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一、典故及其出处
典故:1、乌台诗案;2、大江东去;3、铜琶铁板。
出处:1、《宋史·列传97》;2、《苏东坡全集》;3、南宋·俞文豹《吹剑录》。
二、21岁登科入仕,前期顺风顺水
苏轼(1037—1101年),21岁时,与其弟苏辙,参加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常科科考,兄弟二人同榜登科。
嘉佑6年(1061年),苏轼又考中制科,名列第一,授大理评事、任凤翔府判官,继任直史馆。其间,父母先后去世,他辞官守丧各3年。
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任宰相,宋神宗重用他,实行变法。苏轼守孝期满,回朝任职,他看到新法弊端,上书评论新法,王安石恼怒。
为此,苏轼自请外任。熙宁4年(1071年)后,苏轼相继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知州。
三、43岁遭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元丰2年(1079年)4月,苏轼调任湖州知州,呈《湖州谢表》。他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又说“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是例行公干,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结果,那个自称苏轼朋友的沈括(《梦溪笔谈》作者),居然首先在苏轼的诗文中,找出不少似是而非的句子,认为是讽刺新法,挖苦宰辅,向朝廷告密邀功。
而当时,新党风头正盛,为了打击反对派,立即接手,立案查办。他们抓住沈括列举的诗句,同苏轼呈表中的内容联系起来,无限上纲上线,告发他犯下叛逆大罪:“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衔怨怀恨,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告发他:莽撞无礼,讽刺政府,不忠皇帝,罪该问斩,死有余辜。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同时,神宗的妹夫、诗人、画家王诜,为人洒脱,不拘礼法,风流倜傥,又多爱美人。长公主知书达理,宽厚仁慈,却也难免心生醋意。而王诜正是苏轼最亲密的朋友、又与他唱和的诗句最多,神宗爱惜妹妹心切,一气之下,竟然御批了新党报告。这年的7月28日,御史台逮捕了苏轼,以及受到牵连的王诜等100多人。因为当时的御史台上植有柏树,树上栖有不祥鸟乌鸦,人们便称此台为“乌台”。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被捕后,新党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而援救苏轼的活动也在全国同时展开。朝廷里,元老们纷纷上书,新党中的有识之士也上书,大家都为苏轼讲话。当时,新党党魁王安石已退居金陵,他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士乎?”在大家的努力下,依据宋太祖制订的不杀士大夫的国策,案件终以王安石一言而决,在苏轼下狱的第103天,给他免除了杀头之罪,得到从宽处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而王诜则被削职为民,善良的长公主羞愧难当,又为王诜担惊受怕,竟然一病不起。神宗去看望她,她请求皇帝哥哥宽佑王诜,谁料到,王诜官复原职了,而长公主却病重而逝,年仅30岁。神宗兄妹情深,他大哭一场,辍朝五日,又气急败坏,把王诜贬谪到僻远的荆州,一直不原谅他,哲宗继位后,才让他回到京城。
如果说,21岁的苏轼,以天纵奇才身份入仕,正在政治舞台上,施展抱负,大显身手,那么,他43岁时,遭受的“乌台诗案”,无疑是给他当头一棒,让他焦头烂额,锐气顿消,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苏轼在黄州,担任的团练副使官阶很低,大约相当于民兵副大队长,薪俸也很低,不够维持生活,苏轼便向州里租了几十亩东山坡地,利用工余时间,带领家人耕种,自食其力,补贴家用,并自名“东坡”,自号“东坡居士”,世称“东坡先生”。
这时候,苏轼没有实权,又旧交尽失,身单影孤的,他虽生性豁达,随遇而安,也难免不心灰意冷。他经常外出游览,观赏名山大川,凭吊胜景古迹,在祖国雄伟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作,歌颂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礼赞历史人物的风流往事,感慨壮志未酬而华发早生的悲怆,寄托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从而在坎坷的命途中,他超脱了个人精神上的苦闷,成了一位高唱“大江东去”的豪放智者,并取得了创作上的大丰收。
四、苏东坡劫后超脱,高唱《大江东去》
《念奴娇·赤壁怀古》,又称《大江东去》,是苏轼坐牢后,大难不死,被贬黄州两年后,还处于人生低谷时,填写的一首词。
