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大学》一书流传久远,作为一名学生,不论你喜欢与否,或者为了考试升学,几乎都一定曾经背诵过《大学》的字句。
也许有人会想,是谁害我要背这些虽然简短,但是有点烦闷内容的呢?就像周星驰电影中所说的“冤有头、债有主”,把《大学》一文,从《礼记》的篇章提出,并将之提升到经典地位,影响了近世将近八百年的人,就是著名的宋代大儒朱熹。
朱熹进《四书》退《五经》,对近七百东亚思想史,还有哲学的发展可谓影响深远。
而朱熹以《四书》之首《大学》为中心发展的哲学思想之所以有他独有的创见,与朱熹所处的年代,想要对抗佛老,重建儒学式的世界秩序有深刻关连。
在北宋亡国与秦桧主政的阴影下,身处严重的政治、文化失序与危机感当中,朱熹为何会不厌其烦地想以这种以《大学》文本为中心出发,强调以“一”取代“二”,以“本末一贯”连结起“诚、正、格、致、修、齐、治、平”的秩序观,藉由此种“本末一贯”的《大学》之道向南宋皇帝上书进言,期待能以儒学历代圣贤相传的之道,取代“本末断裂、中外断绝”佛老、功利之说,借以全面恢复秩序。
朱熹的时代,是南宋朝廷仍然活在北宋灭亡与秦桧主政的阴影的时代,身处这种时代背景,朱熹一生都感受到时势艰难:
国家靖康之祸,二帝北狩而不还,……自是以来,二十余年,国家忘仇敌之虏而怀宴安之乐,桧亦因是借外权以专宠利,窃主柄以遂奸谋。
秦桧主政很长一段时间,对南宋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致使士风衰败腐化。
因此如果要了解朱熹思想之形成,必然与“靖康之祸”、奸相“借外权以专宠利”、“士大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数辈起而和之”的历史背景深刻连结,故我们可说朱子学,是在古代政治、文化失序危机产生的。身为一个对政治有深厚关怀的大儒,朱熹对南宋朝廷的深重危机提出分析,他认为南宋朝廷有三大弊病:
熹尝谓天下之事,有本有末,正其本者,虽若迂缓,而实易为力;救其末者,虽若切至,而实难为功。是以昔之善论事者,必深明夫本末之所在,而先正其本,本正,则末之不治,非所忧矣。
朱熹在分析南宋朝廷的多重危机的话语中,他的政治论述的特色是以“本末”思维来讨论政治问题。朱熹说:“必深明夫本末之所在”,是故讨论朱熹论及秩序问题时,不能忽略这种本末思维模式。
南宋朝廷虽然自南渡后转危为安,日趋稳定。但其政治文化在朱熹看来,仍延续着北宋末年以来的诸多失序状态。宋孝宗一度看来欲有所作为,甚至意图“恢复”大业。
然而其秩序思维,仍是三教分领不同层次。宋孝宗曾经亲着《原道论》,回击韩愈的排佛思想。认为“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斯可也。”
可见宋孝宗仍延续了魏晋以降的二重世界观,高度肯定佛老之学的价值。根据陈弱水的研究,唐代及唐代以前中国儒者的世界观有一特色,可把此种中古典型的心灵架构叫作“二元世界观”或“二重世界观”,最重要的影响可能在助成宗教的勃兴,特别是佛教。
玄学在思想上的突破为宗教,文学之发展减少阻力。由于方外境界的确立,现实人间变成相对性的存在,以家庭,国家为核心的群体生活不再是人们唯一的生息之所,寻求个人的精神解放、追求生命永恒是正当的,也是可能的。
这恰恰是对朱熹来讲不能接受,认为是宋代政治社会失序的思想根源!
