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穆旦以带血的手写下我们民族崛起的《赞美》诗〔294〕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1-19 10:05:00 来源:历史典故漫话

一、《赞美》诗的创作背景

穆旦的《赞美》诗,写于1941年。当时正值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我们中华民族背负着历史沉淀的贫穷和苦难,已经在血与火的斗争中觉醒,全民奋起为救亡图存而战了。

穆旦以带血的手写下我们民族崛起的《赞美》诗〔294〕

穆旦

这时候,年轻的诗人跟随清华迁校步行团,在长途逃难的流离奔波中,他深刻地感受到时代的苦难,见证了人民的奋起,也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于是,他抓住这一时代的特色,以伟大民族战争的参与者身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感所思,以雄浑的笔触,写下了这首悲壮的《赞美》诗。

穆旦以带血的手写下我们民族崛起的《赞美》诗〔294〕

在西南联大时的穆旦(右三)

二、《赞美》原文

走不尽的山峦的起伏,河流和草原,

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

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

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

在低低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

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

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

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

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

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

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

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

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

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

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

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啊,

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个农夫,他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

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

多少朝代在他们身边升起又降落了

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

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

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

是同样的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

在大路上多少次愉快的歌声流过去了,

多少次跟来的是临到他的忧患;

在大路上人们演说,叫嚣,欢快,

然而他没有,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

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

坚定地,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

而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

而他定不能够流泪的,

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在群山的包围里,在蔚蓝的天空下,

在春天和秋天经过他家园的时候,

在幽深的谷里隐着最含蓄的悲哀:

一个老妇期待着孩子,许多孩子期待着,

饥饿,而又在饥饿里忍耐,

在路旁仍是那聚集着黑暗的茅屋,

一样的是不可知的恐惧,一样的是

大自然中那侵蚀着生活的泥土,

而他走去了从不回头诅咒。

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

为了他我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因为他,我们是不能给以幸福的,

痛哭吧,让我们在他的身上痛哭吧,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

一样的是从倾圮的屋檐下散开的

无声的呻吟和寒冷,

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

它飞过了荒芜的沼泽,芦苇和虫鸣,

一样的是这飞过的乌鸦的声音。

当我走过,站在路上踟蹰,

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

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

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以带血的手写下我们民族崛起的《赞美》诗〔294〕

《赞美》献给永不屈服的中国人民

三、《赞美》的内容与结构赏析

这是一首长诗,题材重大,规模宏伟,意象繁多,意境深邃,诗情浓郁,内容丰富,总计61行,分为四个章节。

第一节、19行,描写古老祖国的山河画卷。诗人以众多的意象,丰富的词语,描绘祖国山河,苍茫辽阔,山峦起伏,江河奔腾,村庄密集,鸡鸣狗吠,可是,又野草莽莽,暗云低垂,风沙呼啸,森林忧郁,古老的祖国啊,美丽与伤痕交织在一起,埋藏着说不尽的故事和灾难,饱含着道不尽的痛苦和哀伤。这就是苦难的中国人民现实的生存境况。

在这“不移的灰色行列”中,我也是在“遥远的天际爬行”者,面对着这样辽阔而苍茫的大地、贫穷而屈辱的人民,心生悲悯,“干枯的眼睛”,不禁“泉涌”出早已“期待着的热泪”,因此,我要在“沉默的爱情、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阴雨的天气”中,跟随着骡子车、槽子船,以“带血的手”,去拥抱“佝偻的人民”、我的苦难同胞。

诗人的笔下,苦难的同胞,衣衫褴褛,脊背弯曲,却又坚韧不拔,勤劳善良!这个时候,诗人说,我有“太悠久的感情”要表达、“太多的话语”要诉说,以激励人民投入时代的潮流。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了,现在正是奋起抗日,救亡图存之机。这是全诗主旨,以此正好总结全段。

在这一节,诗人以密集的意象,繁复的句式,反复的手法,深沉的词语,描写灾难深重的祖国、忍辱负重的人民,内容丰富,规模宏伟,诗情醇厚,语意深长。

第二节、16行,描写—个农民的典型形象。我国是古老的农耕大国,农民是我们民族的主体,是国家的主人,这个农民就是千千万万民众的典型形象。

诗人明白交代,“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而又是“许多孩子的父亲”,是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支柱。在和平年代,他们像祖辈一样,“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翻起“溶解过他祖先”血汗的“同样的泥土”。他们耕耘土地的形象,永远“凝固在路旁”,伫立在苍茫的大地上,他们是大地的主人,可又是历史的主宰者。

穆旦以带血的手写下我们民族崛起的《赞美》诗〔294〕

走向抗日前线

于是,诗人又交代,哪个朝代的统治者,不把改朝换代的“希望和失望,寄托在他们身上”?现在日寇入侵,国难当头,人们又在“大路上演说,叫嚣”,欢快鼓动,“然而他没有”慷慨陈词,只是听信了他们的宣传,把自己对“大众的爱”,融进了一个名词“国家”里,为了救亡图存,“他没有流泪”,毅然“放下古老的锄头”,走上祖辈的路,前仆后继,蹈常袭故,默默“咬定地融进死亡里”,因为,他是“已经起来”的民族中的一员。

诗人坚信,正是这样的农民起来了,国家就能崛起、民族就有希望了。所以,面对这位英雄决然“融进死亡”的刚烈,诗人“失去了拥抱的安慰”,而禁不住“在他的身上痛哭”,为英雄的忠贞洒下骄傲的热泪!

