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1662-1840年,人口由9600万暴增到4.12亿,四个原因为其提供条件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8-19 16:40: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清初人口发展比较缓慢而稳步,康熙元年(1662年),人口才9600万,只是到了乾隆之后人口呈直残之势猛进。嘉庆元年(1796年)人口2.75亿,而到了道光二十年(1840年),人口达到了4.12亿,何以为此?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1662-1840年,人口由9600万暴增到4.12亿,四个原因为其提供条件

第一,清朝统一的形成,是清代人口大发展的前提。

统一带来了国内的安定疆域的辽阔,扩大了人口统计的范围与地域。“举汉唐宋明极盛之数”,“然犹不逮我朝之繁庶”,恢复与发展社会经济,建立“皇朝盛世”的欲望与明朝灭亡的教训相比照,使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到:国家的富强须建立在“民气和乐”的基础上。针对当时“将士疲劳,生民困苦,疮痍未复,喘息未苏”的现实,清政府认为:必须首先“休养苍黎,培复元气”,“民足而后治”。康熙帝就认为“自古国家久安长治之模,莫不以足民为首务,必使田野开辟,盖藏有余,而又取之不尽其力”。为实现“家给人足,百姓乐业”这一局面,康熙帝还“躬行节俭”。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重视,劳动人民辛勤耕作,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康熙十七年岁入不过33万两,到康熙33年巳达4100万两。

1662-1840年,人口由9600万暴增到4.12亿,四个原因为其提供条件

针对明末战乱带来的社会经济严重凋蔽与人口大量流散这一问题,顺、康年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在全国范围内,招集流亡,鼓励垦荒。顺治的十八年间,下达了九次招集户口的法令,“严编审隐捏之律”,“以杜诈冒、脱免、隐匿不报”之罪。对已归附的农民,国家积极予以安抚,给以种籽、牛具和田亩。康熙二年限令所在州县五年内消灭荒地,否则将督府以下议处;如一年内全无开垦者题参,垦而复荒者削官,还准贡生开垦十二顷、一百顷者分别给以县丞、知县等官职。康熙八年又明文规定:明朝的藩产全部归实际耕种人为永业。这使明末的大批官田转为民田这种“更名田”在全国接近20万顷,占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面积的4%。雍正帝也认为:“惟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谊,”并表示“务使野无旷土,家给人足”。规定:“各省凡有订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地方官不得勒索,胥吏亦不得阻挠”。雍正七年还谕直省督抚:“酌动存公银谷,借给贫寒无力之百姓,以助开垦”,并且对开垦有功的实行奖励:地方官吏可升官职,个别“勤劳俭朴”的农民“洽以八品顶带〈戴〉革身”,以示鼓励。在赋役问题上力求轻、简:如废除三餉:“自顺治元年为始,凡正额之外,一切加派如辽餉、练餉及召买米豆,尽行豁免”,以使小民易知,“官吏奉此章无敢苛敛”的。上述这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当时“民心悦服”。

第二,清政府还积极鼓励移民。

康熙二十九年“定入籍四川例”指出:“四川省民少而荒地多”,如嗣后流寓之民情愿在四川省垦荒居住者,即准其子弟入籍。这使四川的人口由乾隆14年的250余万增到嘉庆24年的2560余万,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4%。到道光30年,四川人口跃而居全国首位。这不能不说是清朝鼓励移民的成果,加以四川肥沃的土地及适宜的气候,更给人口的增长以良好的条件。

1662-1840年,人口由9600万暴增到4.12亿,四个原因为其提供条件

为稳固并发展东北满族老根据地的经济,清政府还积极鼓励关内人民出关开垦。顺治八年提出:民人愿出关垦地者,令山海关造册报部,分地居住。顺治十年,正式颁《辽东招民开垦条例》:按招民的多寡,授以大小官职,并发给移民耕牛、种子和口粮等。并没州县,把众多的流民“收募为民”,直接由政府安插。这使当时辽东人口骤增,顺治17年辽阳、海城新增人丁3723人,康熙七年辽阳等大州县新增人丁2643人。荒地也大量被开发:顺治年间的民地比入关前的八旗垦地命增辟近20倍。在海城、牛庄等民人聚集处,出现了“民多地少”的现象。这样,康熙帝“腾念发详重地之意”终于实现了。但由于汉人在辽东的发展,为使“地方利益悉归旗人”,清政府从乾隆六年起,决定停止招垦令,限期令寄寓该地的民众〈移民〉,返回原籍。这使东北经济又陷于凋蔽状态。