因此,朱熹生平的第一篇上书《壬午应诏封事》,就直言批评皇帝不该喜好无法“贯本末”、甚至会“内外颠倒”的佛老思想。这是宋朝朝廷南渡以来,第一次有人公然对皇帝好佛老的直言抨击:
比年以来,圣心独诣,欲求大道之要,又颇留意于老子、释氏之书。疏远传闻,未知信否?……虚无寂灭,非所以贯本末而立大中。苟惟不学,与学焉而不主乎此,则内外本末颠倒缪戾,虽有聪明睿智之资,孝友恭俭之德,而智不足以明善,识不足以穷理,终亦无补乎天下之治乱矣。
朱熹对皇帝直言相劝,认为佛老之说,不但不能“贯本末、立大中”,反而会“颠倒缪戾”,绝非真正的“治道”所归。
不仅第一封上书一鸣惊人,之后到了淳熙十五年十一月七日,朱熹又应召奏上一道著名的《戊申封事》。朱熹在上书中,再次批评皇帝喜好佛老与当时现实功利的政治氛围:
彼老子、浮屠之说,固有疑于圣贤者矣,然其实不同者,则此以性命为真实,而彼以性命为空虚也。此以为实,故所谓“寂然不动”者,万理粲然于其中,而民彝物则,无一之不具;所谓“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则必顺其事,必循其法,而无一事之或差。彼以为空,则徒知寂灭为乐,而不知其为实理之原;徒知应物见形,而不知其有真妄之别也。是以自吾之说而修之,则体用一原,显微无间,而治心、修身、齐家、治国,无一事之非理。由彼之说,则其本末横分,中外断绝,虽有所谓“朗澈灵通,虚静明妙”者,而无所救于灭理乱伦之罪、颠倒运用之失也。
朱熹明确地批评佛老之学的根本问题,就是再把“性命”视为“空虚”,而不像是儒学“体用一原,显微无间”,能以一理贯穿“治心、修身、齐家、治国”。
如果照佛老之说发展下去,必然导致“本末横分、中外断绝”,而产生了“灭理乱伦”的结果。但是整体朝廷风气却反而将“儒、释、道”区分为“三术”,并把儒学看为“常谈死法”,视为“最下”,这正是朱熹最看不下去的状况。
朱熹批评在皇帝身边反道学的侍从讲读之臣和浙中功利学派,朝廷弥漫着功利与老佛混合的政治高论。皇帝本身倡导三教同一,功利派则认为佛能补儒。这都是朱熹看为不可取的。
在朱熹看来,汉、唐以降的诸多君主都已经深受其害,导致无法“与乎帝王之盛”;而当代政治,若继续轻视儒学根本之道,而被佛老思想主管下去,则复“三代之治”的理想必然不可得。
朱熹深感危机,不得一再于上书中试图点醒皇帝,持续批评佛老之说是“内外异观,本末断裂”。为求恢复儒者正确的“一贯之道”,朱熹特别对皇帝强调《大学》的重要性。
在朱熹诠释下,孔子集上古儒学之大成,但因为无法直接得到实际的政治地位施行他的理想,因此退居在民间写作了《六经》,而《大学》则是孔子对于天下、国家、本末、终始、先后等问题。
讲得最详实明确的一篇内容,被记录在戴氏的《礼记》中。而此《大学》之道,就是朱熹认为即使是古代“生而知之”的圣人,也该要去学习的内容!
比起佛老之说,或者其他儒学经典,《大学》通贯“诚、正、格、致、修、齐、治、平”,“本末”兼备而无所偏,在思想论述上显得最为完整。也最能破除佛老之有本而无末,或“本末断裂、中外断绝”。得以进一步全面性地重建秩序。
这也是朱熹为何每每不厌其烦地,在政治论述中,总是如此强调《大学》的重要性。也因为强调《大学》的重要性,自然会强调此“本末一贯”论述中的“本”:“正心诚意”了:
是行也,有要之于路,以为“正心诚意”之论上所厌闻,戒勿以为言。熹曰:“吾平生所学,惟此四字,岂可隐默以欺吾君乎?”
朱熹透过不厌其烦地强调《大学》之道,来破解当时政治文化中“本末断裂”、只重功利、不明根本的困境。
在北宋亡国与秦桧主政的阴影下,身处严重的政治、文化失序与危机感当中,让朱熹不厌其烦地欲以“本末一贯”的《大学》之道向南宋皇帝上书进言,期待能以儒学历代圣贤相传的“一贯之道”,取代“本末断裂、中外断绝”佛老、功利之说,借以全面恢复秩序。
此种以《大学》文本为中心出发,强调以“一”取代“二”,以“本末一贯”连结起“诚、正、格、致、修、齐、治、平”的秩序观,影响了东亚近世儒学,特别是我国的政教秩序。
近代与当代中外思想史家,多有注意到传统的世界观有一元化的思维。如林毓生认为,我国的秩序与道德、文化秩序是高度地整合着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4-23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