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明太祖去世后,朱允炆为何将祖父匆忙下葬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4-19 13:12: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明史》对建文帝削减诸侯国的描述,提到了一个关键时期。靖难之战时,朱棣起义是有前因的:朱元璋的尸体还没来得及看到就被先埋了。这成为他起义的理由,声称朱元璋可能是被朱允炆谋杀的。然而,这一指控完全是朱棣捏造的,没有任何依据,纯粹是夺取皇位的借口。

明太祖去世后,朱允炆为何将祖父匆忙下葬

建文帝为什么不等七天才埋葬他的祖父呢?有以下三个原因。首先是天气。记录显示,朱元璋于5月22日病逝,当时天气炎热,保存尸体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古代,没有保存尸体的技术,而且五月份已经是夏天了,保存尸体就更加困难了。

明太祖去世后,朱允炆为何将祖父匆忙下葬

二是建文帝自身的考虑。他以皇孙的身份登基,地位尴尬。他的父亲朱标是太子。他在朝廷中德高望重,为明朝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他比朱元璋早死六年,没能称帝,让朱允炆的地位尴尬。官员们并没有真正认可他,因为他没有朱标的声誉和功绩。这也引起了各地诸侯王的不满。

明太祖去世后,朱允炆为何将祖父匆忙下葬

最后是朱元璋生前可能的指示。他知道朱允文的威望不高,儿子们都镇守各地。也许朱元璋让自己的孙子早点即位,以免帝国陷入混乱。建文帝听从祖父的遗命,于六日安葬了朱元璋,然后即位为皇帝。

