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朱熹《大学》思想,以及其对治国秩序的影响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4-23 08:07: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朱熹《大学》思想,以及其对治国秩序的影响

《大学》一书流传久远,作为一名学生,不论你喜欢与否,或者为了考试升学,几乎都一定曾经背诵过《大学》的字句。

也许有人会想,是谁害我要背这些虽然简短,但是有点烦闷内容的呢?就像周星驰电影中所说的“冤有头、债有主”,把《大学》一文,从《礼记》的篇章提出,并将之提升到经典地位,影响了近世将近八百年的人,就是著名的宋代大儒朱熹。

朱熹进《四书》退《五经》,对近七百东亚思想史,还有哲学的发展可谓影响深远。

而朱熹以《四书》之首《大学》为中心发展的哲学思想之所以有他独有的创见,与朱熹所处的年代,想要对抗佛老,重建儒学式的世界秩序有深刻关连。

在北宋亡国与秦桧主政的阴影下,身处严重的政治、文化失序与危机感当中,朱熹为何会不厌其烦地想以这种以《大学》文本为中心出发,强调以“一”取代“二”,以“本末一贯”连结起“诚、正、格、致、修、齐、治、平”的秩序观,藉由此种“本末一贯”的《大学》之道向南宋皇帝上书进言,期待能以儒学历代圣贤相传的之道,取代“本末断裂、中外断绝”佛老、功利之说,借以全面恢复秩序。

朱熹《大学》思想,以及其对治国秩序的影响

朱熹的时代,是南宋朝廷仍然活在北宋灭亡与秦桧主政的阴影的时代,身处这种时代背景,朱熹一生都感受到时势艰难:

国家靖康之祸,二帝北狩而不还,……自是以来,二十余年,国家忘仇敌之虏而怀宴安之乐,桧亦因是借外权以专宠利,窃主柄以遂奸谋。

秦桧主政很长一段时间,对南宋造成了许多不良影响,致使士风衰败腐化。

因此如果要了解朱熹思想之形成,必然与“靖康之祸”、奸相“借外权以专宠利”、“士大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数辈起而和之”的历史背景深刻连结,故我们可说朱子学,是在古代政治、文化失序危机产生的。身为一个对政治有深厚关怀的大儒,朱熹对南宋朝廷的深重危机提出分析,他认为南宋朝廷有三大弊病:

熹尝谓天下之事,有本有末,正其本者,虽若迂缓,而实易为力;救其末者,虽若切至,而实难为功。是以昔之善论事者,必深明夫本末之所在,而先正其本,本正,则末之不治,非所忧矣。

朱熹《大学》思想,以及其对治国秩序的影响

朱熹在分析南宋朝廷的多重危机的话语中,他的政治论述的特色是以“本末”思维来讨论政治问题。朱熹说:“必深明夫本末之所在”,是故讨论朱熹论及秩序问题时,不能忽略这种本末思维模式。

南宋朝廷虽然自南渡后转危为安,日趋稳定。但其政治文化在朱熹看来,仍延续着北宋末年以来的诸多失序状态。宋孝宗一度看来欲有所作为,甚至意图“恢复”大业。

然而其秩序思维,仍是三教分领不同层次。宋孝宗曾经亲着《原道论》,回击韩愈的排佛思想。认为“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斯可也。”

朱熹《大学》思想,以及其对治国秩序的影响

可见宋孝宗仍延续了魏晋以降的二重世界观,高度肯定佛老之学的价值。根据陈弱水的研究,唐代及唐代以前中国儒者的世界观有一特色,可把此种中古典型的心灵架构叫作“二元世界观”或“二重世界观”,最重要的影响可能在助成宗教的勃兴,特别是佛教。

玄学在思想上的突破为宗教,文学之发展减少阻力。由于方外境界的确立,现实人间变成相对性的存在,以家庭,国家为核心的群体生活不再是人们唯一的生息之所,寻求个人的精神解放、追求生命永恒是正当的,也是可能的。

这恰恰是对朱熹来讲不能接受,认为是宋代政治社会失序的思想根源!

朱熹《大学》思想,以及其对治国秩序的影响

因此,朱熹生平的第一篇上书《壬午应诏封事》,就直言批评皇帝不该喜好无法“贯本末”、甚至会“内外颠倒”的佛老思想。这是宋朝朝廷南渡以来,第一次有人公然对皇帝好佛老的直言抨击:

比年以来,圣心独诣,欲求大道之要,又颇留意于老子、释氏之书。疏远传闻,未知信否?……虚无寂灭,非所以贯本末而立大中。苟惟不学,与学焉而不主乎此,则内外本末颠倒缪戾,虽有聪明睿智之资,孝友恭俭之德,而智不足以明善,识不足以穷理,终亦无补乎天下之治乱矣。

朱熹对皇帝直言相劝,认为佛老之说,不但不能“贯本末、立大中”,反而会“颠倒缪戾”,绝非真正的“治道”所归。

不仅第一封上书一鸣惊人,之后到了淳熙十五年十一月七日,朱熹又应召奏上一道著名的《戊申封事》。朱熹在上书中,再次批评皇帝喜好佛老与当时现实功利的政治氛围:

