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南京日报
敌机来袭!家书笔墨未干即上战场
90余件文物史料讲述抗日空战英勇故事
昨天,《抗战记忆 英烈永存——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文物史料征集专题展》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开幕,展出了110张珍贵历史图片和90余件珍稀文物史料。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段仁虎 摄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子俊
通讯员 高萍萍
在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来临前夕,12月12日,《抗战记忆 英烈永存——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文物史料征集专题展》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开幕。展览展出了近年来征集的110张珍贵历史图片和90余件文物史料,其中大部分都是首次与观众见面。
一块机场跑道基石,带观众穿越回“南京空中保卫战”
本次展览匠心独具,首次采用室内和室外两部分结合的方式,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令人震撼。
一条通往室内部分的“飞机跑道”将观众瞬间带入到抗日空战的历史长河之中。4号展馆内,用“侵华罪证铁如山”“血战长空御强敌”“同盟抗敌迎胜利”“碧血忠魂家国情”“抗战家书抵万金”五个章节,以及微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讲述为正义与和平而战的抗日航空英烈英雄事迹。
在室外的“飞机广场”前,一件特殊的展品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块半人多高的长方体石头。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研究部工作人员窦若琪说,这是始建于1929年的大校场机场跑道基石。大校场机场,曾经在1937年8月见证了英勇的“南京空中保卫战”,当时南京防空部队驻守在大校场机场等处,与敌机战斗。这块基石是今年他们在征集抗战史料文物过程中,由南京南部新城管委会捐赠的。希望将蕴含着当年历史的跑道基石置于此地,迎接航空烈士们的英灵随时返航。
丁寿康“笔墨未干,即上战场”,家书称“一死报国”
1940年7月16日上午,25岁的空军第四大队飞行员丁寿康正在重庆白市驿机场的宿舍里,给远在泰国的叔父丁季平写信。突然,机场上空响起敌机来袭的警报。丁寿康来不及将刚写完的家书装进信封,立即奔向停机坪,驾机升空迎敌,后壮烈牺牲。这就是抗日航空烈士丁寿康“笔墨未干,即上战场”的感人故事。
展馆内,首次展出了丁寿康的3封家书。“今年我们赴广州征集到丁寿康烈士亲属捐赠的47封家书,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中国空军飞行员家书。”窦若琪说。
在1937年12月31日的家书中,丁寿康写道:“凡我军人皆悲壮激昂,准备一死报国,不辞所望。”表达了他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精神。
缝有“血幅”的皮夹克,是外国援华飞行员“救命符”
一件美国飞虎队队员穿过的棕色飞行装皮夹克,也是首次公开展出。记者看到,皮夹克的右边袖子有被灼烧留下的破洞,内衬下摆处缝有两块“血幅”,上面印有“外国来华助战洋人(美国),军民一体救护”字样。它的主人是美国陆军航空队第23战斗机大队队员,在援华抗战期间在中国上空被两次击落,但幸运的是都得到了村民的及时救助。当时由于语言不通,“血幅”成为中国军民和外国援华飞行员之间沟通的桥梁,被称为“救命符”。
展品中,还有飞虎队队员特德·史蒂文斯使用过并捐赠的“丝巾地图”。高志航、任云阁、吕基淳、狄曾益等一批烈士亲属捐赠的烈士物品,如任云阁烈士女儿捐赠的任云阁的革命烈士证书原件等。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该馆全面开展抗战史料征集和航空烈士事迹寻访活动,全年已经征集到各类文物史料及电子资料478件/套,不断丰富抗日航空英烈事迹,挖掘抗日空战历史真相。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13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