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陕西日报
陕西科研团队在鼻科学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有望填补我国鼻腔给药装置开发领域空白
本报讯 (记者 霍强)4月19日,记者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获悉:该院教授郑国玺、副研究员张亚带领的医工交叉团队利用基于影像资料的计算流体力学模拟和体外仿生实验相结合手段,成功预测了不同中鼻甲手术后雾化给药的最佳粒径。该突破性进展对鼻腔药物递送体系及新药开发具有重要作用,有望填补我国鼻腔给药装置开发领域空白。
张亚介绍,我国慢性鼻窦炎(CRS)患病率约为8.0%,且这一比例在逐年攀升。慢性鼻窦炎不仅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也造成了巨大的医疗资源消耗。其中,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窦炎(CRSwNP)往往需要手术治疗,既往研究发现,即使经规范治疗,CRSwNP患者术后2年复发率高达55.3%。
“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窦炎术后最主要的控制方法就是鼻腔给药。传统鼻喷装置仅可将药物递送到鼻腔的前1/3部位,同时由于缺乏颗粒物在群体鼻腔中沉积分布的精确评价方法,给药粒径不合适,传统鼻腔雾化装置难以将药物有效递送到鼻窦炎黏膜炎症负荷所在的中鼻甲、鼻窦鼻道复合体区。因此,制备高递送效率的鼻腔给药装置一直是我国学术界和工业界广泛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张亚说。
团队研究发现,不同中鼻甲手术后雾化给药的最佳粒径为18—26微米。因此建议将鼻腔雾化器给药粒径重新设置,有望解决传统雾化给药效率低下的问题。上述重要进展以“不同术式中鼻甲切除术后雾化颗粒在鼻气道内流动和沉积的对比研究”为题发表于国际鼻科学排名第一的杂志《鼻科学》上。
“该研究不仅体现了跨学科合作在解决复杂医学问题中的优越性,也展示了鼻腔空气动力学方法在鼻窦炎手术设计及提高术后给药效率方面的巨大潜力。下一步,我们将推动研究成果转化落地,早日造福患者。”张亚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2 09: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