境内滨海而多山。山中盛产优质野生葛藤,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利用葛纤维织作葛布的地区之一。《尚书·禹贡》记载夏代天下各地物产和贡品,处于半岛最东端的嵎夷之地,所贡之物即为“厥贡盐絺,海物惟错”。“盐”即海盐,“絺”就是细葛布。由此可见,早在三四千年前的夏代,境内葛布即名闻天下,并以其质地优良而成为贡品了。

威海这些“祖宗严选”火了几千年!

编织春亚纺明信片(清末)

北齐天统四年(568)境内置文登县,当地所产之葛布又始有“文登葛”之名。正如后来清道光《荣成县志》所载,包括荣成乃至今整个威海地区在内的古文登县,因其“海上诸山产葛最良”,故当地所织之葛布“世谓之文登葛”。而且就目前所见的正史记载来看,直到唐代,产于胶东半岛东端文登等地的细葛布,仍是输往朝廷的贡品,以及百姓充作赋税的地方特产。

威海这些“祖宗严选”火了几千年!

威海这些“祖宗严选”火了几千年!

历史上威海地区出产的“绸布”,主要是柞丝绸。境内昆嵛山地区,是我国柞蚕的起源地,也是最早采集利用野生柞蚕丝织绸的地方。后又通过海路传到高句丽、新罗、百济和日本等地,被称为古代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

麻布衣服古代在威海地区也广为流行。《唐书·地理志》载:“登州土贡赀布。”登州,唐初始于文登置登州,后迁宁海、蓬莱。自唐初至清末,今威海地区一直属于登州管辖;“土贡”即以地方土产之物作为献给皇帝的贡品;“赀布”就是细麻布。

靠海吃海!7000年前的威海人三餐是海鲜,吃剩的蜊碴都堆成了山

威海被誉为“中国海鲜之都”,在威海人的餐桌上,海鲜是永远的主角。而在几千年前,威海的先民就开始捕捞海鲜了。

威海这些“祖宗严选”火了几千年!

1973年的深秋时节,荣成东河口村二队队长常德财带领社员整修村南头一片被大家称为“蜊碴塂”的地方,在往深处挖时突然发现了以往未曾见到的东西。里面有灰黑的陶片,还有显然是被人工打磨过的石头。

威海这些“祖宗严选”火了几千年!

1979年3月,北京大学与烟台地区文物专家到河口村对遗址进行考证。同年10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烟台地区文管会联合对遗址进行调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河口遗址属胶东半岛原始文化中较早的贝丘文化遗址,应当处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7000年前。最让人感兴趣的是,发掘出的大量的、几乎是成堆的蛎壳,那应当是先民从大海获取的生活用品,用完后将壳留下埋藏。威海地区是中国古代渔盐业兴起最早的地区之一。《尚书·禹贡》记载,地处青州的半岛东部地区,是九州中唯一以海产杂品和海盐为贡赋的地区。春秋时期,境内渔盐生产更为兴盛。《国语·齐语》谓“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威海在内的半岛地区的渔盐之利为齐国富国强兵、称霸天下奠定了经济基础。清代以前,境内海产品全部来源于海洋捕捞。

威海这些“祖宗严选”火了几千年!

先民在此定居,早就向海洋深处索取食物,这便离不开船舶。1982年,经技区泊于镇松郭家村(当时属于荣成市)出土一艘独木舟,不仅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舟之一,制作工艺上还采用了水密隔舱技术,是当时最先进的造船技术。

威海这些“祖宗严选”火了几千年!

相传商末周初时期,威海为箕子古城的所在地。春秋时期,莱人(掌握种植小麦技术的人)在今荣成市埠柳镇不夜村建立了不夜古城。不夜古城有着繁华的商业经济,清代时遗址尚存,城边耕夫常能挖到春秋战国时代的古刀币。“日上扶桑当户晓,月中烟火有人家。闾阎胜事安耕凿,井邑居民乐岁华”。这首由清朝雍正年间文登知县王一夔创作的《不夜古城》诗,是对当年繁华不夜古城的遥想和记录。

延续千年!“童话小屋”隔热防寒,颜值与实力并存

海草房是胶东地区特色建筑,被誉为中国传统民居的“活化石”。其以厚石为墙,用海草苫顶,不仅隔热防寒,还特别美观,被很多网友评价为“宛如童话世界中草屋的民居”。你一定难以相信,海草房这一朴实无华的建筑竟能在历史长河中抵住时光“侵蚀”,延传上千年。

据考证,海草房的建筑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只不过,那时的建造式样十分简单,甚至够不上久居结构,仅能称作“简陋的窝棚”。秦汉至宋金,这一建筑形式逐渐改进,苫作工艺有所突破,形成基本格局。

威海这些“祖宗严选”火了几千年!

