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谢云武认为,中医在我国已经传承几千年,它带着中国人古老的智慧。
中国古人的智慧中一个是“中庸”,一个是“枢”,古建筑中门的开合,需要门轴,这个轴就是枢。天地中有气,气在动,则出现风霜雨雪,四季更替,这是自然的大环境,而人体这个小环境亦是如此。人体出入升降,也需要有轴,轴即是“枢”,那么人体的枢在哪呢?出入之枢在肝胆,升降之枢则在脾胃。
谢云武治病的方法,离不开这一思想。
谢云武主张要想修复必先减负。
以现在普遍存在的胃炎为例。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患者出现慢性上腹疼痛、饱胀、不适、反酸、嗳气、晨起恶心等消化道症状,这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胃黏膜的炎症改变,即慢性胃炎。
当少数患者由上述慢性胃炎表现逐渐出现上腹不适、进食后饱胀、疼痛或体重减轻等相应症状;部分患者的典型症状表现为慢性、节律性上腹痛,呈周期性发作,这提示可能发展为消化性溃疡。
从中医角度看,内经语: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老子《道德经》里讲,余食赘行。可谓胃病的病理总纲。
慢性胃炎(胃脘痛)主要症状为上腹部胀闷疼痛,食后加重。一般疼痛并不剧烈,但亦偶有剧痛者。或消化不良,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饱满嗳气,恶心,呕吐,口苦,腹泻等。上腹压痛多呈弥漫性,较溃疡病压痛广泛。胃酸增多,则为肥厚性胃炎,有吐酸烧心等,也可能出现胃出血。如胃酸减少,则为萎缩性胃炎,有饱胀、嗳气、口苦或腹泄等。
据谢云武介绍本病有虚、实、寒、热、气血之殊。古人对胃脘痛的诊断,以绵绵作痛,痛无休止为寒,时作时止,胃有灼热感为热,拒按为实,喜按为虚,暴痛为实,久痛为虚,攻冲串痛为气,固定不移为血。
虚痛
胃痛喜按,按之痛减,然有胃阴虚和脾阳虚之别。胃阴虚则生热,脾阳虚则生寒。
胃阴虚
胃痛并不剧烈,伴有口干欲饮,胃有灼热感,手足烦热,或大便燥,舌质红嫩,苔薄白或少苔,脉细数。胃阴虚者,胃中津液不足也,喻嘉言说:“补津液即是补阴。”
治以用增液养胃汤,以北沙参、生地、麦冬、杭白芍、甘草、川楝子、川石斛、糯稻根须等加减。
脾阳(气)虚
胃脘隐隐作痛,喜按喜温,食欲不振、四肢不温,精神倦怠,大便溏,舌质淡,苔薄白滑润,脉沉缓。用加减四君子汤治之。
治以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砂仁、木香、乌药、干姜加减。
实痛
胃脘疼痛拒按,按之痞硬,嗳气倒饱,恶食吞酸,大便燥结,舌苔厚糙,脉弦滑。
治以通降汤,莱菔子、焦粬、枳实、大黄、厚朴、元胡、川楝子、旋复花、赭石加减。
寒痛
绵绵作痛,痛无休止,喜温恶寒,得热或以手按之则痛减,或时吐清水,口不渴,大便溏,四肢清冷,冬令易犯,舌质淡,少苔或薄白苔而润,脉沉迟或沉紧。
寒邪犯胃,治宜附子理中汤,党参、白术、干姜、附子、甘草加减。
热痛
胃痛时作时止,痞硬拒按,恶心欲吐,或吐黄水,身面赤,烦躁不安,小溲赤,大便燥,舌质红苔黄厚或绛腻。脉弦滑数大。
治以清热安胃汤,生石膏、山栀子、生地榆、金银花、丹皮、黄连、川楝子、 元胡、生知、柏加减。
气痛
胃脘胀痛,上下左右攻冲,痛及两胁,按之痛减,矢气较舒,每生气痛即加重,舌苔薄白,脉沉弦。
治以理气止痛汤,乌药、砂仁、元胡、川楝子、吴茱萸、黄连、沉香加减。
血痛
凡痛有定处,且有针刺感、拒按,为日较久,反复发作,即为瘀血作痛之象,食后痛甚,甚则吐血便血,舌质紫喑,或有瘀血斑,脉沉涩。
治疗宜加减失笑散,五灵脂、蒲黄、当归、赤芍、生地、桃仁、红花、乌药加减。
谢云武主任提醒:得了胃病,虾蟹和牛奶禁服。责任编辑:王怡萱(EN097)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11 14: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