第三节、14行,描写这个农民的家庭。在蓝天下的群山中,低矮的黑暗茅屋里,一个老母亲和一群孩子忍耐着饥锇,怀着最含蓄的悲哀期待着他,虽然他深知,他离开这“大自然中那侵蚀着生活的泥土”,“放下古老的锄头”,将给她们带来怎样的“不可知的恐惧”,但是,他立志保国,义无反顾,还是“走去了,从不回头诅咒”,抱着视死如归的心态,冲上抗日战场。

饥饿撕咬着他,贫穷折磨着他,老母期待着他,孩子们巴望着他,他是这个苦难家庭的支柱啊,而当国家需要时,他就背井离乡,舍小家为国家,这是怎样的决绝与勇毅!

农民的果敢,英烈的忠贞,感天动地,震撼人心!“为了他”,诗人“要拥抱每一个人”,要在“他的身上痛哭”,为我们民族已经觉醒,而热泪盈眶!

第四节、12行,诗人总结全诗,将诗中表达的两种相互交叉的感情,贫穷与悲悯、灾难与忧虑、痛苦与崇拜,集中起来,化为带血的赞美!

先以三个“一样的”排比,总结当前的社会现实:依然是“一样的”漫长屈辱的历史、依然是“一样的”“倾圮的屋檐”、依然是“一样的”荒芜的原野,屈辱依旧,山河黯然;

紧接着,再以两个“然而”复沓,突出主题:黯然的山河、屈辱的历史,挡不住国家的奋进、民族的崛起,诗人满怀着抗日必胜的信念,叠句咏叹,放声赞美,赞美“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赞美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必定到来!

毫无疑义,这是一首悲壮的赞歌,一首带血的赞歌,赞美我们伟大民族已经觉醒,赞美我们古老祖国涅槃新生!

穆旦以带血的手写下我们民族崛起的《赞美》诗〔294〕

《穆旦诗全集》

四、《赞美》的艺术特点赏析

这首《赞美》诗,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选取典型题材,以点面结合写法,描写了一场题材重大,规模宏伟的民族解放战争。

在诗中,诗人选取了4份材料,一是他亲见的屈辱而黯然的祖国山河,二是一个立志融进死亡的农民形象,三是一个老妇和许多孩子期待着他的贫穷家庭,四是诗人对全诗内容的概括与升华,诗人以这些典型材料,点面结合,虚实相应,既全面又细致,既概括又具体,描绘出这场承载了国家记忆、表达了民族精神、抒发了人民家国情怀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

第二,这首诗基调悲怆,深沉凝重,既描写了广袤辽阔、勤劳善良、忍辱负重、坚韧不拔,又描写了伤痕累累、贫穷落后、痛苦哀伤、屈辱灾难,而且,每节又以主旨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全诗都融入了浓烈的民族之情、深厚的家国之爱,所以,这首诗低沉而悲怆,沉痛而雄健,有悲壮之美,可称带血的赞歌。

同时,诗中采用了众多意象、繁复句式、反复手法、大量隐喻、丰硕词语,表达了复杂的诗情,语言深沉,诗情醇厚,描写有力,内容丰富,脍炙人口,堪为佳品。陈存选2025、01、19

