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金陵晚报
47封烈士家书
入藏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
通讯员 高炜
昨天上午,抗日航空烈士丁寿康家书捐赠仪式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举行。丁寿康烈士亲属从广州专程赶赴南京,将烈士留下的47封家书和3封烈士战友的来信无偿捐赠给该馆。随实物一起捐赠的还有烈士全套家书、照片、烈士证明书、韩山师范学院(烈士母校)学籍卡等史料的电子版。
笔墨未干即上战场
25岁留下绝命家书
丁寿康,字永福,学名丁身祜,华侨飞鹰中的杰出代表,201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烈士。1915年1月12日,丁寿康出生于广东省潮安县,儿时随父母到泰国谋生,少时回乡读书。1938年12月1日从空军军官学校第八期飞行科驱逐组毕业,任中国空军王牌第四大队第二十一中队少尉飞行员,多次参加对日空战。
1940年7月16日上午,丁寿康正在重庆白市驿机场的宿舍里,给远在泰国的叔父写信。突然,机场上空响起敌机来袭的警报。丁寿康来不及将刚写完的家书装进信封,立即冲向自己的战机,升空迎敌。因敌众我寡,不幸牺牲,年仅25岁。
丁寿康的表侄丁协盛在捐赠现场向记者介绍了烈士鲜为人知的家事和这封绝命家书背后的故事。
战斗结束后,战友们陆续归队,唯独丁寿康再也没能回来。收拾烈士遗物的过程中,丁寿康的战友,也是同乡挚友洪奇伟看见丁寿康桌上放着这封笔迹未干的家书。信中写道:“十七日那天,我轮值警戒时,下地时不幸因为断了尾橇,打转改正无效,以致翻覆,人幸无伤,不过已够令人悔恨。”“这些日子来,只要天气好,敌机还是继续着大举来袭。可是敌机自以为大编队组成的防御火网足以阻碍我们少数机攻击的夸大迷梦,给我们‘六一O’、‘六一一’、‘六一二’、‘六一六’几次光荣的胜利打破后,夸大狂妄一变而为卑怯畏缩。”……
看着信中那熟悉的笔迹,想到烈士未酬的壮志,悲痛之余,为了完成亡友最后的心愿,洪奇伟将这封绝笔信代为转寄给了丁寿康的叔父,并以挚友的身份附信一封,讲述丁寿康牺牲的经过,表达了以丁寿康杀敌救国之精神继续奋斗为其复仇的决心。这封信的原件也被一并捐赠。
7年47封家书
再现英烈凛然气概
丁寿康这批家书,第一封写于1933年3月7日,最后一封写于1940年7月16日,以第一人称视角较为完整地记录了丁寿康从18岁背井离乡,直到牺牲的整个过程。见证了在民族生死存亡之秋,一名普通青年逐步成长为忧国忧民的抗日英雄的心路历程。丁协盛说,丁寿康从考入航校开始,就已抱定为国牺牲、誓死杀敌的决心了。
在丁寿康的求学从军之路上,其叔父丁季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身在何处,丁寿康都养成一个习惯,随时将自己的生活、学习、训练和战斗情况向丁季平汇报。丁寿康牺牲后,丁季平一再叮嘱家人,若家里失火,什么东西都不要搬,一定要将装有丁寿康遗物和书信的旧皮箱抢出来。正是这种用心的呵护,才让这些珍贵的家书完整保存至今。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19 12: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