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以兰喻人 意境高远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3-12 19:53:00 来源:太原新闻网

《王之涣传》(北岳文艺出版社)是作家糜果才奉献给广大读者的一部24万字的历史人物传记,荣列三晋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丛书。作者全面记录与透视王之涣的生存环境、家世、生平、人品、诗品,运用比兴等表现手法使传主的形象鲜活、饱满,沟通古代诗人与当代读者的情感共鸣,打动人心。

人们都知道王之涣是唐代伟大诗人,熟读王之涣的《登鹤雀楼》《凉州词》,也知道他是山西人,想当然认为,为这样一位伟大诗人写传还不容易吗?岂不知“史无前例”权威版的《全唐诗》共收诗49000余首、作者2800余人,仅收王之涣6首诗(人们一直认为其传世诗作只有6首)。关于人物生平唯一可以依据的是一件考古实物——国学大师章太炎发现的一块《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全文也仅545字,简略地概括了王之涣的一生,只能算是写在石头上的人物简介,而不是活在人们面前鲜活的诗人形象。王之涣去世至今已历1200多年,其间没有一部完整详细介绍王之涣生平的作品问世,糜果才的《王之涣传》填补了这一空白。

这本书以“意象辽阔,意境高远”八个字概括王之涣的政治、艺术人生。王之涣生于盛唐武则天称帝时代(688),祖籍太原王氏,祖父辈迁居绛州,出身书香门第。那首千古五言名篇《登鹳雀楼》写于他前往长安的途中,他希望得到当时朝廷重臣、诗坛领袖张九龄的赏识,实现自己远大的人生抱负。王之涣怀着“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兴奋心情,登上蒲州古渡旁的鹳雀楼,置身楼上,触景生情,“心底里潜伏的那种浩荡、磅礴、连绵、无尽的诗人激情一下子迸发出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

离开蒲州之后,他的《登鹳雀楼》便在当地文人雅士中迅速传诵开来,由乐工谱成歌曲,很快传至长安,名动一时。自然王之涣被张九龄看中,以张九龄门子调补冀州衡水县主簿,这一年,王之涣33岁。

一本好的历史人物传记,一定传递了很多符合世道人心的价值判断,这种价值传递绝不是干巴巴、硬生生的,也绝不是大段论述时代背景的老套做法,而是不仅展现“行迹”,还展现“心迹”,心理活动、多彩生活的画面,糜果才有权利推测甚至想象,写出心中不一样的王之涣,只要合情合理。当王之涣踏进位于长安城张九龄大人宅第的大门时,“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甬道两边花圃里长得郁郁葱葱的兰草。这些兰草的枝叶虽然纤细,却挺拔向上;枝叶之间的串串兰花虽然不很艳丽,却馨香袭人。走在甬道上,他觉得自己被一种清气包围着、裹挟着、浸润着,好像自己脱胎换骨了一样”。王之涣在赴任之前,张九龄问他有什么要求,王之涣只想要庭前的一株兰草,以表心志,他想把兰草带到衡水任上,“定了住所,王之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打开行囊,取出恩师张九龄赠送给他的一墩兰草,培植在住房的台阶下面”,以兰草的品格激励自己、节律自己、检验自己。当王之涣为张寡妇申冤不成反被小人侮辱与诽谤时,他认清现实,“此时,衙门里的兰草长势正旺,看起来柔弱的兰叶,挺拔向上,孤傲不羁,王之涣站在兰草面前,他曾反复思索,反复自问”。最终决定像“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那样辞官回乡归隐。

当王之涣再一次复出任文安县尉时,已是52岁,听到恩师张九龄去世的消息,他悲痛欲绝,设供案,奠美酒,焚香纸,反复吟诵恩师的诗句“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以寄托哀思。恩师像兰草一样自励名节、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影响了他一生。这样优美的句子和段落在整部传记中不时出现,成为一个类似于红丝线的东西,糜果才熟练运用中国传统诗歌比兴的表现手法,把自然界的兰花与所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合二为一,为读者树立了一个人品、诗品、官德俱全的鲜活、生动的伟大诗人形象。