彼老子、浮屠之说,固有疑于圣贤者矣,然其实不同者,则此以性命为真实,而彼以性命为空虚也。此以为实,故所谓“寂然不动”者,万理粲然于其中,而民彝物则,无一之不具;所谓“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则必顺其事,必循其法,而无一事之或差。彼以为空,则徒知寂灭为乐,而不知其为实理之原;徒知应物见形,而不知其有真妄之别也。是以自吾之说而修之,则体用一原,显微无间,而治心、修身、齐家、治国,无一事之非理。由彼之说,则其本末横分,中外断绝,虽有所谓“朗澈灵通,虚静明妙”者,而无所救于灭理乱伦之罪、颠倒运用之失也。

朱熹明确地批评佛老之学的根本问题,就是再把“性命”视为“空虚”,而不像是儒学“体用一原,显微无间”,能以一理贯穿“治心、修身、齐家、治国”。

朱熹《大学》思想,以及其对治国秩序的影响

如果照佛老之说发展下去,必然导致“本末横分、中外断绝”,而产生了“灭理乱伦”的结果。但是整体朝廷风气却反而将“儒、释、道”区分为“三术”,并把儒学看为“常谈死法”,视为“最下”,这正是朱熹最看不下去的状况。

朱熹批评在皇帝身边反道学的侍从讲读之臣和浙中功利学派,朝廷弥漫着功利与老佛混合的政治高论。皇帝本身倡导三教同一,功利派则认为佛能补儒。这都是朱熹看为不可取的。

在朱熹看来,汉、唐以降的诸多君主都已经深受其害,导致无法“与乎帝王之盛”;而当代政治,若继续轻视儒学根本之道,而被佛老思想主管下去,则复“三代之治”的理想必然不可得。

朱熹深感危机,不得一再于上书中试图点醒皇帝,持续批评佛老之说是“内外异观,本末断裂”。为求恢复儒者正确的“一贯之道”,朱熹特别对皇帝强调《大学》的重要性。

朱熹《大学》思想,以及其对治国秩序的影响

在朱熹诠释下,孔子集上古儒学之大成,但因为无法直接得到实际的政治地位施行他的理想,因此退居在民间写作了《六经》,而《大学》则是孔子对于天下、国家、本末、终始、先后等问题。

讲得最详实明确的一篇内容,被记录在戴氏的《礼记》中。而此《大学》之道,就是朱熹认为即使是古代“生而知之”的圣人,也该要去学习的内容!

比起佛老之说,或者其他儒学经典,《大学》通贯“诚、正、格、致、修、齐、治、平”,“本末”兼备而无所偏,在思想论述上显得最为完整。也最能破除佛老之有本而无末,或“本末断裂、中外断绝”。得以进一步全面性地重建秩序。

这也是朱熹为何每每不厌其烦地,在政治论述中,总是如此强调《大学》的重要性。也因为强调《大学》的重要性,自然会强调此“本末一贯”论述中的“本”:“正心诚意”了:

是行也,有要之于路,以为“正心诚意”之论上所厌闻,戒勿以为言。熹曰:“吾平生所学,惟此四字,岂可隐默以欺吾君乎?”

朱熹透过不厌其烦地强调《大学》之道,来破解当时政治文化中“本末断裂”、只重功利、不明根本的困境。

在北宋亡国与秦桧主政的阴影下,身处严重的政治、文化失序与危机感当中,让朱熹不厌其烦地欲以“本末一贯”的《大学》之道向南宋皇帝上书进言,期待能以儒学历代圣贤相传的“一贯之道”,取代“本末断裂、中外断绝”佛老、功利之说,借以全面恢复秩序。

