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厦门日报
一批烈属到厦门烈士陵园缅怀先辈,英雄后人欧阳龙兴这几天守在陵园宣讲
“这位手持船篙的船工就是我的外婆”
文/图 本报记者 罗子泓
近日,不少烈属来到厦门烈士陵园祭扫英烈、寄托哀思。厦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主任张扬介绍,连日来,厦门烈士陵园处于祭扫高峰期,日均入园人流量超过1万人次。清明期间,陵园将提供无偿代祭扫服务,并为烈属和各大团体组织免费提供花圈、挽联。
他化身宣讲员 讲述外婆的英勇事迹
最近几天,年近七旬的欧阳龙兴一直守在烈士陵园。每当社会各界人士前来陵园祭扫时,他便化身宣讲员,为大家讲述他的外婆——烈士张水锦的故事。
“烈士陵园里,‘永志铭心’解放厦门群雕中手持船篙的女船工雕像原型就是我的外婆张水锦。”欧阳龙兴指着雕塑说。据介绍,张水锦一家原本生活在漳州石美村,1949年,得知解放厦门渡海作战船工和船只不足,她立即带着丈夫和3个儿子支援前线。
1949年10月15日,渡海船只从嵩屿、集美、浮宫三个集结点出发。张水锦的船头高挂“渡海第一船”的旗帜冲在最前。正是在这场战斗中,张水锦和丈夫、3个儿子全部牺牲,将生命奉献给了解放事业。
“外婆去世时,我的母亲只有16岁。她始终记得在码头送别的场景。”欧阳龙兴说,在母亲的记忆里,外婆解下身上的银腰链,嘱咐母亲照顾好自己,等她从战斗中归来,便用这条链子为母亲说媒。遗憾的是,母亲终究没有等到外婆回家,而那条银腰链也成了外婆的遗物,成了联系母女亲情的唯一物件。
“这样的红色基因根植在我们的血脉中。”欧阳龙兴说,他希望通过讲述烈士的故事,让更多人知道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中汲取奋进力量、勇敢前行。
她按照家乡习俗 祭拜未谋面的烈士爷爷
昨日清晨6时许,杨晓雪从海沧家中出发,前往厦门烈士陵园祭拜爷爷杨阿芝。“我要按照家乡的习俗来祭拜爷爷。”杨晓雪说。
据杨晓雪的长辈介绍,杨阿芝出生于1933年,他是从广东来到福建诏安的“上门女婿”,原本姓陈,后来改姓杨。“爷爷牺牲时年仅21岁,当时我的爸爸只有3岁。”杨晓雪说。
杨晓雪不经常听到长辈说起爷爷的故事,只有父亲对她说:“你爷爷在部队里担任炊事员,人缘很好,看到其他战士吃饱饭后,他才会顾及自己。”1954年的一天,杨阿芝在福建海防前线穿过战壕时,不幸被炮弹击中,英勇牺牲。
杨晓雪告诉记者,每年清明前后,她都会到厦门烈士陵园祭拜爷爷,“如今,我的父亲也去世了。但我牢记他的遗嘱,每年都来看看爷爷,要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04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