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免死铁券的名声是怎么变臭的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7-08 21:44: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在不少影视、文学作品中,免死铁券是比尚方宝剑还稀有的“神器”。但不少人又认为它不过是块废铁,是皇帝忽悠功臣的笑话,而且明版的铁券甚至被视为“催命符”。

免死铁券出自汉高祖刘邦之手,在击败项羽后,刘邦命人将自己对众功臣许下的誓言“以铁为契,以丹书之”,即“丹书铁券”。然后装入金匮,收藏在宗庙之中,以示自己和汉朝将不背承诺。

经历南北朝大乱斗后,丹书铁券的功用愈发被皇朝所看重,因此也变得更为华丽。朱砂填字被改为黄金镶嵌,并且铁券被赋予了更为强大的功用。不论犯下何种死罪,凭铁券可免死(有具体的次数限制)。

现存国博的唐代“钱镠铁券”上就书明了“卿恕九死,子孙免三死”。赵匡胤黄袍加身后赐柴氏铁券,除了赐予免死,还给予柴氏后人即使犯罪也不加刑的特殊待遇。

因功用逆天,所以隋、唐、宋三朝颁发出去的铁券非常少。也是这一时期,免死铁券成了人们眼中稀有程度超过尚方宝剑的神物(宋代几位皇帝为过眼瘾,都让钱氏上呈过祖传铁券),没有“从龙之功”连想的资格都没有。

那么这个神器又是怎么沦为人们眼中的笑柄和“催命符”呢?

明太祖朱元璋创立明朝后,如何分配利益、大封功臣就成了他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问题。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太祖效仿钱镠后人所持的铁券,为功臣们制作了“开国辅运铁券”,同时太祖也为明朝的铁券打上了自己的鲜明烙印。甲寅,初制铁券。时上欲封功臣,议为铁券以赐之,而未有定制。有言台州民钱允一,吴越忠肃王镠之裔,家藏唐昭宗所赐铁券。遂遣使取之,准其式而加损益。《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五》

第一,太祖将铁券给标准化了。

依据众臣功劳的大小,铁券被分为七等,尺寸从大到小依次递减(最小的只有最大的一半)。如功未及世袭爵位,则不颁铁券,只赐予“诰命”。每份铁券上都铭刻对应功臣的具体功劳以及赏赐。所有铁券均一式两份,一份赐予功臣,一份藏于内府,以备日后使用时作为对照凭证。

注:后文中明朝各代铁券相关数据(不含皇亲、外戚部分)取自牛创平(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员)针对明实录的研究、统计结果。

第二,太祖大幅度提高了铁券的派发量。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太祖一次性就发出了三十四份铁券,其后洪武一朝又陆续发出四十份铁券。虽然称不上烂大街(唐朝两百多年里一共也就发出一百份左右),但也开了滥发的坏头,铁券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从这一时期开始下滑。

第三,太祖主动弱化了铁券的效能。

根据明实录的记载,洪武铁券中免死次数最多的是徐达“尔免三死,子免二死”。其余公爵都是“尔免二死,子免一死”,在后面的侯爵、伯爵也就“免一死”。

为了预防功臣们依仗铁券肆意枉法、胡作非为,太祖还规定了“免罪减禄之数”。也就是持有铁券,也不能白免死罪或其它罪行,要永久性降低俸禄(一次降一半或全扣)。

第四,太祖给免死铁券的使用加了个限制。

太祖颁发的所有铁券上均书明“除谋逆不宥”,其目的不言而喻,方便自己挥刀尔。洪武一朝的七十四份铁券,太祖就收回了六十三份。其中绝大部分不是到期或者免死次数用完了,而是持有者因谋逆全家被处死,用不着了。

铁券的名声一下就臭了,“催命符”一说,也由此开始。

会川伯赵安铁券背面(现存甘肃博物馆)

朱棣在靖难成功后,也和父亲一样面临了如何分配胜利果实的问题。既然高举“祖制”大旗,那他也就效仿太祖赐功臣“免死铁券”。而且颁发量也一起学,永乐一朝一共发了五十四份铁券。

好在成祖没有进一步败坏“铁券”的名声,永乐一朝只收回了十四份。相对来说让明朝的免死铁券名声好转了一些。此后洪熙朝和宣德两朝,没再滥用铁券均为零颁发,但这个良好的势头未能保持下去。

