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宋朝乌台诗案是怎么发生的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1-21 14:23:00 来源:戏说三国

熙宁四年,苏轼从汴京赴任杭州,熙宁七年调任密州,之后又知徐州,元丰二年移知湖州。

苏轼是个实干主义者。到哪里都能踏踏实实造福一方百姓。不过,他却不知道,一场政治风暴即将袭来。而他,就处在风暴之眼。

#01.

宋朝太祖皇帝开国时有过诏令,“不以言语罪人”。

不过,依然有人试图以此加罪于苏轼。

熙宁六年,沈括作为钦差大臣来杭州视察。苏轼热情地接待了他。

毕竟二人以前在京城曾经同朝为官。

那时候,沈括是变法派,属于王安石集团的人。而苏轼政治上更倾向于欧阳修、司马光的反变法派。

沈括来杭州是有目的的。他要搜罗一些苏轼诋毁朝廷的证据。

苏轼对人没有提防之心。他是“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园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

如今沈括来了,苏轼自然热情接待。

咱们只是政见不同,但不影响咱俩的关系。苏轼这样想。

但沈括可是。

恰好苏轼刚出了一本诗集,他赠给了沈括。

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

沈括如获至宝,匆匆返回京城。他是焚膏继晷,夙兴夜寐,逐字逐句从苏轼的诗集中找出来不少反诗。

沈括弹劾苏轼的奏折呈到神宗皇帝眼前。

结果,神宗对此事置之不理。

此为一段陈年往事。沈括想利用文字扳倒苏轼的计谋没有得逞。

如今,王珪、李定决定故技重施。他们要编织一个更大的网。

二人为何一定要置苏轼于死地呢?此事恰是因神宗而起。

宋朝乌台诗案是怎么发生的

#02.

苏轼虽然外放,但他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神宗的视线。

有一天,神宗皇帝对王珪说,苏轼该调回京城了。

就这一句话,王珪吓出一身冷汗。但他是“三旨”宰相。面上不动声色,口中朗声说道:得圣旨。

何为“三旨”呢?就是请圣旨,得圣旨,传圣旨。

别小瞧这“三旨”宰相,他有一手“拖字诀”玩得相当666。每次神宗皇帝问他,事情进展如何?王珪都说,正办着呢。

神宗皇帝让王珪把苏轼调回京城。那么王珪是怎么办的呢?

他赶紧找到李定。二人一合计,苏轼一回来,咱俩的好日子可就到头了。赶紧想办法吧。

事不宜迟,李定到处搜集苏轼的诗词,他要给苏轼罗织出更大的罪名,让苏轼永世不得翻身。

果然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罗织,苏轼的诗词中居然有一百多首都是讥讪神宗皇帝和新法的。

弹劾的奏折又送到神宗皇帝跟前。神宗皇帝都呆了。口中喃喃自语,苏爱卿啊,这些年你写了这么多反诗吗?

既然证据确凿,那此事就交给李定去查一查吧。

王珪与李定喜出望外。有了神宗皇帝这道圣旨就够了。剩下的事情,就全凭李定一人定夺了。

正所谓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苏轼正在湖州干正事呢,钦差来了,直接把他押回了大理寺。

李定开始了对苏轼非人般的审讯。

开始时候,苏轼当然不承认自己的诗词有讽讪朝廷之意。

可李定的招数很多。苏轼熬不过这些非人折磨,按照李定的要求,你说那首是反诗就是反诗吧。就这样,苏轼居然写了一万五千字的认罪书。

在王珪李定看来,苏轼的死罪已经板上钉钉了。可他们还想继续扩大战果。

李定让苏轼供出同伙,他都跟哪些人一起谋划过来往过,才写出这么些反诗。

苏轼开始时候还只是说,没有与其他人有往来。

李定反复提审,苏轼的防线彻底崩塌。

一次次提审,一次次核查,从苏轼诗文中找出的问题越来越多。牵涉进去的人也越来越多。

朝廷中也是人心惶惶,大家都缄默不言,唯恐一不小心就引祸上身。

有一次,李定与大家一起在殿外等候上早朝时,拿着一本苏轼的诗文突然说,苏轼真是个奇才。

众人面面相觑,无人敢应声。

李定自己继续说,看苏轼这篇文章写得,引经据典,问答如流,无一差错,可不是奇才吗?

依然无人敢搭茬。

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那么接下来,神宗皇帝到底该如何处置苏轼呢?

宋朝乌台诗案是怎么发生的

#03.

这天曹太后病了。神宗皇帝去探望。

见神宗愁眉不展,曹太后问:官家何事犯愁?

