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苏味道既是朝廷重臣,在初唐时期又是著名诗人,诗歌流传千年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2-11 21:00:00 来源:戏说三国

705年正月十五,唐朝都城洛阳举办上元节灯影之会。一时,宵禁开放,万人空巷,人们秉烛夜游,彻夜狂欢。

在这浓重的节日气氛中,文人雅士们纷纷赋诗写文,纪念这新春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在数百位诗人的作品中,有一首五律诗《正月十五夜》脱颖而出,被人们公认为最佳诗作。

诗中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苏味道既是朝廷重臣,在初唐时期又是著名诗人,诗歌流传千年

这首诗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苏轼的先祖,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宰相、知名诗人苏味道。

苏味道出生于贞观年间,九岁时他就已经能写诗赋文,和同乡李峤并称“苏李”,两人又和崔融、杜审言四人合称“文章四友”。其中,杜审言是唐朝大诗人杜甫的爷爷。

669年,22岁的苏味道进士及第。当时负责选拔官吏的吏部侍郎裴行俭擅长鉴别人才,他看出苏味道非同一般,所以对他十分礼遇,不仅授予他县尉之职,还将女儿嫁给他。

苏味道有四个儿子,其中苏份就是后来眉山“三苏”之祖。

苏味道步入仕途后,曾经跟随裴行俭征讨突厥,在营中先后担任管书记兼监察御史、行军大总管等职。

684年,苏味道担任侍御史,负有纠弹百官的职责。

外戚大臣裴居道被第二次授予左金吾卫将军时,他想找个文采好的人为自己写谢表,听说苏味道擅长写文章,于是就把此事拜托给苏味道完成。

苏味道提笔一气呵成,文采斐然,逻辑严密,一时传为美谈。

苏味道既是朝廷重臣,在初唐时期又是著名诗人,诗歌流传千年

苏味道在朝中任职之时,正是武则天执掌朝政时期。武则天注重人才,苏味道素有文名,这样的当世大才当然会得到重用和提拔。

688年,武承嗣声称在洛水中发现了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文字的石头,武则天大喜,于当年十二月亲自拜洛受图,唐睿宗李旦、太子以及文武百官都按照位次参加盛典。

唐味道也在观礼的大臣之中,他还遵照武则天旨意,做了一首五言诗《奉和受图温洛应制》。

苏味道一直仕途平稳,官职一路稳中有升,690年,苏味道升迁为凤阁舍人;694年,苏味道被提升为检校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位同宰相,达到他仕途的顶峰时期。

从694年到705年十余年时间,苏味道曾经三次拜相,堪称朝堂重臣,由此可见武则天对他的器重。

苏味道既是朝廷重臣,在初唐时期又是著名诗人,诗歌流传千年

武则天看重人才,但是同时她又大量任用酷吏,武周之时告密之风盛行,大臣们常常人人自危,即使在路上遇见,彼此之间也不敢多说一句话。在这样的背景下,苏味道的官职稳中有升,其中虽然有武则天提拔的因素,苏味道明哲保身的性格也是重要原因。

苏味道三次拜相,官居宰相之职长达数年,但是期间并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业绩载于史册,因为他始终持有“模棱两可”的做事态度。

苏味道曾经亲口对别人说道:“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苏味道的大意是:做事不能太明白啊,不然如果犯了错误,必然会受到责备、怪罪,所以做事采取模棱两可的态度就好了。

正因为苏味道这种模棱两可的做事态度,所以人送外号“苏模棱”。“苏模棱”的名字当然不大好听,但是在武周时期,又未尝不是保全自己的一种处事方法。

可惜,即使始终“模棱两可”如苏味道,也没能真的笑到最后。

苏味道既是朝廷重臣,在初唐时期又是著名诗人,诗歌流传千年

武则天宠信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所以朝中大臣都很讨好这两个人,苏味道也不例外,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牵连。

705年二月,也就是苏味道写下《正月十五夜》一个月后,在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人的带领下,五百禁军冲入宫城,逼迫武则天禅位给太子李显,张氏兄弟被当场除去。