明英宗朱祁镇在正统朝发了九份,其复位后的天顺朝又发了十五份,大赏“夺门功臣”。宪宗登基后铁券的发放量又再次被约束,二十三年里发了八份。

从成祖到宪宗这几朝,铁券虽偶有滥用,但整体上的名声却得到了进一步的恢复。皇帝们不仅保持着“低回收率”,臣子触发免死条款时也大体是认账的。

比如靖难时,徐辉祖(徐达长子)不仅站在建文一边与朱棣刀兵相向,朱棣入主南京后徐辉祖也坚持不投降。朱棣最后以徐家的铁券,免了徐辉祖死罪改为软禁。

天顺四年,蒙古人南下劫掠。负责该地区防御的右都督李文畏敌避战,致使蒙古人破雁门关并大肆劫掠忻、代诸州,京师为之震恐。后朝廷将李文下狱论死罪,英宗因自己曾赐其免死铁券而赦免,仅降职都督佥事并命其戴罪立功。

但是宪宗的儿子和孙子彻底“搞臭了”明朝铁券的名声。

明孝宗当朝十八年里虽然未对外发出铁券,仅赐予给三名外戚。但是问题不在数量,这三人实为一家人,孝康敬皇后的父亲和两个弟弟。

由于皇后的关系(孝宗极其宠爱皇后),她的两个弟弟在弘治和正德两朝是各种横行不法、为非作歹。而且这两人还公然干政、参政,如果不是能力太低,明朝很有可能上演“外戚之祸”。

“铁券”在人们眼里自然成了他们目无纲纪、祸乱朝堂的“帮凶”。

武宗登基后,一共发出十二份铁券。和他的父亲一样,问题不在数量而在对象上--获武宗铁券的全是皇帝亲信宦官的亲戚(实为奖励宦官),“内廷八虎”是人人有份。

在古代,宦官因生理上的缺陷本就被社会所歧视。而明朝中期皇帝们依仗宦官制衡文官的策略,又让掌握话语权的官绅们更为痛恨宦官这个群体。正德一朝又是明朝文官和宦官对立和斗争最为尖锐的时期,由此人们对和宦官扯上关系的“铁券”的看法,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了。

