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中华文明为何以“贫”为傲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2-08 11:40: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在此郑重申明:本文中所涉及到的“中华文明”,特指封建社会及其之前的文明,具体为起始于尧舜禹执政的上古时期,止步于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这段时间,时间跨度6000年之久。

熟悉这段中华文明史的人均知晓:中华文明自诞生之日起,便是围绕着如何构建一个“天下大治”的集体、如何与这个世界做抗争这个主题而努力的。为此,有关如何“治国安邦”、“安民”、“得民心”的论述,以及有关如何咬着牙坚持到底的神话传说不胜枚举;

比方说让后世引以为傲的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以及夸父追日、愚公移山、铁杵磨成针这类神话故事如雷贯耳、流芳百世。

不过细究起来便会发现:所谓的春秋时期涌现出来的诸子百家,看似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种思想纷至杳来,但核心主题却又如此单一:怎么治国?怎么安民?当然还有衍生而出的怎么读人心?怎么说服别人为自己所用。

中华文明为何以“贫”为傲

如此看来,中华文明的百家思想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一条独木桥——人治。

至于夸父追日、愚公移山、铁杵磨成针,核心思想也非常单一,就是教育人要意志坚韧、坚持到底,万不可半途而废。

为何这些励志故事一个接着一个,在中华文明传承史上从未间断呢?这就不得不提中华文明的另一个单一的特征:以贫为傲。

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穷志不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等等,都是在诉说着穷能立志的名言警句。

中华文明为何以“贫”为傲

有了名言警句的牵引,古代诗人不照做就不合适了,为此,古代倡导当官一定要清廉,而且光清廉远远不够,要达到清贫的地步,一来可以引以为榜样,天下归心,二来也可以避免闲言碎语,避免小人抓到把柄,遭遇弹劾的风险。

这方面做得最极致的当属明朝清官海瑞。

海瑞不仅家里家外都搞得家徒四壁的模样,自己和妻子都穿得破破烂烂的,而且还自给自足,自己种田、种菜,绝不多拿市井上的一文钱,也绝不侵占他人一分一毫的劳动果实。据说海瑞难得破了一次例,出门买了肉,就让摊主仰天长啸不已:今生居然遇见海瑞卖肉,而且还在自己摊上买,真是人生难得一遇的奇观哪。

历史上大部分官员虽然并没有像海瑞一样,搞得像“苦行僧”一样,但也深谙贫穷是政治正确的理念,因此对外行事上都力求“清贫乐”,不仅衣着朴素、深居简出,而且成了名之后做到闭门谢客,表现得如同孔子所言的那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中华文明为何以“贫”为傲

当然孔子的这段话还不算啥,刘禹锡的《陋室铭》那才将“我贫穷,我骄傲”叫的一个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这也就构成了中华文明特有的精神内涵——以贫为傲。

《陋室铭》:我贫穷,我骄傲,为何自古以来,中华文明为何以“贫”为傲?

这首先跟中华文明的研究对象很有关系。中华文明自诞生之日起,便立足于群体,所谓的依靠群体力量可以“服狡虫,制禽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合力效果。

但群体也有它的问题,就是如何管理群体?如何让群体里的每个人都能安分守己?为此,孟子很早就找到了群体生存的核心: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可以说,如果你一人富贵,一人多吃多占,群体里的每个人都会不服的,因为他们觉得,你这是在搜刮民脂民膏,你的享受富贵,是盘剥他们财产得来的。

中华文明为何以“贫”为傲

那么什么情况下,群体里的成员会欣慰?会赞扬拥护你呢?很显然就是把自己搞得贫穷、无欲无求的模样,甚至比所有人更为贫穷。这种情况下,群体成员都会觉得你是在一心为群体,绝无私心,是个合格的领导者,也就更为拥护你的领导。

不过问题来了?为何一定要“装穷”,以贫为傲呢?作为领导者就真的不能生活富裕一点吗?

这就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6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一直活得就很不如意,不是饱受战乱的生灵涂炭,就是陷入单靠种地怎么也养不活全家老小的困境。

正是因为没得吃,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才只能苦中作乐,也只有创造出“以贫为傲”的文明准则,助推中华民族传承、延续。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09 05:45:2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中华文明之殇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为生在中华大地而骄傲,为拥有这么强有力生命力的文化而自豪,也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刻入骨髓的不屈不挠精神,以及自古而来的团结一心深刻内涵在起作用。故而虽然中华民
2023-02-08 11:47:00
华文明历史悠久,为何还要派唐僧去“西天取经”?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称得上是世界上发源最早、传承时间最长的文明。学过政治或者历史的人都知道:传统意义上的文明古国一共有四个: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和中国。如今
2023-02-13 16:08:00
中华民族是最早之一进入文明阶段并至今没有中断过自身文明发展的唯一文明体,并在古代和古典时期创造了辉煌成就,从而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完成了文明
2023-06-26 19:26:00
“夷夏之辨”:中华文明中的文化认同与族群融合
...一样,心理别扭着。但实际上也有娶蛮夷女子为妻的。“中华民族”一词并非自古有之。只是在鸦片战争后,西方话语的“nation”被译成汉文的“民族”,这一具有现代政治意涵的词汇才开
2024-05-07 06:16:00
本文转自:中国文化报全国政协委员都海江:​构建中华文明对外传播效能科学评估体系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案由当前,我们正努力增强中华文明对外传播力影响力,但距离传播效能的最大化、最
2023-03-14 05:44:00
...祖国大好河山,在“行走的课堂”中读懂中国历史、感知中华文明。作为国家级思政课堂,节目以极高的信息量、生动鲜活的笔触,描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壮丽图景,鼓励青少年以昂扬向上、不懈
2023-09-01 12:26:00
华夏族的起源与演变:中华文明的奠基之路
华夏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古代中国最早形成的民族共同体之一。华夏族的发展不仅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还深刻塑造了东亚乃至世界历史的进程。以下将简要回顾华夏族的发展
2024-11-05 09:44:00
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中华文明需要返本开新、中西互鉴
...长彭刚出席论坛并发表题为“返本开新与中西互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几点思考”的主旨演讲。他表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要是中华民族的又要是现代的,前者要求返本开新,实现优秀传统
2023-09-15 16:42:00
美国学者:中华文明是推动世界繁荣与进步的价值来源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中新网北京1月18日电 17日,“道中华”文明对话国际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西班牙、巴西等多个国家的约20名专家学
2024-01-19 09:20: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央媒看太原11月9日,中新社以《跨越海峡寻根 台湾张氏宗亲山西晋祠祭拜先祖》为题,报道了近20位台湾张氏宗亲代表在晋祠博物馆台骀庙祭拜先祖的情况
2025-11-12 07:54:00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