当时,苏味道担任的是益州大都督府长史的职位,因为和张氏兄弟关系亲密,他被贬为眉州刺史。不久,苏味道被官复原职,可惜,他还没来得及赶去赴任就去世,时年58岁。

苏味道既是朝廷重臣,在初唐时期又是著名诗人,作为宫廷诗人,他的很多诗文都是“应制”而作,比如《正月十五夜》、《奉和受图温洛应制》等,所以诗句难免歌功颂德,大力体现当时的升平景象。但是,苏味道同样看重自己的诗人身份,所以他非常注意写作技巧,诗作因此经常写得庄严典雅、技法纯熟,既满足“应制诗”的要求,同时又具有写景自然、音调和谐、文采华艳等特点,对当时诗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全唐诗》现存苏味道诗一卷共15首,其中可见他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和对新诗体的推动作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12 00:46: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杜甫的困境与高适的富贵,同为诗人命运却大不同
...方传袭千年的世家大族,历代名臣辈出。他的远祖是西汉重臣杜周,深受汉武帝宠信,“位列三公”,富贵已极。他的十三世祖是西晋名将杜预,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股肱心腹,担任司隶校尉,获封当
2023-09-18 20:31:00
...教授和太学博士的职位,后来到了南宋,他是朝廷的一位重臣,也是一位爱国的诗人,他的主要贡献表现了诗歌上,同时给后代留下了很多优秀的诗篇。陈与义从小就非常聪明又十分好学,会写诗和
2023-08-25 15:46:00
初唐四杰,诗歌的黄金时代的璀璨明星
...做给《汉书》作注,10岁读完六经,16岁参加科试,成为朝廷最年轻的郎官。他文思敏捷,诗才惊人,被誉为诗杰。他曾经为沛王李元嘉作《檄英王鸡文》,因此得罪了武则天和武三思而被赶出
2023-10-04 07:26:00
牛弘有哪些历史性的贡献
...夫等,并归葬灵台荆山。可以说他是隋朝不折不扣的文化重臣,牛弘对于隋朝文坛的主要贡献,最著名的就是主导了古籍构建管理和文化制度建立。隋朝建立初期,百废待兴,经过了南北朝频繁的朝
2023-05-03 15:17:00
张煌言的一生有多少作品
...的自我形象,既是一部自传体史诗,又是忠实记录南明小朝廷灭亡的诗史。他那忠于时代的现实主义风格,抒情、议论、叙事相结合的技巧,明畅质朴的语言无不体现出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卓越的文
2023-06-08 15:38:00
世人皆知“只羡鸳鸯不羡仙”,原诗句是什么呢
...奔赴长安,渴求出仕。经过数次碰壁,卢照邻得到了朝廷重臣来济的赏识,在他的推崇和引荐之下,卢照邻则成为了照亮长安上空的一颗新星。唐高宗的叔叔邓王李元裕听闻卢照邻的才华之后,便以
2024-06-06 09:27:00
...登鹳雀楼》写于他前往长安的途中,他希望得到当时朝廷重臣、诗坛领袖张九龄的赏识,实现自己远大的人生抱负。王之涣怀着“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兴奋心情,登上蒲州古渡旁的鹳雀楼,置身楼上
2024-03-12 19:53:00
如泉涌·清照国际诗歌艺术节将于6月开启
...的名义策划了这场大型文化盛会,诗歌节冠以清照之名,既是向伟大先贤的致敬,也是希望召唤今天的人们在浮躁的当下不忘对美学的探求,对精神生活和人文艺术的追逐。组委会透露,诗歌节开放
2024-03-14 18:40:00
【梵净漫笔】马结华:内在的潇洒——赵卫峰诗歌印象
...于诗歌的全部,所谓功夫在诗外,当然也在语言外。语言既是诗歌的内容,也是诗歌的外衣。老赵诗歌语言的“丰富多彩”,恰好反衬出了老赵诗歌“内在的潇洒”。这种内在的潇洒,既有语言上的
2025-01-03 16:2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纪录片|铁证:阁楼收藏家的抗战记忆
记录“九一八事变”的日军手牒,让人胆寒的日军防毒面具,印着“北支事变”字样的画报,南京被攻陷后的城市照片……在收藏爱好者周沧海的阁楼里
2025-09-18 14:43:00
巷遇②|遵义这条宝藏老街穿越百年
开头的话:每一座城市,都有它闻名的地标;但真正的生活,却藏在弯弯的巷弄里。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触手可及的温暖与烟火
2025-09-18 16:17:00
书桌抽屉里,一直放着爷爷留下的一块旧怀表。表壳斑驳,指针早已停摆,背面刻着模糊的“1945.9.2”,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
2025-09-18 16:47:00
大皖新闻讯 9月17日上午,《包拯:儒家文化的风范》新书发布会在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举行。多位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参会,围绕该书的学术与文化价值展开研讨
2025-09-18 18:29:00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郑州最早“一环”,承载3600年城市史
大河网讯 郑州市区“一环”内,3600年前曾经崛起了一座商代都城。郑州商代都城是商王朝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都城,它奠定了后世中国古代都城的基本规制
2025-09-18 19:36:00
值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之际,“反人类暴行——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展”,9月18日在山西博物院青铜分馆开展,展出包含遗址
2025-09-18 21:50:00
9月17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绛县横水西周墓地M1006发掘资料,该墓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晚阶段,从随葬器物判断,墓主应是一代倗国国君
2025-09-18 22:22:00
“九一八事变后,外公童长荣担任东满特委书记,带领军民开辟了10余块抗日游击根据地,组建了4支反日游击队,还积极筹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
2025-09-18 23:23:00
“‘英雄’曾是家人口中的回忆。今天,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看到这么多史料和展品,我又重新感受了‘英雄’二字的重量:那是对国家生死与共的牵挂
2025-09-18 23:23:00
《义勇军进行曲》:从东北抗日烽火中诞生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走进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一座“国歌墙”巍然屹立它长8米
2025-09-18 23:56:00
9月18日,防空警报划过城市天际,电影《731》在全国影院同步上映。影院之内,几乎座无虚席。许多观众掩面而泣,神情凝重
2025-09-19 04:15:00
画笔为枪刃热血染丹青 刻骨铭心的抗战厦门记忆
厦门美专学生画的抗日插画。黄燧弼1931年的厦门美专特刊 厦门美专十周年纪念刊封面毕业于厦门美专的庄索和同事一起为新四军设计的臂章
2025-09-18 08:20: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刘颂寒“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2025-09-18 10:15:00
3500年的建城史,邢台,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在考古专家、历史学家眼中,邢台又占据着怎样的历史地位?翻开典籍,《史记・殷本纪》记载“祖乙迁于邢”
2025-09-18 10:21:00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牛沐每年的9月18日,都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2025-09-18 12: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