朱熹《大学》思想,以及其对治国秩序的影响

此种以《大学》文本为中心出发,强调以“一”取代“二”,以“本末一贯”连结起“诚、正、格、致、修、齐、治、平”的秩序观,影响了东亚近世儒学,特别是我国的政教秩序。

近代与当代中外思想史家,多有注意到传统的世界观有一元化的思维。如林毓生认为,我国的秩序与道德、文化秩序是高度地整合着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4-23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儒家能成为中国封建王朝正统学问,靠的是什么?
...为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乌托邦。一、儒家民本思想1、治国安民之道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来源于中国上古时代的宗教信仰政治观,是在我国远古社会发展质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反映。早就在殷周阶段
2022-12-25 21:46:00
谁堪称孔子第二,5岁入学,6岁把老爹问蒙,52岁引领潮流
...整的理学思想体系。后世的封建王朝非常喜欢,将它作为治国之本,也作为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成为封建科举的标准教科书。所以他引流了时代的潮流。庆元六年(1200年)入春以后,朱熹足
2024-06-18 19:27:00
...度重视和充分自信。”张建光说,历史上,朱子文化曾是治国理政的官方哲学、读书人修身济世的人生信条、老百姓安身立命的处世宝典。作为朱子故里的干部群众,我们正以“两个结合”为指导,
2023-07-15 19:52:00
朱熹:南宋时期的学术巨擘、政治家和教育家
...学思想的丰富烟云中,南宋时期儒家学派的巅峰代表——朱熹,可谓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巨擘。他不仅是理学的杰出代表,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本文将深入探讨朱熹的生平事迹,窥探
2023-12-13 16:12:00
...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教化体系。《礼记·大学》言“治国必先齐家”“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还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阶路径,更到张载“民胞物与”的宇宙情怀,家庭教育始终
2025-03-19 16:41:00
宋朝的书院兴盛,只是朝廷因为重文轻武吗?
...阶级的解体,使得皇帝不得不从士绅乃至平民中选拔人才治国。于是朝廷提倡儒学和文学,开辟科举考试。“学有所长,才能入仕”。为了仕途,大家努力读书,书院才兴盛起来。2、禅宗盛行,禅
2023-03-07 13:16:00
朱熹:二十七次辞官背后的故事
...者,希望宋孝宗立纪纲,厉风俗,近君子,远佞臣,勤勉治国,锐意进取;三者,力陈南宋与金有不共戴天之仇,若想恢复中原、振兴国家,必须内修政教,外御强敌,并说:“非战无以复仇,非守
2024-02-25 14:25:00
孔子的影响力,两千多年后仍照亮世界
...在宋朝达到顶峰,表现为全国各大书院的兴起,其中大儒朱熹编订的四书注解,让儒家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儒家思想经历朝历代演变,对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正
2023-11-11 05:56:00
朱熹:南宋时期的杰出思想家,影响力不输孔子和孟子
...,而是在他们之后一位影响力堪比他们的南宋思想家——朱熹。观点与论著其实我们从客观的角度去看朱熹会发现,朱熹在很多方面的影响力甚至是不输于孔子和孟子两人的。比如在朱熹看待问题这
2023-11-24 05:4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全球习练者近4亿人 太极拳在此发源
大河网讯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提到太极拳,不得不去其发源地——焦作温县陈家沟转一转。9月20日,“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来到陈家沟景区
2025-09-21 07:37:00
大河网讯 9月20日上午,“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走进焦作武陟嘉应观,探访这座有“黄河故宫”之称的清代治黄文化建筑群
2025-09-21 07:37:00
电影《731》热映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南京,日军当年也有一支“731部队”南报网讯(记者杜莹)电影《731》正在热映,主要讲述了抗战胜利前夕
2025-09-20 09:53:00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城市知识竞猜服务类节目《欢乐大猜想》约您畅游河北邯郸
千年古都,孕育出无数的成语典故,现代新城,绽放出摄人的夺目光彩,“活楼”、“吊庙”,诉说着华夏起源,贴崖石窟,讲述着文化底蕴
2025-09-20 11:08:00
书法爱好者郭书雷:巧构“合体字”,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从伟在多数人眼中,汉字是方方正正的符号。而在书法爱好者郭书雷的手中,汉字却成了可以巧妙拼插的“艺术积木”
2025-09-20 16:21:00
史料里的家国情怀|李策:烟盒纸上写下赤诚宣言
“我们现在只是暂时的分离。”在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纪念馆上百件展品中,有一张香烟盒纸引人驻足。香烟盒纸平整铺开,面积仅10余平方厘米
2025-09-20 23:34:00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伊水畔的龙门石窟 藏着不朽文化印记
大河网讯 站在伊水之滨远眺,东山与西山隔河对峙,天然造就“伊阙”胜景,而嵌入两岸崖壁的石窟群,正是这座跨越千年的佛教艺术宝库
2025-09-21 00:27:00
央媒看太原9月19日,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报道了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二战侵华日军“太原工程队”旧址,这里曾是日军的战俘集中营
2025-09-20 07:24:00
9月18日,“致敬英雄·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主题活动在清徐县烈士陵园举行。清徐县党员干部、公安民警、少先队员、抗战英烈子女代表等各界人士百余人
2025-09-20 07:24:00
中国最能吵架的邻居城市,抢人,抢钱,抢高铁
作者:野庐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中原腹地一对命运交错的双生花。俩城市同在南襄盆地,相距不过两百公里,高铁半小时便可互通。地缘联系造就了经济
2025-09-20 04:1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最早的“南京面孔”长什么样?南京先祖的衣食住行有何特点?最早的南京城里有什么?……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江之永矣——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正在举行
2025-09-19 14:49:00
160件文物静静陈列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从新石器时代一直跨越到明清,跨越数千年时光在此相聚。一场名为“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的盛事
2025-09-19 15:57:00
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9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古工委”)主办,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承办的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2025-09-19 17:21:00
杜兴成新作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 周进朗诵
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作者:杜兴成朗诵:周进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中轴线上,儿孙相伴家人行。大栅栏,一条古色古香的街巷
2025-09-19 20:59:00
名不虚传、个个千年!河南这些小镇入列→
大河网讯 (记者 刘瑞朝)武则天沐浴过的温泉镇,齐桓公光临过的召陵镇,以造纸业出名的纸店镇,唐代高僧玄奘故里缑氏镇……每一个地名
2025-09-19 21: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