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明朝书法家黄道周誓不降清,遇难前留下16个字,字字泣血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2-12-31 23:05:00 来源:戏说三国

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三月五日,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在多次拒绝清廷劝降后,写下“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十六字遗言,慷慨就义,消息传来,南明军民失声痛哭!

被清军杀害的老人就是明朝著名学者、书法家、抗清英雄黄道周。

明朝书法家黄道周誓不降清,遇难前留下16个字,字字泣血

黄道周,初名螭若,字玄度,亦字幼平、幼玄、去道等,号石斋,福建漳浦人,天启二年进士,历任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等职。

崇祯年间,明朝天灾不断,各地起义风起云涌,满洲铁骑不断入寇辽东,为了平定内忧外患,朝廷不断添兵加饷。

史书记载:“万历末年,合九边饷止二百八十万。今加派辽饷至九百万。剿饷三百三十万,业已停罢,旋加练饷七百三十余万。自古有一年而括二千万以输京师,又括京师二千万以输边者乎?”

黄道周认为,当时明朝四方旱灾,民力已竭,而军队兵骄将怠,没有战斗力,应当重新制定剿抚策略,停止增兵加饷,以稳定政局。

明朝书法家黄道周誓不降清,遇难前留下16个字,字字泣血

他上书崇祯皇帝,提出整顿军队、汰冗省饷、不以兵治民、不以兵治兵等建议,结果奏章石沉大海,没有得到皇帝回应。

史书上称:黄道周所指陈,深中时弊,其论才守,别忠佞,足为万世龟鉴。

黄道周为蒙冤的将领杨嗣昌辩白,遭崇祯怒斥:“尔一生学问,止成佞耳。”,随即被贬往江西,不久又被贬往广西。

几年后,明王朝大厦将倾,风雨飘摇之际,崇祯皇帝才想起黄道周,请他回北京任职,但黄道周以患病为由,辞官回到家乡漳浦。

明朝书法家黄道周誓不降清,遇难前留下16个字,字字泣血

甲申之变,崇祯皇帝自缢而亡,消息传到福建,黄道周请实力派人物郑芝龙出兵北上,没有得到回应。

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占领华北大部,继续南侵时,黄道周劝郑芝龙出闽抗清,写下《与郑将军书》,信曰:

“至如为天下救苍生、护京陵,取叛帅头作劝杯,非大将军亲行不可。仆亦桑梓也,宁不为桑梓根本虑?顾神京之患,有急于桑梓者。当舍大图细,不独为副‘云雷’之望,直取侯封、压服天下为吾乡盛事而已也。”

可惜郑芝龙为了保存实力,维持垄断海外贸易之利,百般推辞,黄道周失望之极。

明朝书法家黄道周誓不降清,遇难前留下16个字,字字泣血

弘光政权灭亡后,黄道周和郑芝龙等人拥立唐王朱聿键为帝,即隆武帝,被任命为武英殿大学士(首辅)兼吏、兵二部尚书。

隆武帝和黄道周有意收复失地,两人每次提出北伐,都被掌握兵权的郑芝龙找借口推脱。

为打击黄道周,郑芝龙还指使一批读书人上书弹劾他“迂腐,非宰相才”。

至此,黄道周对郑芝龙死心,不再抱任何幻想,他上《行都求去疏》,请求带兵收复失地,洗雪国耻,他说:“今皇上亲征在即,分道而进,灭奴复仇,机会难失。我为大臣,宁惜以身先之!”

