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郑和下西洋有何意图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2-12-20 16:03: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纵观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发展历程,并不是所有的朝代都像清朝那样实施闭关锁国的政策,保持着一种相对封闭与世隔绝的状态,在这之前,我国中原王朝也曾与周边的国家以及其他的西欧国家进行交流和往来,就比如我们所熟知丝绸之路,而除了这条陆地上的贸易路线之外,也有海上航线通往其他的国家。

而说起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航海之旅,就不得不提及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当时可是历经了七次远洋航行,使我国与东南亚各国以及印度地区等国家有了一定的交流和贸易往来,而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便是他不愿意带年轻的女子,反而却经常带着一些老妪和接生婆,那这背后是有着怎样的原因呢?

郑和下西洋有何意图?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1405年,当时是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这次活动也是他下令进行的,不过这样一场看似非常有意义的远洋航行活动对于清朝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好处,因为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彰显明朝国家实力的强大。

那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明朝时期一些盛产的丝织品和瓷器免费赠送给郑和在下西洋过程中所途经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很多人感觉赠送这些商品也没什么。

殊不知这些大量都出自官府控制下的产业,而且都是用非常好的原料制作而成的精品,毕竟是送给其他的国家,肯定要有面子,质量上绝对不能差,正因如此,送出去的这些大量的工艺品其价值也是非常之大的。

除此之外,还带去了我国当时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文化思想等等,可是当郑和下西洋回来的时候并不会带太多的东西,顶多就带一些周边国家特有的地方特产或是奇珍异宝,谁让此次航行的目的是为了彰显国家实力的强大,并不是为了贸易往来和与其他国家相互学习和交流,那明成祖为何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做这种赔本的买卖呢?而且还先后进行了七次,原因就是他想通过这次活动来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

我们都知道明成祖夺取皇位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毕竟最初皇位是传给他的侄子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但是因为建文帝实行削藩的政策,致使朱棣不得不起兵造反,后来经过了靖难之役的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他也成功的登上了皇位。

而在战争结束前夕,建文帝不知所踪,有的传闻说是当时皇宫失火建文帝葬身火海,也有的说是从皇宫之中的密道逃走,自此之后隐居了起来。

可不管是哪种说法,明成祖都心中存在顾虑,要求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所以就暗中派人搜寻建文帝的下落,据说后来有探子回信说建文帝逃到了南方,后来又辗转到其他国家,这才有了郑和下西洋的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来经过海域边境去往其他的国家,以此搜寻建文帝的下落,只不过到最后还是无功而返,建文帝究竟去了哪里也成了千古之谜。

远洋航行人员众多,不喜带年轻女子

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明成祖给他配备了很多的人员,包括水手、官兵、工匠、医生、翻译等等,这些人加起来总共有两万七千多人,而且动用的船只也多达二百余艘,而且在这其中还打造了六十多艘航海船,这也是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大的航海船,这不仅仅是为了彰显明朝的实力强大,更是为了保证郑和此次航行的顺利。

不过让人好奇的是在先后七次下西洋的过程中,郑和带领数量如此多的船员,其中并没有多少年轻的女子,除了士兵和工匠之外带的更多的是一些老妪和接生婆,按理说年轻的女子更有活力,应变能力更强,而且身体素质也要比那些上了年纪的女性好的多,可为何郑和反其道而行之,非要带那些上了年纪的女子呢?

年长女子阅历丰富,更具价值

其实郑和这样做是很正确也很明智的,虽然说年轻的美女无论是从身体素质还是一样貌上来说都要比上了年纪的女子更有优势,但是与此同时,她们也缺乏很多的生活经验和阅历,反观老妪和接生婆就不一样了。

老妪力虽衰,但是可以缝缝补补,女工活做的很好,而且她们会做饭,会洗衣,各种家务杂活都做的很出色,带上老妪无疑就是带上了贴身的保姆,可以很好的照顾其他船员的饮食起居。

那很多人可能就好奇了,老妪是很有价值,那接生婆该怎么讲,其实接生婆充当的是医生的角色,很多接生婆都懂得如何照顾人,遇到一些突发情况或者是不知名的疾病,她们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和遇到的病例给出建议,毕竟古代的医生可不是那么好找的,不像现在有正规的体系和职业划分。

那个年代要想找来一批医生是不太现实的,而且也很少有陆地的郎中会治疗在海上突发的一些疾病啊,那接生婆就得充当这一角色,负责卫生以及一些外科疾病问题。

再就是郑和下西洋过程中也并不是一个年轻女子都不带,总会有夫妻结伴同行的,也有在船上走到一起的,要知道郑和航行一次最少都得一年半载,这样的时间确实是很有可能会存在船上分娩的女子,接生婆就得负责接生,照顾孕妇以及新生儿,所以总的来说,这些生活阅历丰富的老妇人价值远比年轻女子大,自然就得到了重用。

结语

话说回来,虽然郑和下西洋耗费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以至于后来导致明朝国库空虚,百姓赋税负担加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加强了我国与东南亚国家以及其他地区的交流和往来。

