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朱元璋错失的状元黄子澄,让建文帝万劫不复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2-09 20:57:00 来源:戏说三国

在明朝历史上,靖难之役是绕不开的话题,建文帝“好牌打稀烂”输给朱棣,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人便是黄子澄,今天就结合史料了解“书生如何误国”,揭开黄子澄曲折离谱的一生。

1350年,即元朝至正10年,黄子澄出生在江西分宜县。1385年,即明朝洪武18年,黄子澄在会试考试中名列第一,众人都以为黄子澄将会成为当年的状元,但是在接下来的殿试却受到“天意的干扰”。

朱元璋错失的状元黄子澄,让建文帝万劫不复

在整个明朝历史上,洪武18年的科举考试都是极为特殊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在1370年举行全国首次科举考试,但是朱元璋认为选拔出来的进士没有肩负大任的能力,直接诏令废除科举考试,在全国范围内设置县学、府学,借助这些推荐选拔优秀人才。

直到1384年,朱元璋才决定重开科举考试,而黄子澄正是第一批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在京城举办的会试考试中,黄子澄获得第一名,练子宁取得第二名,他们两人都来自江西,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都感叹两人的才学,自愧不如,纷纷预言殿试状元必在二人之中。

朱元璋错失的状元黄子澄,让建文帝万劫不复

当殿试成绩公布的时候,状元名叫丁显,练子宁为榜眼,黄子澄为探花。黄子澄没能获得状元,并不是他才学不够渊博,而是源于朱元璋做的一个梦。

朱元璋的梦境中有一个钉子“缀白丝数缕,悠扬日下”,在考生当中正好有一位名叫丁显的考生,朱元璋认为与梦境遥相辉映,于是决定将丁显确定为状元郎。

就这样,朱元璋做梦让黄子澄“错失”状元头衔,18年之后,黄子澄将让朱元璋付出更大的代价。

朱元璋错失的状元黄子澄,让建文帝万劫不复

黄子澄凭借全国第三名的成绩,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不久之后,因学识渊博被选为太子朱标的陪读,从此之后,黄子澄与东宫结下不解之缘。

朱标非常喜欢黄子澄,两人经常一起讨论国事,官职晋升为正三品的太常寺卿。在洪武25年,朱元璋精心培养的接班人朱标不幸去世,明太祖悲痛之余,需要重新考虑皇位继承人选。

最初,朱元璋有意将皇位传给燕王朱棣,但是在刘三吾的劝说下,朱元璋最终还是让皇位保留在太子朱标一脉,由于朱允炆是朱标的嫡长子,因此朱元璋将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朱元璋错失的状元黄子澄,让建文帝万劫不复

当朱允炆被册立为皇太孙时,他只有15岁,而燕王朱棣已经32岁,况且掌控三卫重兵,镇守北平长达12年之久,可以说正处于年富力强的年龄,更重要的是还拥有精兵强将,这些都让年幼的朱允炆感到威胁。

《明史·黄子澄传》记载,“惠帝为皇太孙时,尝坐东角门谓子澄”

也就是说,朱允炆在做皇太孙的时候,曾经心事重重地坐在东角门发呆,他与黄子澄进行一番影响深远的对话。

明惠帝朱允炆问黄子澄,“诸位藩王都手握重兵,如果无法控制,那该怎么办?”

黄子澄回答说,“藩王手中的军队才刚好能够守护封地,如果将来出现变故,朝廷派出六师大军,哪位藩王能够抵挡住?”

朱元璋错失的状元黄子澄,让建文帝万劫不复

紧接着,黄子澄向朱允炆讲述汉朝时期七国之乱的故事,他认为七国的兵力并不是不强,但最终走向了灭亡,说明实力的强弱是会随着时局变化而改变的。

经过此次对话,朱允炆更加信任黄子澄,将他视为心腹亲信。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朱允炆不再直呼黄子澄的名字,而是称之为“先生”。

纵观黄子澄的前半生,他是幸运的,学业有成的时候遇到朱元璋重开科举考试,建功立业的时候遇到朱允炆并倚为股肱。

实际上,朱允炆对藩王的恐惧感更强烈。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与朱允炆共同讨论边疆防务,朱元璋对皇太孙说“我已经将防御胡虏的重任交给众位藩王,他们可以让边塞安宁稳定,给你创造和平安全的内部环境。”

朱元璋错失的状元黄子澄,让建文帝万劫不复

朱允炆听后脱口而出,“胡虏胆敢有不轨举动,有众位藩王防御镇守,如果这些藩王有不敬的举动,谁可以抵挡他们呢?”