威海这些“祖宗严选”火了几千年!

海草房声名鹊起,真正打出响当当的名号,是在明清时期。彼时为巩固海防,威海沿海区域广设卫所和军寨,屯田军户和军属性质的村落由此蜂起。冬暖夏凉、居住舒适,海草房如此妙处在渔村之间迅速传开,直接促使海草房苫作工艺趋于成熟,甚至形成系统性较强的建造规格,进而在渔家民居建筑史上占据不可取代的至高地位。据明万历年间的记载:“民间房屋大半结茅搭厦,以避风雨。”1841年《荣成县志》卷一载:“邑中罕见瓦屋,砌以石,覆以茅,苫以海带,仅避风雨,而内外之辨较然。”

帝王“严选”!古人游历山海干了那么多事……

在《尚书》的开篇《虞书·尧典》中,有这样几句话:“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即唐尧时代,贤君尧命令一个叫羲仲的大臣到一个叫嵎夷的地方居住,以此来恭敬地迎接东方的日出,观察辨别太阳东升的时刻。经专家学者考证,嵎夷就是威海最早的名称。

威海这些“祖宗严选”火了几千年!

“海上仙山之祖”昆嵛山

《尚书·尧典》记载,“尧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羲仲从尧都平阳出发,一路向东,来到了嵎夷的旸谷,在旸谷山设立“天文台”,每天清晨恭迎日出,黄昏恭送日落,设坛隆重祭天祭日,细致观察太阳、日夜、星辰等天象变化,记录不同时节和天象对花草、树木、庄稼的影响,终于确立春分的准确时间,为制定“二十四节气”、拟定中国早期历法奠定了基础。

威海这些“祖宗严选”火了几千年!

昆嵛山云海

威海这些“祖宗严选”火了几千年!

秦汉时期,秦始皇与汉武帝两位帝王多次东巡成山,举行礼日仪式,先后留下了秦皇石桥与汉武朱雁的故事。有千古帝王的双重加持,成山就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心中的诗意之地。特别是秦皇石桥这个典故,被广泛引用,李白、杜甫、李贺、李商隐等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均可以找到。今天成山头景区内的秦桥遗址,就是秦皇石桥典故的源起地。

成山头

《古风·四十八》

[唐]李白

秦皇按宝剑,赫怒震威神。

逐日巡海右,驱石驾沧津。

征卒空九寓,作桥伤万人。

但求蓬岛药,岂思农扈春。

力尽功不赡,千载为悲辛。

威海这些“祖宗严选”火了几千年!

成山头景区秦桥遗址

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在威海文登曾有过一次奇遇。为了向一位鹤发老者请教养生之道,秦始皇亲自下令“止马”于山前。当得知老人“常年沐汤泊,限量食白果”后,他深信不疑,口含白果入汤沐浴……这便是“止马沐汤”典故的由来。流经花岗岩构造断裂带形成的温泉水,蕴含丰富的偏硅酸、锶、氡等微量元素及各种矿物质,最高水温可达87℃,能够直接煮熟鸡蛋。

威海这些“祖宗严选”火了几千年!

威海这些“祖宗严选”火了几千年!

文登温泉公元1167年,云游天下的王重阳老先生慕名来到圣经山脚下,见远处一山恰似长者头像,慈眉善目,美须飘逸,极像他心目中的超级偶像道教始祖——老子。王重阳惊叹之余,当即驻扎下来,开始了神圣的创教传道事业,先后收下了马钰、丘处机、谭处端等七位弟子,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全真七子”。

威海这些“祖宗严选”火了几千年!

