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永乐二十年,紫禁城内。一行杂役戴着面罩,恭敬地捧着食盒前行,那里是即将呈送给皇上的膳食。
行走在他们之前的,是身着红衣,端庄神气的尚食局女官。行列前有人举着金铃,金铃随之叮当作响,以防止鸟雀靠近膳食……这是前段时间热播电视剧《尚食》的场景,女主角姚子衿就是尚食局的一名女官。
明朝的女官的工作职能有哪些?据说有些工作连皇上都不能看,连宦官也做不了?
一、明朝女官的工作
如何成为像姚子衿一样的女官?
首先要经过严格的选拔考试。身体健康、相貌端庄、无不良嗜好、而且要识字。
广义上的女官包括后宫妃嫔和管理后宫事务的女性;狭义的女官专指在宫中掌管后宫各项事务、且与天子无配偶名分的女性。这些女官多选于民间,不仅外貌端正,知书达理,还具有封建统治者所看重的美德。她们的地位要高于做杂役的普通宫女。
洪武年间,明太祖派人在苏杭二州选择知书达理的民间女子入宫,而且倾向于选择年满二十的已婚妇女。后来扩大人选范围,将二十岁以上的妇人选为担任管理职务的女官,二十岁以下的未婚女子选入后宫作嫔妃或者宫女。
选拔民女入宫当女官,一方面为了整顿宫廷内务、防备后宫干政;另一方面是为了分割宦官权势。这种制度在洪武初年正式确立。
其次,要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遵从尚宫局领导,接受宫正司的监督。
洪武初年设置“六局一司”。后来某些职位也有调整,这里以洪武二十八年以后的制度为例。
尚宫局,掌管宫廷事务,人员较多,“掌导引中宫,凡六尚事物出纳文籍皆印署之”。
太祖禁止宫中女眷私自与外界沟通。各宫各局如有需要,需得先向尚宫局申请报备,再由内官监联系相关部门处理。设有司记(掌印簿书,出入录目,审而付行)、司言(宣传奏启)、司簿(宫人名籍廪赐)、司闱(宫闱管钥)。分别下设典记、典言、典簿、典闱,掌记、掌言、掌簿、章闱。
通俗来讲,尚宫局需要保管着后宫各院的钥匙、管理后宫的文书记录、宣传送达、人事关系、财务出纳。
尚仪局主管礼乐起居,设司籍(掌管经籍、教授、笔札、几案)、司乐(乐人习乐、陈县、拊击、进退)、司宾(朝见宴会赏赐)、司赞(朝见宴会赞相)、彤史(记录宫闱起居等事),其下设有典籍、典乐、典宾、典赞,掌籍、掌乐、掌宾、掌赞等。
尚服局掌宫内服用采章,设管理珍宝符契图籍的司宝、管衣服首饰的司衣、管膏沐巾栉器玩的司饰、管羽仪、仗卫的司仗。尚食局“掌供膳羞品齐之数,凡进食先尝之”。尚寝局“掌燕寝及进御之次序”,尚功局“掌女功之程课”。
“一司”即宫正司。设宫正监督各局,“掌纠察官闱,责罚戒令之事”。
二、1项皇帝不能看的工作
皇上作为最高统治者,按理说可以“随心所欲”。但是尚仪局“彤史”的工作,却连皇上都不能随意看。
清代毛奇龄《胜朝彤史拾遗记》记载:“彤史者,后宫女官名也……使之记宫闱起居及内庭燕亵之事”。
女官会使用红色毛笔详细记录皇上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临幸哪位妃嫔,记录后宫各嫔妃月事日期等等,并将这些信息写在《钦录簿》上,连皇上都不能随意翻看。
这一规定的出发点是好的,其目的本为约束君行。《钦录簿》的作用,一是为了提高皇子的出生率,根据记录安排皇帝的临幸行程。二是为了推测有孕嫔妃的产期,确保皇家血统的纯正。
但尚仪局女官的这项工作,并不是所有皇帝都能接受的。《武宗外纪》记载,武宗沉迷声色荒淫不经,因厌恶对其临幸妃嫔的详细记录,下令撤销相关部门。
明朝后期,女官的职能受到皇帝喜好的影响。不仅选择女官的标准逐渐降低,还出现强索民女的现象。随着封建统治者对朝政的荒废,女官地位大不如前。
三、2项太监干不了的工作
“太监”也可以理解为“宦官”,虽然明朝后期也没能避免宦官专权的祸乱,但明初时,宦官势力还没有那么强盛。明前期的女官有两项工作,宦官无法从事:一是管理内宫里的文书及部分内藏、二是参与亲蚕仪式。
1.管理文书、内藏
前文提到,文书工作主要由尚宫局负责。管理后宫文书记录、宣传送达、人事关系、财务出纳等。洪武二十八年制定的女官制度中,增加了许多女史,专门负责各司文书工作。其原因是为了防止宦官专政。
明太祖不许内官读书识字。曾命人在三尺高的铁牌上铸字:内官不得干政,犯者斩。并将铁牌立于宫门内。但宣宗时,小内侍开始接受教育,可以识字。二十四衙门中,只有司礼监可以读书识字。此后,一部分宦官开始被教育认字,以至于可以帮助皇上“批红”。再到后来,司礼监成为内外廷的重要联系机构,很难保证他们不会从中干预朝政,这其实完全违背了明太祖的初衷。
此外,女官承担着管理部分内藏的职务。
《明史》记载“警敏通文字,命守内藏”。明孝宗的生母纪氏曾任女史,管理内藏。内藏即内库,是皇家私库。
内库下辖有很多子库。《明会典》是明代规范典章制度的法典。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着内库各子库的职能:
“凡各处解到缎匹、金、银、缨玉、象牙等物送内承运库收;凡各处解到钱钞等物并各衙门锁钥俱系内府天财库收掌;凡各处解到白熟粳糯米等物送内府供用库收;凡各处解到纻丝、绫罗、硫黄、熖硝等物送广积库收;凡各处解到布匹并各色颜料送甲字库收;凡各处解到纻丝、绵布、胖袄、裤鞋、毛袄、狐帽等物送乙字库收……”
为什么管理的是部分内库而不是全部呢?