在明太祖朱元璋面前,朱允炆一直都是乖巧顺从的态度,没想到他竟然说出这样的话,想必是日有所思,没有经过思考就说了出来,由此也可以看到藩王对朱允炆的困扰程度。

朱元璋陷入沉默当中,片刻之后问朱允炆,“你打算怎么办?”

朱允炆猛然清醒,他立即认识到自己言语失当,恭敬地回答明太祖朱元璋,“首先要用德行仁政感化众位藩王,然后再用礼法制度来约束,如果都不能发挥效果,那就削减藩王的封地,如果这样仍然没用,那就将藩王进行替换人选,如果这些措施都无效,只能举兵讨伐平定了。”

朱元璋错失的状元黄子澄,让建文帝万劫不复

朱元璋听了皇太孙的话,感到非常满意,因为朱元璋相信他设计的藩王守边制度,只要朱允炆施以仁政,必定能够安享太平。

1398年,即洪武31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朱允炆奉诏登基称帝,史称建文帝。

建文帝登基后,黄子澄立即被委以重任,担任翰林院学士,同时具有参与国事的权力。此时,建文帝还重用齐泰,从兵部侍郎直接提拔为兵部尚书。

建文帝刚坐上皇位不久,他就问黄子澄,是否还记得“东角门对话”,黄子澄立即跪在地上磕头,表示自己始终没有忘记。

《明史》记载,“比即位,命子澄兼翰林学士,与齐泰同参国政,谓曰:先生忆昔东角门之言乎?子澄顿首曰:不敢忘。”

朱元璋错失的状元黄子澄,让建文帝万劫不复

建文帝感到很欣慰,他认为有人能够明白6年储君生涯的担惊受怕,于是召集黄子澄、齐泰共同商议如何削藩的问题。

毫无疑问,黄子澄、齐泰都是坚定支持削藩,但是在削藩的策略上却出现截然不同的建议。

在建文帝登基的时候,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都已经去世,也就是说,在朱元璋的儿子当中,朱棣是年龄最大的,同时也是实力最强的,更是野心最大的。

实际上,建文帝最害怕的藩王就是燕王朱棣。

齐泰认为,燕王朱棣手握重兵,并且在众位藩王中最有大志向,削藩应该首先从朱棣开始,只要坚持兵贵神速、速战速决的态度,削掉朱棣之后,其他藩王一定不敢轻举妄动。

朱元璋错失的状元黄子澄,让建文帝万劫不复

然而,黄子澄并不这样想,他认为朱棣在北平经营近20年,实力强大难以快速解决,想要削掉燕王朱棣,首先要将其他偏弱的藩王剪除,就像是先斩断雄鹰的翅膀一样。

因此,黄子澄建议首先削掉朱橚,他是朱棣的同母弟弟。

建文帝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最终选择听从黄子澄的建议,于是暗中布置削掉朱橚的计划。

1398年8月,此时距离朱元璋去世还不足3个月,建文帝命李景隆以边疆备战练兵的借口,率领大军从朱橚的封地经过,突然掉头袭击朱橚的府邸,活捉了周王朱橚以及家人。

随后,朱橚被废黜为庶人,建文帝诏令将他流放到偏远的云南。紧接着,朱允炆又以“图谋不轨”的理由,削夺湘王朱柏、代王朱桂的爵位,将他们全部贬为庶人,其中朱柏为了证明自身清白,竟然选择葬身火海,朱桂是被囚禁在大同。

朱元璋错失的状元黄子澄,让建文帝万劫不复

不久之后,齐王朱榑、岷王朱楩全部遭到建文帝的削贬,分别囚禁在南京、流放到漳州地区。

随着削藩的顺利进行,建文帝的成就感迅速膨胀,他在心理上发生不易察觉的微妙变化,对燕王朱棣的戒备心也逐渐松懈,从接下来的事就可以看出。

反观燕王朱棣,他得知众位藩王兄弟的下场结局,内心惶惶不安,因为他知道建文帝最终一定会收拾自己。在姚广孝、朱能、张玉等人的劝说下,朱棣决定起兵反抗建文帝。

虽然朱棣的实力最强,但他也只是一位藩王,并没有充足的兵力与建文帝抗衡,因此朱棣最需要时间来准备起兵的粮草马匹、兵丁猛将。在古代,装病是最常见的拖延计谋,而朱棣就继续发扬这项优秀传统,以此麻痹建文帝。

