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宋应星一生致力抗清,却被安上了辫子头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7-13 20:17:00 来源:戏说三国

在中国古代,有这么一位人物,他的科学成就在当时无人能及,农业、天文、地理、声学等等无所不知,无所不通,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载”,可以说他的出现让中国科技前进了一大步。

宋应星一生致力抗清,却被安上了辫子头

而他就是写下那部著名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在那个充斥怪力乱神的时代,他率先提出了类似“相信科学”的主张,可以说这样一种思维在当时是绝对超前的。

最近一部《点击里的中国》就详细介绍了宋应星的一生,两个跨时代的人物袁隆平和宋应星相隔三百年跨越时空的握手引起了网友的“共鸣”,这也正是这部剧最出彩的地方。

作为一档具有教育意义的节目来说,这部综艺还是很赞的,可是就是这部口碑较好的剧却引发了一番争议,原因就是宋应星居然剃了一个“辫子头”。

宋应星一生致力抗清,却被安上了辫子头

宋应星一生致力抗清,却被安上了辫子头

作为一部传播中国文化知识的剧,《典籍里的中国》在以往都是叫好又叫做的,而这次则是专门讲述了古代《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

按理来说,这部剧的确不错,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了解历史的确有帮助,可是既然是一个正剧更应该要有严格的功

剧中李光洁饰演的宋应星一副辫子头“跨越时空”和袁隆平握手的场景让人泪目,可是这辫子头和宋应星却实在是不搭配。

宋应星一生有很多的光环,可是他又是一位具有爱国意识的明朝遗老,他在当年那个明末乱世之中多次拒绝出仕,只为自己心中的大明,他是一个科学家,更是一个爱国者。

宋应星一生致力抗清,却被安上了辫子头

可是这样一个“爱国者”居然被安上了“辫子头”,这无疑是对他最大的侮辱,因为他和明末那些“水太凉”的东林党可不同,他可是真的做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

因此在弘扬传统正能量的同时,更应该注意这种微不足道的细节,否则岂不是贻笑大方?

宋应星的一生

1587年,宋应星出生于江西南昌的一个官宦之家,祖父宋景是当时的工部尚书,父亲虽未出仕,可是一生致力于修学齐家,其名声也可谓是名满天下。

有这良好的家风在这,宋应星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不过和一般的士子不同的是,宋应星在当时觉得属于“异类”。当时很多读书人想的都是“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可是宋应星偏偏却很刁钻,在看四书五经的同时还看其他杂七杂八的“百科全书”,农业、天文、地理、医学无一不精无一不通,或许这其中有祖父担任工部尚书这一“遗传”在吧。

宋应星一生致力抗清,却被安上了辫子头

不过也正是这广泛的兴趣爱好为他日后编撰下那本旷世奇书奠定了基础,若非这从小的积累,他焉能编撰的出《天工开物》呢?

公元1615年,宋应星参加科举考试,由于家学渊源,因此宋应星轻轻松松就通过了举人考试,可是接下来的会试让他只能止步于举人,在接下来的两次考试之中,宋应星还是无法更进一步。

不过好在宋应星的心理素质比较强,有些人可能接二连三打击之下就昏昏然茫茫然了,可是宋应星却并不计较这些,既然得不到就另辟蹊径,毕竟每个人的天赋都是不同的,可能对于宋应星这样的人来说更适合研究,那种枯燥的“八股文”确实不适合他。

不过也因为科举的落地,他只能成为一个微末小官,不过对于他来说官场的浮躁的确不适合他,也正是因为没有名利场的各种干扰,他才能安心地写下那部《天工开物》。

宋应星一生致力抗清,却被安上了辫子头

然而此时天下已经进入了一个乱世之中,李自成在西北揭竿而起,而山海关外的满清也是想要趁机吞并大明,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宋应星痛心疾首,他想要挽回这一切,可是凭他一个人能做得了什么呢?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大明王朝至此灭亡,由于大明王朝在南京有一套灾备系统,因此南明得以在南方建立。

可惜的是南明记吃不记打,当年明朝灭亡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党争”,南明居然也走上了明朝的老路,这让一心想要报国的宋应星深感报国无门,朝中有马士英奸佞当道,外部又有满清虎视眈眈,这一切一切都让宋应星痛心疾首。

然而他还来不及悲伤,形势便迅速急转直下,弘光政权建立仅仅一年之后便迅速灭亡,清人趁机攻占了江西。

其兄宋应升为了心中的理想决心与大明共存亡,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服毒自尽,而宋应星则一直恪守着臣子的臣节,满清多次想要邀请他当官,可是他宁肯和饥寒相伴也拒绝出仕。

公元1666年,南明永历二十年,宋应星病逝,他做到了“忠臣不事二主”的理念,但是他的离世对于那个时代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