参资:百度百科《赞美》。

穆旦以带血的手写下我们民族崛起的《赞美》诗〔294〕

穆旦和他的夫人周与良博士合墓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1-19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2月26日,是中国“现代诗歌第一人”穆旦逝世48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翻译家,译林出版社最近特地推出了《穆旦传:新生的野力》,通过大量未刊档案、抗战史料、个人书信及
2025-02-23 08:25:00
...给了作家老舍《鼓书艺人》中的一句话、著名诗人艾青和穆旦的一句诗让考生去思考,探究个中的蕴意,写出自己的感悟。倘若从考生的认知水准来看,因为考题具有强烈而深沉的文学性,考生会因
2025-06-08 00:32:00
穆旦长诗《森林之魅》的背后
...课是《中国新诗》,每次讲到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穆旦的《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时,我的眼泪,常常就当着一众学生面前,突然崩溃而洒落。穆旦,原名查良铮(1918—19
2024-01-29 16:47:00
后浪笔下的2025河南高考作文,邀你来打分——
...写坚韧,也有人像艾青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亦有人像穆旦以带血的双手拥抱同胞。这幅时代的图画不免发人深思:爱国表达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面对新时代,我们又该如何发出自己的爱国之声?
2025-06-07 18:42:00
2025安徽高考作文怎么写?名师名家畅谈审题和写作
...的历史背景、国家的发展背景相连接。“最关键的是最后穆旦的那句话‘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考生能够读懂这句话的意思,那么基本上写作应该不会跑题,至少是拿个中等的分数。” 刘从
2025-06-08 10:12:00
...难也依然对这土地爱得真诚、爱得执着的情感。材料三是穆旦诗作《赞美》中的名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直接指向民族新生,意思非常清晰,“我”“你们”都是民族群体的一部分;而“带血的
2025-06-08 09:08:00
...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穆旦《赞美》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25-06-07 17:33:00
名师点评河南高考作文丨突出家国情怀,小我融入大我和时代
...作文,三则名言材料分别来自老舍的小说、艾青的诗歌、穆旦的诗歌。需要考生先找到每则材料的重心,然后再合并三则材料,在留异的基础上找到相同因素,并以此为核心进行立意。 第一则材
2025-06-07 15:37:00
三下乡推普活动:以诗歌为媒,传文化之火
...多诗篇中,团队精心挑选了《红烛(闻一多)》《我看(穆旦)》《“逻辑”——敬悼闻一多先生(辛迪)》进行赏析分享。在解读《红烛》时,团队成员引导小朋友们思考红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2025-08-19 14:5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国家京剧院一团《四大名著经典剧目展演》将在石家庄上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0月19日,国家京剧院一团《梨园芳华·国粹流韵——四大名著经典剧目展演》将在河北省艺术中心上演。作为2025年京津冀戏曲展演季
2025-10-18 10:46:00
不止胜负!10月18日,“河北五超”第十轮定州vs辛集,赛前非遗“碰一碰”,定州孩儿枕VS辛集皮贴画。
2025-10-18 21:21:00
千年汉碑“活”了!一场隶书展,如何让中原大地与两汉大唐倾谈?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千年汉碑气象新,中原翰墨正风流。10月18日,全国第五届隶书作品展览在郑州美术馆(新馆)启幕,这场代表当代中国隶书艺术最高水准的盛会
2025-10-18 19:47:00
长镜头|从西辽河到桑干河——追寻红山文明的历史轨迹
红山文化,是西辽河史前文明的代表,被称为中华文化的“直根系”。考古研究表明,红山文化从西辽河起源、大凌河鼎盛,到桑干河扩张
2025-10-17 09:18:00
故宫院藏捐献文物展今日开展
▲本次展览展出100位捐献者所捐展品逾百件 今日起,“仁风景从——故宫博物院藏捐献文物展”在故宫景仁宫开展。展览展出100位捐献者所捐展品逾百件
2025-10-17 10:25:00
一座道法自然的山
十堰广电讯(十堰日报记者 吕伟 武当山融媒记者 冯开春 徐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公元前485年前后
2025-10-17 16:53:00
保宁寺独特的关公像
走进窦大夫祠,那古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仿佛瞬间将人拉回了遥远的过往。而祠内的保宁寺,更是一处承载着岁月故事与艺术神韵的所在
2025-10-17 21:50:00
【大风影像】唐诗道-蓝关古道
蓝关古道是中国最早国道,是最为险峻的古道之一,兴起于商周,发展于秦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其作为通往荆楚之地的军事、商旅通道
2025-10-16 08:15: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山东李白”,诗酒铸就浪漫传奇
文|张向阳 长安三万里,最忆是山东!要说大唐的诗与远方,诗仙李白无疑是巅峰上的顶流,他用浪漫与豪放“灌醉”整个盛唐。李白61年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黄河流域度过的
2025-10-16 22:06:00
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三明宁化开幕
活动现场东南网10月15日讯(通讯员 张煌鹏 陈玉婕 文/图)10月10日,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宁化县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开幕
2025-10-15 10:21:00
洛阳有个萌系潮玩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当现代网红文化邂逅千年文物,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悄然上演。近日,一件造型奇特的西晋陶熨斗意外走红网络
2025-10-15 11:32:00
吴石和聂曦去台湾前,曾在福州这条巷子里“潜伏”
随着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热度持续攀升,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在福州追随英烈的足迹,打卡吴石将军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三坊七巷宫巷22号绛雪山房是吴石将军生前在大陆的最后居所
2025-10-15 13:21:00
“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走进莱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秦雪丽10月15日,从烟台图书馆获悉,即日起至10月19日,“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莱阳站开展
2025-10-15 14:14:00
构筑“文化泰安”的立体图景 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海岱文化谱新篇
鲁网10月15日讯(首席记者 李秀娟 摄影记者 张超 孟昊天)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泰安,以泰山闻名遐迩,其文化则是以泰山为核心
2025-10-15 14:56:00
温州永嘉:千年诗画焕新彩,谢灵运后裔何以诗意栖居?
提到中国的山水诗,便绕不开一个名字——谢灵运。公元422年,谢灵运被调任至永嘉担任太守,他遍历诸县,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山水诗篇
2025-10-15 15: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