威海这些“祖宗严选”火了几千年!

圣经山《太上老子道德经》的五千文

你在海边捡过鹅卵石吗?宋代苏轼在《文石》写道:“轼始于文登海上得白石数升,如芡实,可作枕闻梅。海隅荒怪有谁珍,零落珊瑚泣季伦。法供坐令微物重,色难归致孝心纯。只疑薏苡来交趾,未信玭珠出泗滨。愿子聚为江夏枕,不劳麾扇自宁亲。”古文登县三面环海,多有石滩分布,海滩盛产鹅卵石,被称为文登石,简称文石,以文石滩(今荣成纹石宝滩一带)的文石最为闻名,北宋大文豪苏轼就曾在个人诗作中多次提到了文石。今天威海的多处鹅卵石海滩,亦是游客们的热门打卡地。

威海这些“祖宗严选”火了几千年!

纹石宝滩的鹅卵石

“威海城里游,必登环翠楼”。始建于明代的环翠楼是威海第一历史文化名楼,数百年里,历经多次重建,屹立于威海市区奈古山上,见证了威海卫城的风云变幻。

威海这些“祖宗严选”火了几千年!

威城八景指威海卫城清代流传的八处景观,其中奈古雪霁指奈古山雪后初晴的美景。明清以来,威海卫有 “城压半山头”之说,这里的“山”指的就是奈古山。清康熙《威海卫志》记载:“奈古山在卫治稍北,城踞半岭,乃卫治主山也。”奈古山海拔124.5米,位于威海卫古城的西城墙以西,即现在主城区中心地段。三面群峰环抱,夏有绿荫,冬藏雪霁。东览大海,俯瞰刘公岛、日岛,主城区风光尽收眼底,是冬日威城赏雪的绝佳去处。威海名楼环翠楼在其东麓。

威海这些“祖宗严选”火了几千年!

从衣食住行到文化传承,“祖宗严选”无一不流传至今,可见这些事物品质毋庸置疑。快来威海,打卡同款“老祖宗严选”吧!