宋应星一生致力抗清,却被安上了辫子头

小结

宋应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那个时代诸如钱谦益、吴三桂改换门庭的人比比皆是,可是他就是为了心中的理念不肯出仕。

因此这样一个把自己信念看的比自己身家性命还重要的人怎么会摈弃儒家的“忠君爱国”理念而甘心梳辫子头呢?这不是贻笑大方吗?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13 23: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农民军崛起:南明抗清的中流砥柱
...明军,也不是清军太无能,而是主要依靠了农民军的坚持抗清。李自成和张献忠虽然是明朝的掘墓人,但是在他们死后他们的部下却成了明朝抵抗清军的中流砥柱。李自成的大顺军余部改编成“忠贞
2024-03-14 14:14:00
大明最后一位遗民阎尔梅,的坟墓为何是方形的?
...与决心,开始在家乡率先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为了组织抗清军队,他散尽家财,单枪匹马拉起了一支7000多人的队伍,开始了他的反清大业。阎尔梅以江苏淮安为据点,带领抗清勇士,日夜操
2023-01-07 15:25:00
他是南明最有作为的皇帝,想要光复大明王朝却毁于内耗
...,导致已经征服的地区降而复叛,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反抗清朝的统治,这给隆武政权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其实早在清朝刚刚入关,进入北京后,清朝的实际统治者睿亲王多尔衮,就已经下达了
2023-06-27 15:04:00
他为固明抗清奋斗一生,堪称南明的脊梁
...和封建忠君思想等因素影响下联合起来,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清运动。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拥立下,于福州称帝建立隆武政权。 此时,在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不承认隆
2023-07-13 20:06:00
张煌言:南明抗清名将的悲壮人生
...室成员鲁王朱以海监国摄政,以吸引号召各地心怀明室的抗清武装。1646年五月,清征南大将军贝勒博洛率军攻破钱塘江防线,连下绍兴、杭州、义乌、金华等城,张煌言只得率部护从鲁王逃亡
2024-04-25 11:21:00
李定国:大明最后的名将与民族英雄
...十多年来对明朝的仇恨,命养子们以大局为重,联合南明抗清。民族之恨,不共戴天,之后十五年,他一直奔波在抗清前线。公元1652年,他在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出兵八万攻打湖南,先取沅州
2023-12-28 14:41:00
郑成功与李定国:南明抗清双璧的历史贡献与命运差异
...和郑成功的起底是大致相同的,这两位都是南明永历政权抗清名将。李定国自幼成为张献忠的义子,跟随着张献忠历经磨难,转战大江南北,后来归顺南明政权,可以算得上是南明王朝最后的倚重,
2024-03-30 14:41:00
明末为何有这么多人投靠满清
...孔有德还多次镇,压南明武装力量,镇,压了江南各地的抗清斗争,但是后来被李定国所败,额头中一箭而死,而孔有德的儿子,也被李定国所杀。耿仲明,本来是毛文龙的部下,但是后来袁崇焕督
2024-06-08 13:17:00
抗清英雄张煌言,不屈不饶坚持抗清,以死殉国的忠烈志士
...大举南下,南明出现了一些坚守民族气节,不屈不饶坚持抗清斗争,以死殉国的忠烈志士。民族英雄﹑儒将张煌言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张煌言号苍水,浙江鄞县人。他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其
2023-05-12 08:43: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临沂金盾小学开展王羲之故居研学实践活动
鲁网11月12日讯“是日也,天朗⽓清,惠⻛和畅”,恰如《兰亭集序》中描绘的雅致意境,11⽉9⽇上午,临沂⾦盾⼩学⼆年级17班的同学们怀着对书法⽂化的向往
2025-11-12 11:43:00
作者:王孜“是的,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的。”当我在阿来的《尘埃落定》中读到这句话时
2025-11-12 14:08:00
文学作品《权谋通汇》及其简介
《权谋通汇》是赵丹阳创作的文学作品,于2025年11月12日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号:黔作登字-2025-L-01881514
2025-11-12 15:08:00
大河网讯 “你好,贵姓?”姓,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你了解过跟随自己一生的姓氏吗?你知道你的姓氏从何而来吗?11月11日
2025-11-12 19:39:00
是什么,让一群六百年前自江南迁徙而来的人们,他们的乡音、服饰与信仰,能如此完整地封存至今?答案,或许就藏在一项名为“抬汪公”的盛大仪式里
2025-11-13 00:03:00
在贵州安顺的屯堡村落里,你可能会偶遇一场与众不同的戏。没有华丽的戏台,锣鼓就在田间地头敲响;演员是身边的乡亲,脸上覆着色彩浓烈
2025-11-13 00:03:00
央媒看太原11月9日,中新社以《跨越海峡寻根 台湾张氏宗亲山西晋祠祭拜先祖》为题,报道了近20位台湾张氏宗亲代表在晋祠博物馆台骀庙祭拜先祖的情况
2025-11-12 07:54:00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