朱元璋错失的状元黄子澄,让建文帝万劫不复

1399年6月,明太祖朱元璋的周年忌日即将到来,朱棣上奏以病重为由没有前往南京祭祀父亲,朱棣此举正是害怕建文帝将他扣押在南京。与此同时,朱棣为了继续麻痹建文帝,让仅有的3个儿子全部到南京去祭祀朱元璋,这是让朱棣心惊肉跳的一次“豪赌”。

当朱棣的三位儿子抵达南京后,兵部尚书齐泰立即劝谏朱允炆,趁此良机软禁朱棣所有子嗣,这样就可以有效牵制朱棣,让朱棣有所忌惮。

此时,黄子澄又一次站在齐泰的对立面,他的理由很简单,如果直接扣押朱棣的儿子,就代表着公开宣战,将会真正把朱棣推向谋反的道路,到时候就是兵戎相见,不如把朱棣儿子送回北平,然后再来逐步“图谋”朱棣。

就在两人争论不休的时候,徐辉祖也奏请建文帝留下朱棣儿子,徐辉祖是开国名将徐达的长子,他还是燕王朱棣的妻弟,可以说,徐辉祖对朱棣的了解程度要更深一些,他断定只要控制朱棣的儿子,朱棣就不会举兵谋反。

朱元璋错失的状元黄子澄,让建文帝万劫不复

从争论局面来看,扣押朱棣儿子利大于弊,而建文帝再次选择黄子澄,最终将朱棣的儿子们安然无恙地送回北平。朱棣得知儿子们全部平安归来,兴奋地骑马到城外迎接。

1399年7月,朱棣派往南京刺探消息的亲信被抓,齐泰严刑逼供下获得“燕王装病、意图谋反”的情报,建文帝追悔莫及,决定派北平布政使张昺、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张信突袭逮捕朱棣。

黄子澄制定的计划非常周密,以逮捕燕王属管的理由,带兵进入燕王府,突然逮捕毫无准备的朱棣。没想到,建文帝的心腹张信临阵倒戈,半夜给朱棣提前送去消息,导致逮捕朱棣计划失败,张昺、谢贵两人还被朱棣杀死。

至此,明朝靖难之变爆发。

朱元璋错失的状元黄子澄,让建文帝万劫不复

朱棣起兵总要有理由,他告诉诸位将士,陷害众位藩王的并不是建文帝的意思,而是受到奸臣齐泰、黄子澄的教唆鼓动,于是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对抗朝廷。

建文帝得知朱棣起兵的消息,首先派出明朝开国名将耿炳文,率领25万南军讨伐逆贼朱棣,结果在真定之战中被朱棣击溃。当时,耿炳文虽然损失3万人马,但大军已经退守城池,由于耿炳文擅长防守反击,朱棣深知他的能力,围困3天无果便无奈撤兵,也就是说,耿炳文并非庸才,就连朱棣都忌惮他守城的意志和能力。

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就在朱棣撤军后的第二天,建文帝新任命的南军统帅李景隆来到城外,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朱元璋错失的状元黄子澄,让建文帝万劫不复

当耿炳文在真定战败的消息传到南京,建文帝焦虑万分,此时黄子澄站了出来,他劝慰建文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必过分忧虑”,随后黄子澄推荐曹国公李景隆担任南军统帅,建文帝再次听信,决定替换掉老将耿炳文。

当时明朝初期开国名将基本都去世了,统领兵马的重任只能从“将二代”当中选择,实际上,即便要替换耿炳文,最合适的人选也应该是徐辉祖。

但是,黄子澄认为徐辉祖与朱棣有亲戚关系,并不信任他,黄子澄一定忘记了当初徐辉祖极力劝说建文帝扣押朱棣儿子们的肺腑忠言。

李景隆率领南军先后在郑村坝、白沟河大败而归,随后又在济南战役中损失大批精锐,幸亏有铁铉和盛庸在关键时刻守住济南,暂时稳定局势。但是,经过李景隆的这番损兵折将,此消彼长之间,胜利的天平已经倒向朱棣。