第三,导致嘉、道间人口膨胀的最重要原因是康、雍年间对赋役制的改革。

到康熙中后期,清朝已是“国帑充裕”“户口繁衍”,康熙帝为征取人丁实数,消除“漏户避差之弊”。“以验海宇富庶丰盈景象”,决定从1712年起,进行人丁编军。“按康熙五十年征粮丁册定为常额,其新增者谓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赋役制的改变使当时许多“隐捏”的人丁纷纷“漏”出来,正是:“保甲无减匿,里户不逃亡,贫户免敲扑”。因此,当时人口增长很快。康熙52年“滋生人丁”即达60455人,康熙60年(1721年),“滋生人丁”为467850人。

1662-1840年,人口由9600万暴增到4.12亿,四个原因为其提供条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永不加赋”愈来愈显露了它的漏洞与不足之处。故雍正元年(1723年),又采“地丁合一”(即“摊丁入亩”)的办法。从此,清代赋役重点从人身转到土地方面,每户赋役的多寡随田亩而定。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自秦汉以来一直以人头税为主的赋役制度,利于贫穷无地或少地的百姓。“摊丁入亩”更促进了人口的无政府增长的自发倾向。

可见,赋役制的改革在客观上促进了人口的增长规模,使丁口统计数字较趋于实际。

第四,许多高产农作物在全国各地的推广,使大量贫民免于饥饿,并使人口的繁行成为可能。

蕃薯是明朝万历前期经海路,陆路传入我国的。起初并未受到多大注意。《清初莆变小乘》载:泉人的薯蕃,开始仅是“富贵老请客,以为奇品”。随人口的不断增加,增加的人口对生存的要求,促使蕃薯四处播植。因其产量很高,有事之收倍于稻,薯之收倍于芋”之说。如山东半岛胶洲地区,乾隆15年开始种植,“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红薯在局部地区的大量推广,无疑给人口增长以重要的条件。《清初莆变小乘》载:顺治七年“兴、泉、漳遍洋皆种,物多价贱,三餐当饭而食,小民赖之。”清政府也大力鼓励农民“广为栽植”,故乾隆一代,除了东北,内蒙、新疆、青海、西藏高寒地带外,全国其它地区均有种植。到嘉庆年间,“蕃薯航海逾岭而江,而淮,而河,而济、秦、燕、赵,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不召自来,何其速也。”

可见,蕃薯的广泛传播对挣扎在饥饿线上的贫民来说,是个多么大的福音,因“甘薯不与五谷争地”,可利用闲置之山坡旱地种植,故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1662-1840年,人口由9600万暴增到4.12亿,四个原因为其提供条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封建传统思想在清代人口增长问题上也继续发挥着它的作用。“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传宗接代”的思想,依然束缚着那些贫苦的小农,故一旦有了生存的条件——即食物之后,他们马上就产生了延续子孙的希望。这样,人口的增长必快。

