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明朝迁都其实在朱允炆即位时就开始准备了,并不是朱棣的主意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1-05 20:31:00 来源:戏说三国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汉族,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明朝迁都其实在朱允炆即位时就开始准备了,并不是朱棣的主意

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为懿文太子朱标次子,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继皇帝位,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称“建文新政”。

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

明朝迁都其实在朱允炆即位时就开始准备了,并不是朱棣的主意

这是历史中的建文帝。其实朱允炆是个有雄才大略和高远眼光的皇帝,在他即位之初就开始主张迁都北平,并不是在朱棣的“靖难之役”之后永乐皇帝提出的。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后,便开始考虑都城的问题。由于历代统一王朝的都城都在中原,明朝统一全国之初,明太祖便打算择机将京师迁往北方。明太祖洪武元年,下诏以汴梁为北京,以金陵为南京,效仿周唐的两京故事。洪武二年,朱元璋又在故乡凤阳营建中都,同时下令从江南移民中都。但是开封和凤阳都是久经战乱,破败不堪,难以承担京师的重任,朱元璋于是放弃了迁都这两处的打算。洪武十一年,罢北京,改南京为京师。

明朝迁都其实在朱允炆即位时就开始准备了,并不是朱棣的主意

南京皇宫是填湖所建。建成之后,由于地表下沉,逐渐形成南高北低的态势,在风水上是不祥的征兆。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派遣太子朱标考察关中地区,为迁都西安作准备。然而第二年朱标病逝,沉重打击了明太祖,令其不愿再劳师动众地更换京师。

明朝迁都其实在朱允炆即位时就开始准备了,并不是朱棣的主意

朱允炆继位后,继承了祖父皇位的同时也继承了祖父迁都的想法,他经过多方面的考虑,把都城选择在了北平,他四皇叔朱棣的封地内。于是他为了实现这个迁都的想法和既定的削藩政策,在建文元年就开始着手行动,首先削了周王的藩。但是万万没想到,由于建文帝的仁义,皇位被朱棣推翻了,建文帝也下落不明,这个迁都的计划也就只是计划了。

到了朱棣做了皇位后,也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同时也为了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就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继续执行迁都的计划。

明朝迁都其实在朱允炆即位时就开始准备了,并不是朱棣的主意

迁都北平的很多不得不为的因素。耗费国力的迁都无论是出于未来的政治需要,战略军事需要还是大明国内的经济需要,迁都是必须的。

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寻常耕作的百姓佃户每年必须辛勤劳作,才能给地主交上租子,不论风调雨顺还是天灾连连,他们都兢兢业业,终日操劳,哪怕家中有存粮也不敢有丝毫倦怠松懈,为什么?这是因为他们有忧患意识。他们很清楚,眼前的顺境或逆境代表不了将来,为了不饿肚子,他们在顺境时愈发辛劳耕作,多存余粮,灾年时不至于饿死,民间有句俗话,叫风水轮流转,未雨之时多作绸缪,困境时才能生存下去……

明朝迁都其实在朱允炆即位时就开始准备了,并不是朱棣的主意

忧患意识用在国事政务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当初太祖高皇帝定都南京应天,一则是因为太祖是淮右人,定都南京有归宿感,二则南京地处江南繁华富庶之地,商业发达,交通便利,国库不虞钱粮,能够以最快的速度稳定人心,三则当年与张士诚,陈友谅一战定乾坤,举国思安,统一天下急需大义名分,定都南京是最快最方便的选择。

当年太祖英明,定都南京委实是必须之举,可如今时势变化,六朝古都繁华之地,表面的繁华富庶掩盖不了越来越腐朽堕落的上层阶级,身处高位,习惯了每日锦衣玉食,习惯了下面官吏的逢迎拍马,这里没有战争,没有贫穷,这里阳光普照,如临天堂。眼睛看到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鼎盛景象,以为整个大明天下都像南京一样繁华似锦,前几代代或许还能保持冷静,知道天下有富庶必然也有贫瘠,可是后几代呢?繁华和安定滋生了朝廷的暮气,它将会从根子上渐渐腐蚀子孙的心智,谁能保证大明的每一代君主都是明主?谁能保证每一个大臣都是忠臣?当一个国家从根子上开始腐烂时,也许只要有一个jiān臣轻轻一推,整个江山就会轰然倒塌。

明朝迁都其实在朱允炆即位时就开始准备了,并不是朱棣的主意

居安须要思危,自古定都南京者,从东吴到南朝,再到南唐,国祚鲜有百年,这是为什么?因为皇帝和大臣们只看到了眼前的繁华,而繁华则消磨了人的意志,失去了进取之心,一个没有了进取心和忧患意识的朝廷,其结果必然是被别人消灭亡国,反观那些将国都定在离边境甚近的朝代,如汉之洛阳,唐之长安,宋之汴梁,他们却能使国祚绵长数百年,这是为什么?