因为在明初,内库承担着国家财政与皇家开支双重角色:位于内府之外的各子库承担国家开销,由户部官员管理;位于内府里的各库专供皇家私用,由宦官进行管理。
如果管理全部内库,必然要与宫内外各色人等打交道。但这与统治者施行的宫禁相违背:严禁宫中女性与宫外人员私自联系,违者处死。“宫嫔以下遇有病,虽医者不得入宫中,以其证取药而已”连宫女生病了都不能让医生亲自医治,又怎么会派女官去管理内库呢?所以,前文的“内藏”,应该是内宫中的一处专门由女官管理的藏库,而非整个内库。
2.参与亲蚕礼仪
第二项宦官不能干预的工作是亲蚕礼仪。
亲蚕礼源于周代。《礼记·祭统第二十五》:
“外则尽物,内则尽志,此祭之心也。是故天子耕于南郊,以共齐盛,王后蚕于北郊,以共纯服。诸侯耕于东郊,亦以共齐盛;夫人蚕于北郊,以共冕服。天子诸侯,非莫耕也;王后夫人,非莫蚕也。身致其诚信,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
古代生产力的发展主要靠“男耕女织”,所以天子躬耕与王后亲蚕的祭祀传统也就流传下来,统治者通过祭祀先农、皇帝躬耕籍田、祭祀蚕神嫘祖等方式进行劝农。封建社会中,纺织自然成为了女性的专属职业。桑蚕作为纺织的重要角色,就具有了神圣的意味。
祭祀蚕神的活动由皇后带领后宫命妇及公主进行,祭祀全程有女官引领陪同。在其中的亲蚕礼仪环节,为了体现对蚕桑事业的敬畏之心,采桑、食蚕(喂蚕)、行礼、进膳这整个过程只有女性参与。
桑蚕关乎民生,纺织又是女性专属,所以祭祀过程当然不能有宦官混迹其间。
明代亲蚕礼自嘉靖时开始。嘉靖九年,吏部给事中夏言上奏世宗,请求行亲蚕礼。于是世宗按照《礼记》传统,始行亲蚕礼。
《明史志》卷二十五:
“司宾引外命妇先诣采桑台位,南北向,女侍执钩籃者各随于后。尚仪入奏请诣采桑位,导引女官导皇后至采桑位,东向。公主以下各就位,南北向。执钩者跪进钩,执筐者跪奉筐,受桑。皇后采桑三条,还至坛南仪门坐,观命妇采桑。三公命妇以次取钩采桑五条。列侯九卿命妇以次采桑九条,采讫,各以箧授女侍。司宾引内命妇一人诣蚕室,尚功帅执钩筐者从,尚功以桑授蚕母,蚕母受桑,繙切之,以授内命妇。内命妇食蚕,洒一箔讫……”
引文所描述的是祭祀仪式的第二部分,文中“食蚕”的“食”读si,同饲,意思是(用桑叶)喂蚕。尚仪、尚功及其他女官在亲蚕仪式中承担着导引、奏请等重要辅助工作,这项工作宦官不能干。
综上所述,明朝女官“六局一司”的制度在洪武年间确立。女官多选于民间,不仅相貌端庄,知书达理,而且品德高尚。以洪武二十八年的女官制度为例,尚仪局下辖的“彤史”一职专门记录宫闱起居之事,用红色毛笔记录在《钦录簿》上,连皇帝都不能随意翻看。
而女官所管理的后宫文书与部分内藏,以及辅助皇后行进的亲蚕之礼,这两项工作是宦官不能干的。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自永乐后“职尽移于宦官”,随着宦官势力的不断扩大,女官的地位也大不如前了。
“银烛烧残空有梦,玉钗敲断未成归”,在女子受到重重约束的年代,入宫为女官的前途看似风光,但她们的真实心境又有谁能知晓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14 17: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