这首词,以赤壁怀古为主题,诗人面对大江月夜的壮美景色,将滚滚东去的大江流水、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垂名千古的风流人物,都凝聚在酣畅淋漓的笔下,追思古代的英雄豪杰,感慨壮志未酬的忧愤,也表现了关注历史、不甘沉沦的人生态度与旷达胸怀。全词写景咏史,借古伤己,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全词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全词意为: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地向东流去,滔滔大浪淘尽了一代又一代风流人物。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军的赤壁。石崖陡峭高耸直插云天,惊涛骇浪猛烈地拍打着江岸,卷起千万堆白雪似的层层浪花。雄伟壮丽美如画图的江山啊,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公瑾,小乔刚刚嫁过来,春风得意雄姿英发。他手摇羽扇头戴纶巾,风度儒雅气定神闲,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如今身临古战场神游往事,缅怀千古英雄,人们应笑话我,鬓发都斑白了,仍功业无成,还多愁善感的。本来嘛,人生如同一场朦胧的梦,还是举起酒杯,祭奠这万古长存的大江明月吧。
五、《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念奴娇》是双调长词,分上下两阕,歌咏赤壁,缅怀周瑜,感叹自身,将写景、咏史、抒情三结合,写成浑然一体的完美篇章。
上阕咏赤壁。前三句,总写大江之水,白浪滔滔、气势浩大、滚滚东流,并引导出千古风流人物。接着三句,写近景,假借“人道是”,笔力一收,引出本地风流人物“周郎”。再接着三句,用“穿、拍、卷”三个动语,描写“山、水、浪”,绘形绘声绘色,勾画出古战场景象的雄奇壮丽。最后两句,“江山”总括上文写景,“一时”则由写景过渡到写人,意同“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当代诗人毛泽东诗句)。这一阕写景,以远景、近景和特写仨镜头组成画面,重在烘托气氛,并带出对古人的怀念。
下阕怀古伤己,重在怀周瑜,并感叹自己。前三句,用“遥想”从千古英雄中,引出本地英雄作为代表,集中了笔力;中插“小乔初嫁了”细节,一来突出当年周瑜春风得意雄姿英发的风姿,二来英俊将军有妙龄美人相衬,则更具“风流”特色,三来使词风庄中含谐,多彩多姿。接着三句,“羽扇纶巾”紧承前句,进一步描写周瑜风度文雅、气定神闲的儒将气度;“谈笑间”,则字字千斤,力透纸背,极言周瑜力挽狂澜的从容不迫、大智大勇的才略;“樯橹”句则形象地极言敌人败得彻底,而周瑜完胜的历史功业。
再接着三句,诗人由怀古,衍生出感慨:神游古战场,缅怀古人丰功伟绩,而自己却老大无成,人们该笑话我,头上白发都长出来了,还怀想着风流人物而多愁善感的。最后两句,排遣世事烦恼,表达旷达胸怀:反正千古英雄已“浪淘尽”,而我怀才不遇、老大无成,也将要被历史淘汰了,大家有功也好、无功也好,彼此彼此的,都如同做了一场人生大梦,还是恭敬一杯酒来祭奠大江明月,表达对万古长存的敬意吧。这里用“如梦”,正好回应开头风流人物被“浪淘尽”身名俱灭了,而我的人生也不过“如梦”一般,从历史角度来看,只有江山永在、江月长存,又何必不旷达一点,而过分执着呢?从而排遣了来自乌台诗案的无可奈何的精神苦闷。“江月”,照应开头,又点明时间、回归美景,增强了抒情气氛。
这首词是诗人面对大江月夜的壮美景色,凭吊三国古战场赤壁,追思古代风流人物周瑜的气度、才略和功业,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而老大无成的忧愤感慨,也表现了诗人以历史观看待世事人生,而超脱人事烦恼、情怀豪迈的旷达胸襟。
全词写景咏史、感慨自己,笔力遒劲,境界宏阔,雄浑苍凉,大气磅礴,胸襟博大、气度豪迈,振聋发聩,撼魂动魄,最具英雄气概,堪为豪放词经典、“古今绝唱”。
六、“铜琶铁板,唱大江东去”典故
南宋俞文豹《吹剑录》记载: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这段话的大意为:哲宗初年、高太后垂帘听政期间,苏轼东山再起,任翰林学士、知制诰。他在翰林院玉堂上班时,有位幕僚精通音律,擅长唱歌,于是问他:我的词跟柳七词相比,怎么样?这位幕僚很内行,说了上面一番话。他引用了两人各自代表作中的千古名句,说柳永的词,委婉细腻,缠绵悱恻,只适合十七八岁小姑娘,手执红牙板,咿咿呀呀的、浅斟低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轼的词,格调雄浑,豪情万丈,必须有雄健彪悍的关西大汉,弹奏铜琵琶,击节铁拍板,拉开噪门,引吭高歌:“大江东去!”
这位幕僚专业水平很高,在两人词风的比较中,概括出的苏词豪迈特点,又形象又精准,所以,苏轼放声大笑,“为之绝倒”。(欢迎转发,反对剽窃!)陈存选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25 00:45:4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