正如糜果才在后记中所言:“写古人,写古事,就必须要还原当时的情景。”这本传记既写传主的家世与传主的一生,也写他的后世评价及影响,使传主的形象更饱满、更丰富、更生动。为此,他认真阅读唐代历史、地方志、民间故事等,做到对王之涣所处大时代的准确把握。以司马迁为榜样,到王之涣当年生活、为官、游走、会友的地方亲身体验一番,让王之涣的形象在大脑里逐渐完整起来。作者认为要写好这样一本诗人传记,同理心更为重要,懂诗的人更容易理解诗人,因而这本《王之涣传》无论是历史叙事,还是诗歌解读,都运用诗的语言,努力做到凝练、形象、生动,这也是该书的一大特点。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2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盛唐除李白杜甫高适还有哪些诗人
...担任礼乐方面的官职,后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几年后,张九龄提拔王维为右拾遗,调任监察御史,后担任河西节度幕判官。安史之乱爆发后,王维被叛军俘虏,被迫在叛军处担任官职,安史之乱平
2024-07-20 15:42:00
张九龄最著名的一首诗,首句就让人惊叹不已
张九龄,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张九龄深为时人所敬仰,曾征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作为诗人,张九龄善于五言古诗,诗风清淡,多以清雅简朴
2022-12-16 16:21:00
唐朝诗人的官职排行,仕途如何?
...张说,诗的名气没有前面各位那么大,不过他是唐朝名相张九龄的伯乐,后来被追赠太师、燕国公。最后怎能少得了诗仙李白,李白为官时间很短,在贺知章的推荐下,受到唐玄宗的赏识,被任为翰
2023-07-26 15:20:00
盛唐之下的张九龄的应制诗
...清”(《晚登王六东阁)))等等,也均为情景交融的佳句。张九龄还善于在山水纪行诗中塑造自我形象,宜兼比兴。如武则天长安二年,张九龄赴广州乡试时写下《演阳峡》一诗,对“重林间五色
2023-11-05 16:13:00
孟浩然最有气势的一首诗,颔联传唱千古
...首著名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便是来干谒当时的宰相张九龄,希望能够得到对方的举荐和重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
2024-09-06 11:51:00
他是盛世大唐最后的名相,被贬时写下此诗流传千古
...他任用过的宰相很多,前期有姚崇、宋璟,中期有张说、张九龄,可到了后来就只有李林甫、杨国忠之流了。当张九龄离开时,当时的人一定不会意识到,他就是盛世大唐最后的名相,带走了朝廷之
2023-05-09 09:57:00
我是经典传诵人丨“诗”意话中秋 感受一撇一捺里的别样“团圆”
...审美感受,是诗歌打动人心的秘密。《望月怀远》的作者张九龄是唐代一代名相,遭奸臣排斥,被贬至荆州,中秋之夜望月而怀念远人和远方,描写了真挚的思念之情,感叹在放下了尘世的面具和人
2023-09-28 20:53:00
聊聊王维的诗《山居秋暝》
王维早年思想较为积极,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自张九龄罢相后,则日趋消沉。身在朝廷而心怀江湖,过的是一种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先是居住在长安南的终南山别业,后迁至蓝田(今西安市蓝田县)
2024-04-23 16:04:00
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刘枣强碑》)此外如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
2023-09-19 15:2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抗战中的太原:作家胡正的抗日足迹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山西作家胡正(资料图片) 山药蛋派作家以赵树理为代表,还有被称为“西李马胡孙”的西戎、李束为
2025-08-22 08:06: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赵旭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无数英勇的中华儿女投身抗战
2025-08-22 09:38:00
1965年上映的中国戏曲电影《节振国》,讲述了1938年开滦赵各庄煤矿工人纠察队队长节振国不畏强暴,率先带领工友们掀起五矿同盟大罢工的浪潮
2025-08-22 10:14:00
一份《救国时报》串联起万里之外的东北抗战记忆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众多泛黄资料和照片中间,一摞新书映入了中国吉林网记者的眼帘,这本书就是《远隔重洋的呐喊:〈救国时报〉东北抗战史料选编》
2025-08-22 13:06:00
在吉林这片土地上,藏着一群人的热血与不屈——东北抗联的故事,你必须知道!
听,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展厅里,吉林省博物院讲解科科长崔玉卓正在声情并茂地讲述着东北抗日联军的故事:“周保中这样表述这段艰苦的岁月:‘听不到党中央的声音
2025-08-22 13:07:00
海报图品 | 齐国那些不可错过的历史名场面
AI图生成:刘伯垚、孙莹长图设计:王岩文案:孙莹、田泽文
2025-08-22 17:41:00
从春秋首霸到稷下争鸣,齐地往事织就斑斓长卷
在齐鲁大地上,齐国的历史如一幅波澜壮阔的长卷,每一个事件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串联起从立国到兴衰的千年风云。自姜太公受封于齐奠定基业
2025-08-22 17:49:00
“石镌风华”太原纯阳宫藏历代墓志精粹展,8月22日在山西古建筑博物馆(纯阳宫)开展。作为山西首个以“墓志发展演变”为主题的展览
2025-08-22 20:30:00
首次公开亮相!限时展出!这两件青铜器到底有怎样的意义?
日前在榆树市发现了两件夫余国的青铜器——青铜鍑和青铜锸,8月22日起在新民大街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限定首展,首次公开亮相
2025-08-22 20:58:00
抗战中的太原:谷草藏英雄 谱写鱼水情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王立岗(右)回太原看望父老乡亲。(图片由王立岗儿子王洪提供)翻开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历史画卷,一个发生在太行山麓的动人故事跃然眼前
2025-08-21 07:20:00
我们的抗战|军民情深:一碗饺子的牵挂与八十年的守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苗 郭辰昊 徐宁 于洋 王琳“我村人民年年莫忘,今天来送饺子给你们拜年。”在山东临沂朱村,每逢大年初一
2025-08-21 10:21:00
宋韵留香 四时风雅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 一缕青烟自香炉袅袅升起,茶汤在盏中泛起云纹……在历史的长河中,宋代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文化之昌盛
2025-08-21 10:47:00
丰乐剧场墙缝里藏了六把刀
如果你来到吉林省近现代史展,一定会被一楼一个展柜里保存非常完整的沙俄哥萨克军刀吸引,展柜里的军刀闪着寒光,刀上的花纹清晰可见
2025-08-21 10:55:00
【灵山夜话】张恨水笔下的上饶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通俗小说大家。他一生创作超千万字,既有《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风靡一时的言情小说
2025-08-21 1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