明朝迁都其实在朱允炆即位时就开始准备了,并不是朱棣的主意

因为忧患!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能懈怠,不能享乐,不能掉以轻心,要消除眼皮底下的外族威胁,就必须不断进取开拓,将眼皮底下的敌人赶走,赶得远远的,令自己不再处于危险的境地下,这就是进取心,被危险的国都逼出来的进取心!这样的进取心直接造就了汉唐盛世,致令国力强盛,万邦臣服!

北平曾是前元的大都,曾经的燕王府便是大都皇宫,迁都北平的话,不必大兴土木再造皇宫,国库的负担会降到最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北平地处边境,时常与méng古鞑子交战,大明立国以来一直布置重兵,而兵权是个很敏感的东西,交给谁都不放心,若是将国都定在北平,便可以由天子直接掌握兵权,不使兵权旁落,这对朝廷和天子也是大有好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5 22: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朱棣尊称张信为“恩人”,他是如何赌赢家族10代富贵
1399年7月,这是明朝建文帝登基的第1年,一辆“妇女乘坐”的专车停在燕王府门口,车上下来一位年近40岁的男子,他的名字叫张信,就是他将建文帝“秘密逮捕”的消息透露给朱棣,朱棣率
2024-04-25 22:33:00
朱棣迁都北京的影响:打破利益共同体,改变明朝格局
“永乐北迁”作为明朝的一次迁都行动,它带来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是举足轻重的,以至于即使到了六百年后的现代,依旧有许多人仍然在称赞明成祖朱棣的这一决策。朱棣将明朝首都动用国力耗费巨资
2024-01-31 22:06:00
建文帝:朱棣敬上,败者没有话语权,胜者为皇帝
...王,封地名为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早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来,他对国内不太平的局势,就显得很忧虑,当时,北方蒙古还有北元的残存势力,这些残余势力随时都可能侵扰明朝边境地区,所以
2023-11-07 18:04:00
张伦的忠勇与牺牲,明朝建文旧臣的最后抵抗
张伦是明朝建文年间的一个忠将,史书上关于他的记载很少,所以我们后人也不知道他究竟是在哪里出生的,又是在什么时候进入朝廷当官的,只知道他在明初的洪武至建文年间,充当了一个河北诸卫指
2023-09-13 04:52:00
朱棣与明朝的靖难之役:分封制度的兴衰
...台,此后的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的事例出现,比如汉朝、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出于加强王朝统治的目的,先后把自己的子孙分封到各地为王,有的藩王还拥有军权,能够掌握大量
2023-09-17 15:29:00
朱元璋错失的状元黄子澄,让建文帝万劫不复
在明朝历史上,靖难之役是绕不开的话题,建文帝“好牌打稀烂”输给朱棣,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人便是黄子澄,今天就结合史料了解“书生如何误国”,揭开黄子澄曲折离谱的一生。1350年,即元
2023-02-09 20:57:00
他是靖难第二功臣,3次救朱棣,最后死在征伐路上
...已的朱棣降旨追封朱能为东平王,同时下令辍朝五日。在明朝,对于辍朝有明确的规定,亲王级别去世才辍朝三日,有功劳的大臣去世辍朝一日。一般情况下,对于格外恩宠的大臣才会升级为“亲王
2023-06-19 12:31:00
看朱棣怎样用智慧与勇气颠覆明朝江山
洪武31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临终前,他曾留下这样两句话,一、蕃王必须削,否则皇帝呢,就别想当安稳,二、如果朝内有奸臣藩王可起兵清君侧。这两句话呀,都是为了朱允文安安稳稳坐皇帝。
2023-10-10 08:59:00
铁血帝王朱棣为何登基后要着急迁都,这背后又有哪些秘密?
...的统治。迁都考验着帝王的胆识和气魄,面对迁都问题。明朝的铁血帝王朱棣又有如何感想,这个从侄子手中夺来的皇位,朱棣又如何将它做得心安理得。登基后的朱棣就着手迁都准备,有人说他是
2023-01-24 16:5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