朱元璋错失的状元黄子澄,让建文帝万劫不复

1402年6月,朱棣率军抵达南京金川门,昔日的南军统帅李景隆为朱棣打开城门,建文帝在大火中消踪灭迹,朱棣在祭拜明孝陵后登基称帝,成为明朝第3位皇帝,史称明成祖。

南京城破的时候,黄子澄曾找到苏州知府姚善昌,希望他组织兵马勤王救驾,惨遭拒绝。随后,黄子澄又前往嘉兴准备起兵夺回都城,结果半路被人告发,黄子澄被逮捕。

见到朱棣的黄子澄宁死不屈,仍然极力辩驳、怒骂朱棣,朱棣命人直接处以磔刑,黄子澄家族的男女老幼全部被斩首,姻亲家族的人全部发配边疆,女眷世代被罚为官妓。

《明史》记载,“抗辩不屈,磔死。族人无少长皆斩,姻党悉戍边。”

朱元璋错失的状元黄子澄,让建文帝万劫不复

黄子澄走完了52年的人生路,他深受建文帝信任,至少犯有3次大错,一是极力主张“先剪羽翼、再除燕王”,导致燕王拥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最终酿成靖难之变;二是释放朱棣儿子回到北平,让建文帝失去控制朱棣的筹码;三是撤换南军主将,不了解耿炳文、不信任徐辉祖,建文帝的家底被李景隆挥霍殆尽。

在建文帝登基的四年时间里,黄子澄受到的信任远超兵部尚书齐泰,几乎参与所有的削藩大事,但是一连串的重大失误,让建文帝最终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从这个角度来看,黄子澄可以说是建文帝的“最大毒瘤”。