随着刘瑾的倒台以及其后世宗对弘治、正德两朝铁券获取者的清洗,铁券的名声不但更差了,其“催命符”的戏称也算是定型了。

嘉靖一朝四十六年里,世宗只发出五份,而且全是续封的洪武功臣家。此后万历到崇祯四朝的七十多年里,仅明熹宗朱由校给魏忠贤的侄子魏良贤发了一份。

原本被人尊崇的神器,已被折腾掉了往日的荣光,明朝自己也不愿意继续用它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08 23: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朱元璋禁止太监干政,明朝宦官却权倾朝野,朱家子孙为何如此叛逆
...臣。对待这些人,朱棣是杀也不是用也不是,都杀了自己名声不好听,不杀的话谁敢用敌人的旧臣。 这时跟着朱棣打天下的宦官再次派上了用场,郑和、侯显、李兴、马靖通通都是宦官。朱元璋
2024-10-22 10:43:00
朱元璋真把功臣屠杀殆尽?数据证明存活率还是比较高的
...洗,牵连人数都是数以万计。由此,朱元璋获得了残暴的名声,在他死后,历来文人评点开国君王的得失,朱元璋不肯跟功臣共富贵都是其人生的一大污点。朱元璋为何要兴大案杀功臣不是本文要讲
2023-03-08 18:08:00
明朝的武将开国,最后文官却占据朝政的主导力量
现在有个说法,就是大明朝末年文官集团占据了主导力量,尤其东林党人占据了舆论舞台,掏空了大明朝。这个东林党的问题不去说他,大明朝文官在中后期占据了主导力量这点倒是真的,不过这一切并
2023-01-11 22:53:00
盘点历史上开国功臣之兄弟勋贵,后人享爵最久的是谁?
明朝开国前后,明太祖朱元璋封赏的开国英烈、勋贵中,有好多兄弟伙的。朱元璋自己没有亲兄弟帮助打江山,部下中却有不少亲兄弟齐上阵,为建立明朝抛头颅、洒热血,也为自己和家族争取富贵荣华
2023-03-08 18:15:00
明朝开国三十六功臣,朱元璋杀了多少人?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开国共计36功臣分别为:徐达、常遇春、李善长、李
2023-07-28 13:50:00
明朝宦官为祸究竟是谁的错
前言在中国历史中,明朝宦官的祸害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祸患的根源并非来自被俘的朱祁镇,而是源自永乐帝及其祖孙的一系列政治举措。那么,在明朝这个曾经辉煌
2024-05-07 20:30:00
明朝女官的工作是什么?
...《尚食》的场景,女主角姚子衿就是尚食局的一名女官。明朝的女官的工作职能有哪些?据说有些工作连皇上都不能看,连宦官也做不了?一、明朝女官的工作如何成为像姚子衿一样的女官?首先要
2023-07-14 10:11:00
简介明朝开国将领李文忠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
2024-06-26 14:50:00
刘邦和朱元璋为何要大肆的清除功臣们
...高智商人士,绝对不会无故就去背着在史书上留下不好的名声而去干掉创业伙伴们,本文就简单剖析一下这两位皇帝为什么要去干掉那么多开国功臣。汉高祖刘邦清剿异姓王们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刘
2024-06-22 14:3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大风影像】唐诗道-蓝关古道
蓝关古道是中国最早国道,是最为险峻的古道之一,兴起于商周,发展于秦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其作为通往荆楚之地的军事、商旅通道
2025-10-16 08:15: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山东李白”,诗酒铸就浪漫传奇
文|张向阳 长安三万里,最忆是山东!要说大唐的诗与远方,诗仙李白无疑是巅峰上的顶流,他用浪漫与豪放“灌醉”整个盛唐。李白61年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黄河流域度过的
2025-10-16 22:06:00
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三明宁化开幕
活动现场东南网10月15日讯(通讯员 张煌鹏 陈玉婕 文/图)10月10日,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宁化县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开幕
2025-10-15 10:21:00
洛阳有个萌系潮玩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当现代网红文化邂逅千年文物,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悄然上演。近日,一件造型奇特的西晋陶熨斗意外走红网络
2025-10-15 11:32:00
吴石和聂曦去台湾前,曾在福州这条巷子里“潜伏”
随着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热度持续攀升,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在福州追随英烈的足迹,打卡吴石将军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三坊七巷宫巷22号绛雪山房是吴石将军生前在大陆的最后居所
2025-10-15 13:21:00
“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走进莱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秦雪丽10月15日,从烟台图书馆获悉,即日起至10月19日,“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莱阳站开展
2025-10-15 14:14:00
构筑“文化泰安”的立体图景 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海岱文化谱新篇
鲁网10月15日讯(首席记者 李秀娟 摄影记者 张超 孟昊天)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泰安,以泰山闻名遐迩,其文化则是以泰山为核心
2025-10-15 14:56:00
温州永嘉:千年诗画焕新彩,谢灵运后裔何以诗意栖居?
提到中国的山水诗,便绕不开一个名字——谢灵运。公元422年,谢灵运被调任至永嘉担任太守,他遍历诸县,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山水诗篇
2025-10-15 15:53:00
“感知幸福中国行”吉林主题参访活动第五天,走进集安触摸千年历史脉络,品味边城烟火气息
10月15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 “感知幸福中国行” 吉林主题参访活动步入第五天。来自境内外的30余位媒体记者与网红大V组成的参访团走进集安
2025-10-15 21:39:00
庐江惊现三座东汉古墓!系农田改造时发现,出土铜镜光可照人
大皖新闻讯 古墓墓室顶部严丝合缝,墓砖一头宽一头窄,且带有弧度,体现了古人技艺的高超。连日来,在庐江县移湖街道八里社区陈老屋村民组的一处高坡上
2025-10-15 00:26:00
以笔为缰,挥毫间见民族风骨——《战马》佳作赏析
“没想到能在长春看到徐老的作品,太惊喜了!”在长春美术馆,一位观众发出由衷感叹。“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
2025-10-14 20:30:00
西安一市民赴广西捐赠抗战文物 “这是日寇侵华的铁证”
“这枚纪念章既是战利品,也是日寇侵华的铁证,通过它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创造未来!”最近,为帮助讲好“飞虎队”故事
2025-10-14 20:45:00
90后“金牌讲解员”陈双:用青春语言讲“活”红色故事
7月21日,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陈双,现场讲解《我们都是王家川》。陈 双提供9月5日,在西柏坡纪念馆,一场名为“时代回响”河北红色抗战故事主题宣讲活动正在举办
2025-10-13 08:55:00
铁骨忠魂入画来——《吉鸿昌》佳作赏析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抗日英雄吉鸿昌就义前写下的生命绝唱,他为抗战事业献出生命,牺牲时年仅39岁
2025-10-13 14:06:00
忆李公:秋雨潇潇 斯人未远
李公,讳宗伟。鲁南枣庄人。少时家贫,耕读乡里,敏而好学。怀弘毅之志,抱淑慎之德。及长治学,淹贯经史,旁涉艺理。常挑灯看剑于夜阑
2025-10-13 15: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