还有就是这次远洋航行活动是在新航路开辟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也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可谓是中国古代史一次重要的里程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20 18:26:4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更多关于郑和,西洋,意图的资讯:
郑和下西洋:揭秘明朝的远洋雄心与真实目的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一直备受关注。近日,有声音指出《明史》中对郑和航行的目的存在曲解,使得明成祖朱棣的初衷被误解。那么,郑和七下西洋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朱棣的雄
2024-04-08 13:55:00
郑和下西洋不带年轻女子,专挑大龄妇女随行,为何船员集体支持
明永乐、宣德年间,郑和曾七下西洋,先后历经28年,最远到达过东非和红海。关于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意图,在历史上依旧是一个未解之谜,说法众多。有的说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大明国威,有人说
2024-10-19 10:40:00
每当提起郑和下西洋,世人为何总会联想到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
每当提起郑和下西洋,世人总会联想到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其中,赞扬者将重点放在体量和感官层面,认为三宝太监的远航让明朝威严远播。反对者则将焦点置于经济账,觉得如此耗费巨大的工程并没
2024-09-28 20:50:00
流传最广的解释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明史·郑和传》透露了有关信息:“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惠帝即建文帝朱允炆,继承了祖父朱元璋的皇位,成为明
2024-06-26 15:16:00
聊聊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历史上一段伟大的航海壮举,发生在明朝时期。本文将详细介绍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航行过程、影响和意义,带领读者领略这一传奇事件的魅力。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
2024-02-12 06:42:00
聊聊郑和曾七次下西洋那些教科书没有告诉你的秘密
郑和是明朝历史上的朝中大臣,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航海家。在教科书中,我们都曾学过郑和下西洋一课。然而你知道吗?教科书上所讲的只是一些只言片段,真正历史上还隐藏着许多教科书无法
2023-03-01 11:22:00
明朝七次下西洋,为什么都是郑和指挥?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历史上一件伟大的航海壮举,在当代社会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郑和下西洋从永乐
2024-05-20 15:15:00
揭秘郑和七次远洋的动机与收获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一是寻找建文帝余党,二是宣扬大明国威,三是防范帖木儿的威胁。至于具体是哪种原因使得郑和七下西洋,我们不得而知,但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如此之多,规模如此之
2023-10-22 15:40:00
...战功,还七下西洋,名垂青史,他就是明朝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让我们走进历史,一起了解郑和七下西洋背后的故事,郑和原本姓马,元朝初年,他的祖先移居云南昆阳,是元朝云南王麾下的贵族。
2023-01-31 19:2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庐江惊现三座东汉古墓!系农田改造时发现,出土铜镜光可照人
大皖新闻讯 古墓墓室顶部严丝合缝,墓砖一头宽一头窄,且带有弧度,体现了古人技艺的高超。连日来,在庐江县移湖街道八里社区陈老屋村民组的一处高坡上
2025-10-15 00:26:00
以笔为缰,挥毫间见民族风骨——《战马》佳作赏析
“没想到能在长春看到徐老的作品,太惊喜了!”在长春美术馆,一位观众发出由衷感叹。“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
2025-10-14 20:30:00
西安一市民赴广西捐赠抗战文物 “这是日寇侵华的铁证”
“这枚纪念章既是战利品,也是日寇侵华的铁证,通过它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创造未来!”最近,为帮助讲好“飞虎队”故事
2025-10-14 20:45:00
90后“金牌讲解员”陈双:用青春语言讲“活”红色故事
7月21日,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陈双,现场讲解《我们都是王家川》。陈 双提供9月5日,在西柏坡纪念馆,一场名为“时代回响”河北红色抗战故事主题宣讲活动正在举办
2025-10-13 08:55:00
铁骨忠魂入画来——《吉鸿昌》佳作赏析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抗日英雄吉鸿昌就义前写下的生命绝唱,他为抗战事业献出生命,牺牲时年仅39岁
2025-10-13 14:06:00
忆李公:秋雨潇潇 斯人未远
李公,讳宗伟。鲁南枣庄人。少时家贫,耕读乡里,敏而好学。怀弘毅之志,抱淑慎之德。及长治学,淹贯经史,旁涉艺理。常挑灯看剑于夜阑
2025-10-13 15:13:00
学府东街站位于小店区东中环路与龙保街、学府东街的交叉口之间,车站共设4个出入口。该站工程名为学府街东口站,公示名为龙堡站
2025-10-13 20:17:00
“河北五超”第九轮开战在即,石家庄VS保定,强强对决榜首争霸,“板面驴火之战”悬念今晚揭晓!
2025-10-11 17:02:00
笔墨间的垦荒征程——《南泥湾途中》佳作赏析
“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展览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苏联卫国战争为主线
2025-10-11 21:17:00
太行风|巍巍长城
10月3日,金山岭长城。 郭中兴摄长城,是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不朽史诗,是熔铸于民族血脉的精神图腾。它横贯万里,是承载历史
2025-10-10 08:44:00
以家族记忆还原英雄本色,让抗联精神代代相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殉国85周年的特殊节点,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爷爷杨靖宇》一书不仅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2025-10-10 17:30:00
秋日的蔚县尖山村,漫山层林褪去葱郁,红黄绿点缀其间,将山野打扮得斑斓夺目。拍摄|赵永辉、王建海制作|吴晓萌
2025-10-10 07:51:00
发现200余处遗迹,出土各类文物标本400余件(套)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河北日报讯(记者史晓多)日前,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会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举办
2025-10-09 08:38:00
孙敬会笔下的孙立,钢鞭造型是最大亮点
水浒人物,36天罡的地位高于72地煞,而画水浒人物的画家,也多把创造的精力和巧思,用于前者。不过孙敬会先生画梁山108好汉
2025-10-09 11:32:00
杜梦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每逢八月十五,当一轮圆月悬于中天,中国人便知,这是属于中秋的时刻。这个承载着团圆期盼的节日
2025-10-09 11: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