1662-1840年,人口由9600万暴增到4.12亿,四个原因为其提供条件

总之,经清初的积累与良好的基础,清人口到陀隆间急剧增长,其速度达到了封建社会人口的最高峰。这浩荡膨湃的人口犹如一辆急速驶来的“人口列车”,即使它及时刹车,也会有一段长时间的惯性力作用的过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19 20: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显微镜下的大明》中的帅家默,其实也不是那么简单
...642年260多年间170多万本黄册,保存着大明王朝几乎全部的人口、土地和赋役档案,掌握着几乎每人的生老病死、每家每户的田亩买卖和赋役增减等动态信息。帅家默等人所去的架阁库,
2023-02-13 20:31:00
宋代的台州居民
本文转自:台州日报吴世渊 /文宋代时,台州就有百万人口,这是有确切数据统计的。南宋《嘉定赤城志》的《版籍门》,回顾了历史上台州人口的演进历程:两晋时期,台州不满两万户。唐代武德年
2024-05-21 02:49:00
“摊丁入亩”损害地主利益,为何还能成功推行
...到农民身上,加重农民负担。此外,摊丁入亩带来的大量人口增长也加重农民的生产负担。可以说农民的负担并未减轻多少,地主阶级的利益损失只是一时的,在摊丁入亩不断地推行中,他们发现自
2024-05-16 16:35:00
聊聊雍正一生最大的闪光点:“摊丁入亩”
...的废除农业税。清朝入关以后,整个中土地区哀鸿遍野,人口减少,耕地减少,这给清政府统治者一个很大的困扰,为了恢复发展,以及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顺治发布了《赋役全书》,其内容:以
2024-06-23 20:54:00
聊聊皇权下的逃民
...长的历史时期内,国家与豪强之间,进行了长时期的争夺人口的拉锯战式对坑。这样的对抗,对于处于国家与地方豪强之间的老百姓来说,或许还多了一种选择,多了一条活路。国家要把庇荫于豪强
2023-02-20 21:45:00
明末的通货膨胀与财政危机是如何造成的
...,不断削减宗藩的禄米数量。然而,由于时间推移,宗室人口大量增加,给国家财政造成非常沉重的负担。很多宗室成员兼并土地、广置田产,占用大量国家资源。刘宗周对此十分不满,认为这是对
2024-05-14 17:15:00
雍正最重要的一项赋税改革,奠定了乾隆盛世
...废除,极大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刺激中国人口爆发式增长,为乾隆盛世和人口大国地位奠定基础。摊丁入亩的由来:康熙晚期下的土地兼并和“永不加赋”公元1644年,对中原垂
2023-06-05 13:27:00
为什么“康乾盛世”被叫“番薯盛世”
...康乾盛世忽略了最重要的“雍”康乾盛世最大的亮点在于人口,历史上人口继明朝以后再次破亿,继而又破三亿,用我们中国的老话儿讲,这叫“人丁兴旺”。随着康熙皇帝在康熙五十二年的一声高
2024-02-18 21:43:00
古代的男子为何喜欢娶13、14岁的少女,是什么原因?
...方面的观念就不成熟,或者说是根本没有这个观念。增加人口数量观念不成熟是个人的主观方面,其实还有很多外部的客观因素,比如社会政策要求。我们都知道,古代是一个冷兵器时代,而且社会
2024-08-11 20:3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全球习练者近4亿人 太极拳在此发源
大河网讯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提到太极拳,不得不去其发源地——焦作温县陈家沟转一转。9月20日,“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来到陈家沟景区
2025-09-21 07:37:00
大河网讯 9月20日上午,“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走进焦作武陟嘉应观,探访这座有“黄河故宫”之称的清代治黄文化建筑群
2025-09-21 07:37:00
电影《731》热映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南京,日军当年也有一支“731部队”南报网讯(记者杜莹)电影《731》正在热映,主要讲述了抗战胜利前夕
2025-09-20 09:53:00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城市知识竞猜服务类节目《欢乐大猜想》约您畅游河北邯郸
千年古都,孕育出无数的成语典故,现代新城,绽放出摄人的夺目光彩,“活楼”、“吊庙”,诉说着华夏起源,贴崖石窟,讲述着文化底蕴
2025-09-20 11:08:00
书法爱好者郭书雷:巧构“合体字”,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从伟在多数人眼中,汉字是方方正正的符号。而在书法爱好者郭书雷的手中,汉字却成了可以巧妙拼插的“艺术积木”
2025-09-20 16:21:00
史料里的家国情怀|李策:烟盒纸上写下赤诚宣言
“我们现在只是暂时的分离。”在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纪念馆上百件展品中,有一张香烟盒纸引人驻足。香烟盒纸平整铺开,面积仅10余平方厘米
2025-09-20 23:34:00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伊水畔的龙门石窟 藏着不朽文化印记
大河网讯 站在伊水之滨远眺,东山与西山隔河对峙,天然造就“伊阙”胜景,而嵌入两岸崖壁的石窟群,正是这座跨越千年的佛教艺术宝库
2025-09-21 00:27:00
央媒看太原9月19日,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报道了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二战侵华日军“太原工程队”旧址,这里曾是日军的战俘集中营
2025-09-20 07:24:00
9月18日,“致敬英雄·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主题活动在清徐县烈士陵园举行。清徐县党员干部、公安民警、少先队员、抗战英烈子女代表等各界人士百余人
2025-09-20 07:24:00
中国最能吵架的邻居城市,抢人,抢钱,抢高铁
作者:野庐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中原腹地一对命运交错的双生花。俩城市同在南襄盆地,相距不过两百公里,高铁半小时便可互通。地缘联系造就了经济
2025-09-20 04:1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最早的“南京面孔”长什么样?南京先祖的衣食住行有何特点?最早的南京城里有什么?……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江之永矣——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正在举行
2025-09-19 14:49:00
160件文物静静陈列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从新石器时代一直跨越到明清,跨越数千年时光在此相聚。一场名为“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的盛事
2025-09-19 15:57:00
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9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古工委”)主办,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承办的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2025-09-19 17:21:00
杜兴成新作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 周进朗诵
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作者:杜兴成朗诵:周进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中轴线上,儿孙相伴家人行。大栅栏,一条古色古香的街巷
2025-09-19 20:59:00
名不虚传、个个千年!河南这些小镇入列→
大河网讯 (记者 刘瑞朝)武则天沐浴过的温泉镇,齐桓公光临过的召陵镇,以造纸业出名的纸店镇,唐代高僧玄奘故里缑氏镇……每一个地名
2025-09-19 21: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