明朝书法家黄道周誓不降清,遇难前留下16个字,字字泣血

对已有降清念头的郑芝龙来说,保存实力比北伐重要,在他的掣肘下,黄道周得不到足够的军队和粮饷。

最终,黄道周还是自己招募了数千人,出师之时,也仅有御赐军饷白银2640两及张肯堂、何楷等僚友所捐助的1860两。

隆武帝闻讯,诏令郑芝龙提供粮饷,郑芝龙回应道:“现今两师进兵,动行千万,饷且不

足,焉有余粮接应此未经操演之众乎?”最后,竟然“不与一粟”。

黄道周的部队“饷绝多亡走”,他将剩下的部队,兵分三路,一路向西攻打江西抚州,另外两路北上分攻婺源、休宁。

三路部队先后被清军击败,黄道周走到婺源遭清军袭击,清将张天禄俘获,随后被送到南京。

抓住隆武朝首辅,清廷十分高兴,派洪承畴劝降,黄道周提笔写道:“史笔流芳,虽未成功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将洪承畴和死守扬州的史可法对比。

明朝书法家黄道周誓不降清,遇难前留下16个字,字字泣血

洪承畴心里惭愧,不敢再劝,灰溜溜走了。

在狱中,黄道周绝食明志,宁死不降清,清廷终于失去耐心,将黄道周杀害。

消息传到福州,隆武帝停朝以示哀悼,追封其为“文明伯”,赠谥号“忠烈”。

郑芝龙对黄道周打压掣肘,不给兵员粮草,是间接害死黄道周的元凶,但值得一提的是,几十年后,郑芝龙的孙子郑经攻入泉州,毁掉洪承畴祠,改为供奉黄道周,以示尊崇之情。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01 05: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明末书坛三株树和明中期三大书法家,孰强孰弱呢?
...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高峰,整个明代,涌现出的书法家不胜枚举,各种书体也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如楷书、行书、草书,因此,明代书法家多以楷书、行书、草书见长。而在明代书坛,明代
2023-05-12 08:08:00
他被崇祯厌弃却为国捐躯,一身傲骨铸就天价书法
...朝军人正押送着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走上刑场。老人身穿明朝服饰,精神抖擞。他正了正自己的衣冠,提笔写下一份书信,其从容淡定,令人动容。老人回头看了看自己的老仆人,见他哭得悲痛,于
2023-07-08 16:10:00
...王朝灭亡之际,也是考验大臣忠心与否的时刻,尽管有些明朝大臣投靠了满清,但也不乏令人钦佩的忠臣,他们宁死不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忠”的含义,比如今天要介绍的这位人物。黄道周,年
2023-03-12 14:55:00
黄道周:明朝末年的直言忠臣与民族英雄
...说的这位,此人忠明抗清,是明末时期一位民族英雄。但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却不怎么待见他,甚至说他“欺世”。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清朝的乾隆皇帝,反而赞他是“完人”。为何会变成这样
2023-11-18 15:27:00
她被迫成为童养媳,抛夫远离家乡,最终成位历史上伟大的纺织专家
...续下来。结语正是因为黄道婆的突出成就,致使纺织业在明朝,有了更好的发展。而纺织业在明朝是一个重要部门。明朝的纺织业,棉纺和丝纺都有很大的发展,明朝在全国推广棉花种植,而明朝中
2023-02-01 14:51:00
黄道周劝皇帝远离小人被罢职,体现了中国文人的气节
明朝末年,国家内忧外患,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大将袁崇焕,他曾有效地抵抗了清军的入侵。除了这些武将,还有不少文人为保卫明朝江山,做
2023-04-20 15:44:00
聊聊明朝铁骨铮铮的硬汉黄道周
大明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特殊的一个朝代。尽管这个时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恢复了陪葬制度、有特务机构的存在、党争和宦官专权等,但有一点与其他朝代迥然不同,那就是在对外关系上始终保持
2024-04-15 21:51:00
“李廷华 刘林咏聊斋诗书展暨座谈会”在淄博美术馆举行
...,由淄博美术馆(淄博书画院)、蒲松龄纪念馆、淄博市书法家协会共同主办的“李廷华刘林咏聊斋诗书展暨座谈会”在淄博美术馆举行,展出将持续至9月12日,共展出李廷华、刘林夫妇咏《聊
2023-08-31 20:48:00
明末清初的黄道周是怎样的一个人
...是他自己的独到见解,而是许多官员共同的想法。以当时明朝的军事实力而言,谈判是最优解。他们负担不起这场战役了。黄道周不同意,他身后的大臣宁愿殉国也不愿议和。这种坚持并不能带来胜