神宗就说了苏轼诗文讥讪自己、诋毁新法的事情。

曹太后却说,当初仁宗皇帝在世,殿试后回到后宫说,朕得苏轼苏辙兄弟,为子孙后代留下两宰相。

太后又问,苏轼现在何处?

神宗说,在大狱之中。

太后又说,太祖皇帝说过,不以言语罪人。

不久,太后病重。神宗皇帝告诉太后,准备大赦天下为太后祈福。

太后说,你就把苏轼特赦了就行了。

就在这一年,神宗发布诏令大赦天下,苏轼当然也在其中。

这又吓坏了王珪和李定。

二人赶紧去找神宗,说,苏轼不能放。

神宗皇帝也没有给他们好脸色,二人灰溜溜走了。

但王珪李定并没有就此罢手,他们又让党羽轮番上书,不但苏轼该杀,就连跟苏轼有密切往来的司马光、范镇等人都该杀。

神宗皇帝也是犹犹豫豫。

这时候,一位“我不在江湖,但江湖依然有我的传说”的大佬级人物出手了。

他就是王安石。

隐居在家的王安石也给神宗皇帝上了一道折,内容是:“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

王安石的话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神宗终于决定赦免苏轼。

之后,就有了苏轼被贬黄州的故事了。

#04.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

这是苏轼的领悟。

元丰三年(1080年)正月初一,别人家在过年,苏轼被押解去黄州。

劫后重生,对于苏轼来说,也是过年。

如果总执着于对现实缺陷的不满,无情的时光便在满腹牢骚中悄然逝去。

倒是苏轼的好朋友黄庭坚看得更清楚。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对于苏轼来说,乌台诗案就是一场飞来横祸,让他措不及防。

如今,到了黄州,他的生活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因文字获罪,就暂时放下文字。苏轼开启了闭门思考的静音模式。

有思考果然就有收获。

苏轼认识到,过去总觉得自己才高八斗才华横溢,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看似慷慨激昂,实则华而不实毫无用处。

他思考清楚了,“才华外露”乃人生一大忌。

他思考清楚了,自己因文字获罪,却与文字无关。

黄州,成了苏轼人生凤凰涅槃的地方。

想明白之后,苏轼欣然提笔,继续写作。三年后,写下著名的《寒食帖》。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这就是著名的“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与朋友野外游玩遇雨。他写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黄州的生活无疑最清苦。可人生就是这么神奇,苏轼的旷古传世之作几乎都成于黄州。