明太祖去世后,朱允炆为何将祖父匆忙下葬

这引发了朱棣的叛乱。建文三年,朱棣起兵入应天府。建文帝消失,朱棣登基称帝,明朝进入永乐盛世。

明太祖去世后,朱允炆为何将祖父匆忙下葬

这段历史为明朝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反映了当时的权力斗争和民间纷争。朱元璋死后的混乱和建文帝即位后的政治动乱,对明朝的稳定造成了重大影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9 14: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明朝迁都其实在朱允炆即位时就开始准备了,并不是朱棣的主意
...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为懿文太子朱标次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继皇帝位,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
2023-01-05 20:31:00
建文太子朱文奎:朱棣为啥要弱化他
...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值得普天同庆的,但讽刺的是,在《明太祖实录》中,却赫然写着:冬十月乙酉朔○甲寅30。皇曾孙文奎生。皇太孙允炆长子也。上曰。十月数之终。又生于晦日。命内庭勿贺
2024-10-07 12:29:00
耿炳文,濠人(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老乡。其父父耿君用是跟随朱元璋渡江的元老,在对抗张士诚所部时不幸战殁。时年23岁的耿炳文挺身而出,率领父亲的老部下一举攻克长兴。长兴占据太湖口
2024-06-02 06:57:00
...字的意思是:“燕王殿下,你是打算先登基,还是去祭拜明太祖的陵墓呢?”朱棣听到后,如梦初醒,赶紧停止入城,掉头出城,去祭拜朱元璋。因为朱棣若要急着登基,只能说明自己是篡位。而如
2024-06-05 06:18:00
明惠帝朱允炆不懦弱不鲁钝,更不是个书呆子,那他是明君吗?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了。老皇帝临死之前,把皇位留给了他的长孙,朱允炆。朱允炆的性格,和朱元璋是极为不同的。明太祖朱
2023-01-22 15:46:00
明宣帝的身上又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标的匆忙离世,让整个明朝都处于“措手不及”的状态。明太祖朱元璋痛失爱子,悲恸不已,“工作狂魔”的他更是破天荒的28天都不曾上朝。但国终究不可一日无君,他在儿子朱棣和孙子朱允炆
2023-04-18 15:35:00
朱允炆登基后,有哪些为政举措与作为
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在位共四年。朱允炆1398年继位,在位期间增强文官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改革弊政,史称“建文
2024-06-25 20:28:00
朱瞻基从小受祖父朱棣喜爱,耳濡目染下轻松平定叔父叛乱
...高炽和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以及皇太孙朱瞻基去拜谒明太祖的孝陵,为先祖扫墓。朱高炽的身体肥胖,走路不稳健,需要两个随从扶着,朱高煦认为这正是戏耍长兄的机会,便当着文武大臣的面
2023-06-29 12:06:00
朱标嫡次子朱允熥地位比朱允炆高,为何没有成为皇太孙?
...,上素服辍朝三日,中宮素服哀临,皇太子服齐衰……(明太祖实录·卷一百)朱标 常氏去世后,朱标按礼要为妻子服丧一年,但由于他是皇太子,要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所以实际服丧时间并没
2023-06-27 11:2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彦明初定都南京,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都城建设,对今天的南京依然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在大历史的叙事中
2025-08-08 07:46:00
十余年访古积累大量一手资料 100张照片,打开南京“成长史”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从山脉到水系,从古建筑到石刻,从秦汉以前到近现代……古都南京,文学昌盛、人物俊彦,各种历史遗迹如珠玑般散落在大街小巷
2025-08-08 07:46:00
潍县集中营被关押侨民后代向潍坊捐赠集中营日军指挥官手杖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吴昊 王钟玉8月7日,潍县集中营实物捐赠仪式在潍县西方侨民集中营旧址博物馆举办。英国籍人士保罗·基尔布莱德及家人将其岳父——潍县集中营被关押侨民罗伯特・杰里米
2025-08-07 23:41:00
激荡八十年的山海回响 | “为人民而战”,汪口蹈海七烈士的如山誓言
大众网记者 宁晓洁 林啸 威海报道在胶东半岛最东端,荣成市宁津街道办事处东南,那片惊涛骇浪的汪口海域,七名八路军战士曾以身躯守护黎明
2025-08-07 10:44:00
李丹平长诗《北海道山神》出版,礼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鲁网8月7日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前夕,潍坊高密诗人李丹平根据二战劳工刘连仁生前经历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北海道山神》由新加坡浩宇出版社出版
2025-08-07 15:01:00
电影《长安的荔枝》看来像一场紧凑又扎心的“职场历险记”,把一个小吏李善德为杨贵妃送荔枝的荒诞任务,写得既充满烟火气,又藏着对人性和当时体制的叩问
2025-08-07 15:05:00
大众网记者 张勇 刘涛 崔智琪 定陶报道定陶,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定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民政部首批命名的“千年古县”
2025-08-07 16:59:00
山河铭记|新四军武器匮乏 传奇女子变卖家私购3000支枪千里驰援
大皖新闻讯 新四军建立之初,一万多人的部队有枪的还不到一半人。这时,一名女子做出惊人举动,解决了新四军燃眉之急,这名女子就是叶挺将军夫人李秀文
2025-08-07 17:11:00
这张“脸”有戏|“薇约”屯堡·系列微短剧之二
六百年前,明朝数十万大军奉旨“调北征南”,从江淮流域跋涉至黔中腹地。他们以石筑城、以武戍边,将江南风物与军事智慧镌刻于贵州的喀斯特山峦之间
2025-08-07 18:22:00
龙云,原名龙治贞,1903年生,贵州省锦屏县人。1926年7月,龙云加入国民革命军第十军第三十师,192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2025-08-07 20:59:00
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节点,电影《731》宣布定档9月18日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
2025-08-07 21:57: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做个粮仓也是爱你的形状
在集安博物馆里,藏着一件超萌的文物,它的名字叫做“陶仓”,通高92厘米、底径24厘米,爱心“眼睛”千百年来凝视着时空,浑身上下都透着古早味的浪漫
2025-08-07 19:19:00
闹市寻迹西安都城隍庙 宛如历经沧桑的智者
西安都城隍庙坐落于西大街,宛如一颗遗落人间的历史明珠隐匿于闹市之中,散发着独有的神秘与古朴。作为统辖西北数省城隍的西安都城隍庙
2025-08-07 07:36:00
雄安古州城遗址考古成果展在京举办130余件(组)文物在中国考古博物馆集中亮相,唐代陶质龙首修复后首次展出本报讯(记者龚正龙)雄安古州城出土的两件唐代陶质龙首修复后首次展出
2025-08-06 09:01:00
高山仰止、史笔昭世、河山之阳……穿过一座座木牌坊拾级而上,一步一脚印登上拔地40余米高的汉太史司马迁祠,放眼望去,大河奔涌,长桥飞跨,史圣凝望!#大河奔涌万象新#来源:华商网 相
2025-08-06 11: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