(大众网编辑 金文馨 综合自山东宣传、威海档案、文旅威海、《故事中的威海》、文旅环翠、文登文旅、荣成文旅、掌上威海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3-17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记者 王震威海市气象台 2023 年 11 月 29 日 9 时 00 分发布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信号:受冷空气影响,预计29日白天至 30日夜间威海市将出现降雪和大风天气
2023-11-29 11:27:00
威海暴雪持续!四预警齐发!部分高速封闭,班线客运暂缓发车,部分公交调整
“雪窝子”的雪,虽迟但到。昨夜,威海一场大雪,处处银装素裹,海滨小城与雪相遇,充满了浪漫和诗意。注意!今日暴雪仍将持续。威海市气象台12月16日5时继续发布暴雪黄色预警信号、道路
2023-12-16 10:45:00
绿色金融激活“蓝碳”经济
本文转自:农村大众报绿色金融激活“蓝碳”经济威海推动金融支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农村大众报记者祝超群威海荣成海洋牧场。在威海荣成寻山集团海洋牧场海面上,成串的浮漂格外显眼,而这浮漂
2024-01-12 14:44:00
威海继续发布暴雪橙色预警!局部可达30厘米以上!1万余人齐战风雪!
注意!威海暴风雪持续!威海市气象台12月16日16时继续发布暴雪橙色预警信号、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信号、寒潮黄色预警信号和大风黄色预警信号。预计今夜市区、文登北部、荣成北部阴有大雪,
2023-12-16 18:32:00
烟台威海遭遇极端性冷流暴雪,网友:宛如北极科考!
烟台威海遭遇极端性冷流暴雪,网友:宛如北极科考!“冷流雪正在狂暴,宛如北极科考!”烟台大学东门附近,冷流雪正在狂暴,宛如北极科考。微博网友观云梦雨 视频截图12月20日,位于山东
2023-12-21 14:08:00
直击高考首日,威海12800余名考生走进考场
...今朝终至亮剑时6月7日至10日,2025年夏季高考如期举行,威海12800余名考生,以笔为剑斩破知识的荆棘,以墨为锋勾勒梦想的轮廓,以字为刃披荆斩棘,在青春的答卷上奋笔疾书。
2025-06-08 09:59:00
威海市小学传统文化“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主题教研活动举办
陈乃彰 通讯员 王春晓 威海报道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提高教师生传统文化素养,4月23日,威海市小学传统文化“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主题教研活动在
2024-05-09 15:41:00
威海市8个水产品成功入选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
...食品发展中心公示2024年第一批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威海市威海刺参、荣成裙带菜、荣成鲍鱼、荣成海胆、文登蚝、文登刺参、文登对虾、文登蜢子虾酱等8个水产品成功入选。
2024-06-17 16:41:00
莱西至荣成高速铁路12月8日开通运营
...西起青岛市莱西市莱西站,向东经烟台莱阳市、海阳市,威海乳山市、文登区,终至威海市荣成市荣成站,线路全长193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全线共设莱西、莱阳南、海阳、乳山南、威海
2023-12-08 11:2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90后“金牌讲解员”陈双:用青春语言讲“活”红色故事
7月21日,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陈双,现场讲解《我们都是王家川》。陈 双提供9月5日,在西柏坡纪念馆,一场名为“时代回响”河北红色抗战故事主题宣讲活动正在举办
2025-10-13 08:55:00
铁骨忠魂入画来——《吉鸿昌》佳作赏析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抗日英雄吉鸿昌就义前写下的生命绝唱,他为抗战事业献出生命,牺牲时年仅39岁
2025-10-13 14:06:00
忆李公:秋雨潇潇 斯人未远
李公,讳宗伟。鲁南枣庄人。少时家贫,耕读乡里,敏而好学。怀弘毅之志,抱淑慎之德。及长治学,淹贯经史,旁涉艺理。常挑灯看剑于夜阑
2025-10-13 15:13:00
学府东街站位于小店区东中环路与龙保街、学府东街的交叉口之间,车站共设4个出入口。该站工程名为学府街东口站,公示名为龙堡站
2025-10-13 20:17:00
“河北五超”第九轮开战在即,石家庄VS保定,强强对决榜首争霸,“板面驴火之战”悬念今晚揭晓!
2025-10-11 17:02:00
笔墨间的垦荒征程——《南泥湾途中》佳作赏析
“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展览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苏联卫国战争为主线
2025-10-11 21:17:00
太行风|巍巍长城
10月3日,金山岭长城。 郭中兴摄长城,是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不朽史诗,是熔铸于民族血脉的精神图腾。它横贯万里,是承载历史
2025-10-10 08:44:00
以家族记忆还原英雄本色,让抗联精神代代相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殉国85周年的特殊节点,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爷爷杨靖宇》一书不仅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2025-10-10 17:30:00
秋日的蔚县尖山村,漫山层林褪去葱郁,红黄绿点缀其间,将山野打扮得斑斓夺目。拍摄|赵永辉、王建海制作|吴晓萌
2025-10-10 07:51:00
发现200余处遗迹,出土各类文物标本400余件(套)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河北日报讯(记者史晓多)日前,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会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举办
2025-10-09 08:38:00
孙敬会笔下的孙立,钢鞭造型是最大亮点
水浒人物,36天罡的地位高于72地煞,而画水浒人物的画家,也多把创造的精力和巧思,用于前者。不过孙敬会先生画梁山108好汉
2025-10-09 11:32:00
杜梦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每逢八月十五,当一轮圆月悬于中天,中国人便知,这是属于中秋的时刻。这个承载着团圆期盼的节日
2025-10-09 11:32:00
家国记忆·暖月流晖|明月映泉城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用笔墨描绘这一轮明月,也用月色寄托思念。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
2025-10-09 11:33:00
杜梦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月光穿透千年云层,既照亮了文人墨客案头的诗稿,也温暖了寻常巷陌的烟火。中秋的魅力,在于它既是“诗言志”的情感载体
2025-10-09 11:33:00
人文|白居易与唐代的香衣文化
文|刘永加秋风乍起,天气渐渐转凉,人们会添加衣物,讲究的此前可能会在衣箱或衣柜里放上樟脑丸,也是为了防虫,所以拿出的衣服带着淡淡的香气
2025-10-09 11: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