因为生活拮据,为解决吃饭问题。他的好朋友马正卿帮他争取了一块废弃的半坡荒地。苏轼就在这里垦荒种菜,生活逐渐得到了改善,自号“东坡居士”。自此也就有了后世熟知的苏东坡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21 17: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乌台诗案背后的风云:苏轼与沈括的交锋及其文化影响
熙宁六年,苏轼在家中招待沈括。酒过三巡,苏轼把自己的作品一股脑摊开,任由沈括摘录。岂料沈括拿着诗稿状告苏轼诽谤朝政,苏轼因此被投入监狱,差点丧命,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北宋中
2024-04-16 13:44:00
“乌台诗案”的祸源,竟出自苏轼的一首词
宋神宗元丰二年7月28日(公元1079年),时任湖州知州的苏轼,突然被一群士卒押往大牢。直到当年12月份,宋神宗亲自颁布圣谕,免除苏轼湖州知州一职,将其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场轰动
2023-02-03 21:12:00
...·俞文豹《吹剑录》。二、21岁登科入仕,前期顺风顺水苏轼(1037—1101年),21岁时,与其弟苏辙,参加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常科科考
2023-07-24 21:32:00
我国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沈括:科学上的全才,道德上的失败者
...会这样评价沈括,他到底做了啥?为人处事另外,沈括与苏轼的关系也很微妙。他比苏轼大5岁,两人都在崇文院任职。但因苏轼和司马光一起反对王安石变法,导致变法派和保守派形成对立,两人
2024-02-22 21:49:00
苏轼被贬黄州后究竟经历了什么?
古城黄州,因苏东坡而闻名天下。黄州对于苏轼来说,是人生的一段重要时光。在这里,他的心态得到进一步的锤炼,直至旷达。在这里,他的文学造诣达到顶峰。在这里,他能感受生活的另一番乐趣。
2023-01-14 11:20:00
苏轼人生中最大的错,就是争对错
...心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苏轼老年时给自己写的一首《自题画像》。看来啊,苏轼跟许多喜读庄子的人一样,犯了一个惯性错误。那就是,逆境中才去读庄子。顺时孔
2023-05-14 13:10:00
李白与苏轼:唐代与宋代文学的巅峰代表
李白是唐代浪漫主义的“诗仙”,苏轼是宋代现实主义的文学巨人。两人都是文学界的大师,他们有一些相似之处。例如,他们两人在死后都成了著名的“生”和“神。李白和苏轼的事业不是很顺利,等
2023-12-04 15:32:00
曹皇后临死前做了一件好事,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文学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从徐州调任湖州,继续担任知州的职务。当时,宋神宗正在进行变法运动,而苏轼由于与改革运动的政治分歧而被排除在外,因此他
2023-02-19 19:51:00
乌台诗案苏轼冤枉吗?看王苏二人的关系则知宋神宗的态度
...文字狱,但从深层次看却是一场政治斗争。那么,当事人苏轼究竟有没有被冤枉?既要看苏轼与王安石实质上的关系,还要看宋神宗到底怎么看待此事。宋神宗喜欢苏轼,主要因为苏轼有才,与政治
2023-02-10 16:5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长白时评评论员 殷建光人类社会本应向着文明不断迈进,然而二战却将人类拖回野蛮的深渊。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所作所为,便是这段黑暗历史中最典型的例证
2025-09-15 11:21:00
座落在湖北襄阳的“长渠”(又名“白起渠”“百里长渠”),始于战国,兴于唐宋,沿用至今2300余年。2018年,入选第五批世界灌溉遗产
2025-09-15 17:44:00
今天上午,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正式官宣:第二届楚文化节将于9月20日在荆州开幕。千年古城,立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2025-09-15 22:57:00
“鬻子救国”写大义:一个广东籍南洋小贩捐输抗战的家族记忆
几十年过去了,九旬老人郑社心还记得父亲说过的话: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他的父亲郑潮炯,原本是到东南亚打拼的普通广东人
2025-09-15 20:11:00
弘扬三大精神 奋力建成支点丨云岭之战:红四方面军浴血奋战杀出重围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陈熠林 喻波)鄂陕交界的云岭山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32年11月11日,实行战略转移的红四方面军到达上津镇云岭一带
2025-09-15 21:05:00
晋祠水系丰富,饮马泉虽算不上其中的佼佼者,却也是一眼常年不涸的井。这样的井在晋祠并不少见。此井得名“饮马泉”,源于相传有三位帝王曾在此饮马
2025-09-15 18:3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敬清青山埋忠骨,山河祭英魂。连日来,位于六合区的桂子山烈士陵园迎来一批批参观瞻仰的市民游客
2025-09-14 09:56:00
三面“杨靖宇支队”战旗已经抵达新民大街,途径新民大街126号,这里是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新中国成立后,原建筑被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接收
2025-09-14 10:10:00
“今天能来到现场我倍感荣幸。”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讲解员于洋说,“作为杨靖宇烈士陵园的一名讲解员,在知道这面战旗将送往陵园时
2025-09-14 15:56:00
净手、击鼓明志、正衣冠、朱砂启智……9月12日,山西太原百年唱经楼内,一场传统“开笔礼”正在进行。中新社给予关注报道。报道介绍
2025-09-14 19:20:00
杨靖宇后人马继志:看着“杨靖宇支队”战旗,仿佛看到爷爷带领抗联战士驰骋疆场的场景
迎接“杨靖宇支队”战旗荣归吉林的仪式上,杨靖宇将军之孙马继志望着鲜红的旗帜,心潮澎湃,仿佛看到爷爷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带领抗联战士驰骋疆场的场景
2025-09-14 23:49:00
七件扇作见证国画家张大千半世纪丹青情谊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杭州9月1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9月13日至14日,七件见证张大千与友人半世纪丹青情谊的扇作
2025-09-14 23:00:00
一代名相张英墓修缮工程通过用地预审
大皖新闻讯 9月9日,安徽省自然资源厅正式批复了张英墓修缮工程通过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张英(1638年~1708年),字敦复
2025-09-13 12:52:00
省内唯一! “艰苦卓绝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战史实陈列”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
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由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东北沦陷史陈列馆主办的“艰苦卓绝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战史实陈列”成功入选
2025-09-13 16:19:00
“草鞋兵”出征,无数家庭破碎:“我们没打算活到冬天”的悲壮谁懂?
“在1937年到1945年这段时间里,我们贵州出兵的总人数接近64万,大家都知道川军出川是浩浩荡荡极为悲壮的,但是其实如果把我们黔军出黔的这64万左右的人数除以当时贵州的总人口
2025-09-13 16: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