2023-02-24 14:2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一炉香火连两岸,一脉相承系宗亲——台湾彰化梁氏宗亲返乡谒祖
11月16日,南安翔云迎来台湾彰化县秀水乡的梁朝钦等41位宗亲返乡谒祖。“300多年前,弘丙公怀揣着对生计的期盼,从泉州蚶江港出发
2025-11-17 16:59:00
细品林黛玉魁夺菊花诗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插图曹雪芹先生虽是以小说家的身份而广为人知,但他还有一个重要身份:诗人。诗人曹雪芹来写小说《红楼梦》
2025-11-17 18:21:00
“陈陈相因”,出自《史记》,言太仓陈粮叠积竟溢仓外。身为普通读者,我深深偏爱青年作家陈陈相因的作品。她的创作,是冬日老墙缝里冒的新芽——根还缠着往昔的黄土
2025-11-17 18:22:00
文化不灭 国家永存——《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史》出版发行
今年10月,故宫博物院第五任院长、“故宫学”首倡人郑欣淼历时四年撰写的新著《国家记忆:故宫文物南迁史》,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和吉林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
2025-11-17 21:50:00
聚焦厦门本土文学与红色历史 何况两部新作出版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陈冬)厦门作家何况近日接连推出两部新作,分别为书评集《我看与看我:厦门当代作家作品过眼录》与长篇纪实文学《流动的领土
2025-11-15 08:20:00
一生赤诚报国,百岁丹心长存——追忆百岁新四军老战士段飞
大皖新闻讯 11月14日晚上六点半,103岁的抗战老兵段飞在安徽亳州市涡阳县家中安详离世。11月15日,段飞老人的儿子段超告诉大皖新闻记者
2025-11-15 12:56:00
太行风|一眼千年
一眼千年——遥望古代壁画中的燕赵往事1998年拍摄的安平汉墓出行图白盖轺车。冯 玲摄近日,“彩墨生辉 古壁乾坤——河北古代壁画艺术精品展”正在河北美术馆举办
2025-11-14 08:41:00
“永恒回响”——汉唐艺苑2025秋季拍卖会即将启幕
时序入冬,艺术盛事再启新篇。汉唐艺苑2025年秋季拍卖会——“永恒回响”书画、瓷器、玉器精品专场,将于11月20日至11月21日在成都启雅尚国际酒店5楼桑耶裕康厅举行预展
2025-11-14 16:31:00
在黄河奔腾入海的壮阔画卷中,在泰山巍峨耸立的云海之间,齐鲁大地以其五千年未曾断流的文明血脉,孕育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深厚底蕴
2025-11-14 17:31:00
11月的太原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周末,我乘车沿新兰路一路前行,去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窦大夫祠。平坦宽阔的道路两边
2025-11-14 18:13:00
《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风物之旅走进普定
11月12日,《中国国家地理·地道风物》风物之旅调研活动走进普定。本次调研与拍摄活动以地理与人文的独特视角,聚焦屯堡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活力
2025-11-14 10:52:00
文化中国行|千年文脉 活力运河③:临西古砖 匠心传奇
邢台市临西县历史上是隋代开凿的永济渠与元代开通的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地,两条运河接续造就了临西(古称临清)的繁荣。史料记载
2025-11-13 08:05: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唐小兰11月11日,河南平顶山,新娘即将出场时老太太想“抢喜”,婚礼督导眼疾手快及时发现并制止。“抢喜”
2025-11-13 10:56:00
想要读懂山东,或许不必急于奔赴泰山之巅或徜徉于海岸线。如今,一种更深度的“游山东”方式正悄然兴起——走进散落于齐鲁大地的博物馆
2025-11-13 14:46:00
来滕州看“小国重器”
山东滕州,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素有“滕小国”之称,是古代东夷炎族后裔——滕、蕃、邾、薛等氏族的摇篮和商代始祖的发祥地
2025-11-13 15:22:00