但是,从黄子澄的初心和动机来看,他对建文帝是忠心耿耿的,削藩是建文帝必然要进行的,黄子澄是一介书生,并不擅长战争军事,黄子澄错在削藩方式、错在没能把握时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11 18:45:2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朱元璋留下三位治理天下人才,他们的结局如何
...助这位年轻的新君主。在削藩靖难的风云变幻中,他们替建文帝出谋划策,全心全意为大明江山效力。正是有了他们的辅佐,建文帝得以大刀阔斧地削减藩王势力,稳固皇权。建文初年,一时间朝野
2024-02-03 22:01:00
他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个三元及第的人,下场却如此悲惨
...随他母亲的姓氏,姓许,叫许观。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朱允炆一改旧制,黄观摇身一变,又成了右侍中。并参与重要国事奏议。建文元年,此时还是燕王的朱棣自恃皇叔,不仅态度傲慢,而
2023-01-06 16:29:00
他科举痛失状元,后来以身殉国
...安府出来的。当时的皇帝是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建文帝给来参加殿试的人出好了题之后,他们开始作答。王艮的在这次考试的成绩是最好的,因为他的《策论》比别人的更有观点,
2023-05-22 05:24:00
解缙、胡广与王艮,明朝忠烈与降臣的抉择
...他招嫉,1391年让解缙父亲把解缙领回家去。直到8年后,建文帝朱允炆当皇帝时才再次启用他,任翰林待诏,皇帝近臣。另外两位是在建文帝二年(1400年)同时中进士,本来王艮可以中
2023-09-30 20:41:00
黄子澄:建文帝的忠臣与悲惨结局
他是建文帝的重臣,也是建文帝最信任的大臣,可是说实在的,如果他早死,朱棣还夺不了建文帝的江山,为什么小编会这么说呢,小编还真是有理由的。不卖关子,这个人叫黄子澄,明初的官员,官至
2023-11-11 08:05:00
王艮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翰林院修撰王艮在城破前自杀殉国。王艮因为貌丑而遭建文帝嫌弃,结果错失状元之位而成为榜眼。既然如此,王艮为何还要誓死忠于建文帝一,错失状元王艮是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虽然相貌丑
2023-05-28 10:32:00
黄子澄:朱元璋选定的智囊团之一,却没能阻止朱棣篡位
...朱标早已离世,于是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了太子的儿子,即建文帝朱允炆。为确保建文帝能够巩固统治,朱元璋在去世前除去了老资历的功臣,但仍心存忧虑。为此,他安排了三位辅政大臣,希望他们
2023-12-13 22:16:00
他是明朝第一位连中三元的人,因得罪皇帝名字从《登科录》中抹去
...能担当的武官。黄观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向建文帝请求去长江上游招募兵士,抵抗朱棣的军队。但是,黄观和朱允炆都低估了朱棣的实力。就在黄观还在长江上游招兵买马时,朱棣已攻
2023-05-21 13:33:00
朱棣攻进南京,杀了建文帝哪些忠臣?
...打开金川门投降朱棣,朱棣不费劲就进入了南京。这时,建文帝朱允炆的皇宫中突然火起,一片火海,等大火被扑灭之后,只在灰烬中找到几具烧焦的尸体,已经分不清面目,而建文帝朱允炆则不知
2023-05-10 18:06: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长镜头|从西辽河到桑干河——追寻红山文明的历史轨迹
红山文化,是西辽河史前文明的代表,被称为中华文化的“直根系”。考古研究表明,红山文化从西辽河起源、大凌河鼎盛,到桑干河扩张
2025-10-17 09:18:00
故宫院藏捐献文物展今日开展
▲本次展览展出100位捐献者所捐展品逾百件 今日起,“仁风景从——故宫博物院藏捐献文物展”在故宫景仁宫开展。展览展出100位捐献者所捐展品逾百件
2025-10-17 10:25:00
一座道法自然的山
十堰广电讯(十堰日报记者 吕伟 武当山融媒记者 冯开春 徐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公元前485年前后
2025-10-17 16:53:00
保宁寺独特的关公像
走进窦大夫祠,那古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仿佛瞬间将人拉回了遥远的过往。而祠内的保宁寺,更是一处承载着岁月故事与艺术神韵的所在
2025-10-17 21:50:00
【大风影像】唐诗道-蓝关古道
蓝关古道是中国最早国道,是最为险峻的古道之一,兴起于商周,发展于秦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其作为通往荆楚之地的军事、商旅通道
2025-10-16 08:15: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山东李白”,诗酒铸就浪漫传奇
文|张向阳 长安三万里,最忆是山东!要说大唐的诗与远方,诗仙李白无疑是巅峰上的顶流,他用浪漫与豪放“灌醉”整个盛唐。李白61年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黄河流域度过的
2025-10-16 22:06:00
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三明宁化开幕
活动现场东南网10月15日讯(通讯员 张煌鹏 陈玉婕 文/图)10月10日,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宁化县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开幕
2025-10-15 10:21:00
洛阳有个萌系潮玩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当现代网红文化邂逅千年文物,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悄然上演。近日,一件造型奇特的西晋陶熨斗意外走红网络
2025-10-15 11:32:00
吴石和聂曦去台湾前,曾在福州这条巷子里“潜伏”
随着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热度持续攀升,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在福州追随英烈的足迹,打卡吴石将军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三坊七巷宫巷22号绛雪山房是吴石将军生前在大陆的最后居所
2025-10-15 13:21:00
“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走进莱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秦雪丽10月15日,从烟台图书馆获悉,即日起至10月19日,“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莱阳站开展
2025-10-15 14:14:00
构筑“文化泰安”的立体图景 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海岱文化谱新篇
鲁网10月15日讯(首席记者 李秀娟 摄影记者 张超 孟昊天)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泰安,以泰山闻名遐迩,其文化则是以泰山为核心
2025-10-15 14:56:00
温州永嘉:千年诗画焕新彩,谢灵运后裔何以诗意栖居?
提到中国的山水诗,便绕不开一个名字——谢灵运。公元422年,谢灵运被调任至永嘉担任太守,他遍历诸县,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山水诗篇
2025-10-15 15:53:00
“感知幸福中国行”吉林主题参访活动第五天,走进集安触摸千年历史脉络,品味边城烟火气息
10月15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 “感知幸福中国行” 吉林主题参访活动步入第五天。来自境内外的30余位媒体记者与网红大V组成的参访团走进集安
2025-10-15 21:39:00
庐江惊现三座东汉古墓!系农田改造时发现,出土铜镜光可照人
大皖新闻讯 古墓墓室顶部严丝合缝,墓砖一头宽一头窄,且带有弧度,体现了古人技艺的高超。连日来,在庐江县移湖街道八里社区陈老屋村民组的一处高坡上
2025-10-15 00:26:00
以笔为缰,挥毫间见民族风骨——《战马》佳作赏析
“没想到能在长春看到徐老的作品,太惊喜了!”在长春美术馆,一位观众发出由衷感叹。“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
2025-10-14 20: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